塔克拉玛干沙漠,维吾尔语意为“进去出不来的地方”。三十七团金山镇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昆仑山北麓,与青海、西藏隔山相望,是二师铁门关市最偏远的团场之一。曾经,这里“黄沙滚滚漫无边,风起飞沙不见天”,年降尘量达每平方米2.9公斤。
然而,正是在这片荒漠里,无数军垦人不畏艰难将荒漠碱滩变成绿洲良田,谱写了一曲曲“绿色赞歌”……
张丙贤就是敢于向沙漠挑战的一员。
2022年,59岁的张丙贤从水草肥美的阿勒泰,来到位于阿尔金山脚下的三十七团。在这里,他用近3年的时间,守护着从无到有、由少变多的绿洲,成为一名“沙漠拓荒者”。“2022年初,朋友打来电话称,三十七团水土资源丰富、政策扶持力度大,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张丙贤决定再“折腾折腾”。凭借着30余年的种植经验,在和家人商议后,张丙贤在三十七团承包了4500亩地,打算大展拳脚。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南疆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同于阿勒泰,看似平坦的戈壁沙漠其实“暗含玄机”。
“那些表面看起来平坦的生荒地下面,都是盐碱(又称芒硝)块,比石头还硬,大的有四五十公斤,根本无法施肥播种。”张丙贤说。4000多亩地,张丙贤花费15天时间,用拖拉机拉出30余车碱块,看着双手搬运碱块磨出的血泡,夫妻相视,热泪盈眶……解决了盐碱块的问题,张丙贤首选种植打瓜。播种、施肥、灌水,每项工序他都小心谨慎,待看到一播全苗时,张丙贤高兴得合不拢嘴,心中暗喜,这次宝押对了。天有不测风云,一场无情的沙尘暴摧残了现实,打瓜苗被大风无情地连根拔起,地膜、滴灌带漫天飞舞。“沙尘暴持续了1个多星期,20米外根本看不清人,实在没办法,只能等风沙过去后再接着干。”张丙贤说。张丙贤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风沙过后,开始2次复播。然而,一场“碱雨”,再次将他的梦想化为泡影。 妻子高兰英望着满地疮痍,号啕大哭:“老张,我们走!这里不能再扔钱了。”“哭啥!这里的职工群众不都这样过来的吗?过去他们不比我们现在苦?”安慰完妻子后,张丙贤义无反顾地迈向自家的承包地,准备开始第3次播种。“第3次播种的时候已是6月20日,在北疆早已打瓜藤铺满地了,但我还在播种,差距自然不能比,最后打瓜长势不是太好,那一年亏损很大。”张丙贤说。张丙贤的3个孩子纷纷打来电话:“爸,别折腾了,赔的钱我们替您还,回来我们养您和妈。”电话挂断后,张丙贤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是否还要继续?”这个问题时刻困扰着张丙贤,吃不好、睡不香,人也消瘦了许多,高兰英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老张,你也不要有太大的压力,想干我们就继续干。去年赔本有多方面因素,总结失败教训,一定会有所转变。”妻子的一番话,让张丙贤重新燃起斗志。经过前一年与“对手”较量,张丙贤结合土壤、气候条件,细细思量应对之策,着手制定2023年生产计划,种植打瓜3000余亩、玉米1200亩。首先,对品种的选择是关键,他虚心听取团农业部门技术人员的建议,并与周边承包户、职工不断取经讨教,寻找适合本区域种植的打瓜、玉米品种作为良种,为作物丰收奠定基础。三十七团风沙太多,虽然防护林已初显成效,为了保险起见,张丙贤还是在农田四周筑起1.5米高的防风沙障,有力阻击风沙对农田的侵袭。从农田整地、播种、施肥到灌水,20多天时间,张丙贤一刻也不敢懈怠,待幼苗出土后,他更是像抚育孩子一样小心照顾着,加大水肥投入,做好除草、化控、病虫害防治等,落实各个环节的技术管理措施,农作物在防风林木和沙障的双重保护下,长势良好。“2023年,我种植的打瓜亩产160公斤、玉米亩产800公斤,销售价格还算满意,不仅填补了上一年的亏损,还小赚了一笔。”谈起收成,张丙贤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这一年,塔克拉玛干沙漠迎来了一场降雪。“瑞雪兆丰年”,预示着来年又是丰收之年。春节期间,当大家沉浸在浓浓的节日氛围里,享受着美好的假日时光时,张丙贤正四处学习观摩,计划着下一年农业发展方向。“今年,我想试种籽用葫芦瓜和食葵。”张丙贤对朋友讲。说这话是张丙贤经过多方考察得出的结论,而身边的职工则称,这里也有人曾经试种失败,希望老张慎重考虑。“种植2年打瓜后,我发现这里除风沙多外,春夏气温和阿勒泰基本相似,既然打瓜可以种出来,那籽用葫芦瓜和食葵也一定行。”张丙贤决定再“冒险”一次。“我们拿600亩地试种,只要用心,没有干不成的事情。”张丙贤对高兰英说。2024年,张丙贤种植打瓜1500亩、玉米2400亩、籽用葫芦瓜300亩、食葵300亩。三十七团举办农业生产观摩会,张丙贤(右一)与观摩团成员交流种植经验(资料图)。杨建红 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了种植经验的张丙贤,懂经营、善管理,农作物产量稳步提升,成了团场承包大户,承包种植的地也成为职工观摩学习的示范地。张丙贤(中)在地里查看籽用葫芦瓜长势(资料图)。陈刚 摄
“今年,我种的打瓜亩产180公斤、籽用葫芦瓜亩产200公斤、食葵亩产240公斤,创收300万元。种地不是‘赌’,是用心。”张丙贤擦了擦脸上的汗珠,乐呵呵地说。现在,张丙贤不需再考虑这片土地“能”种什么,只需考虑“要”种什么。因为昔日的荒漠如今已化身绿洲,续写出披绿生金的诗篇。“三十七团坚持生态立团,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通过种植红枣、玉米、打瓜、肉苁蓉、中草药等经济作物,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构建起了一道融合生态农业与经济建设的防风固沙绿色屏障,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转变。”三十七团党委副书记、团长王玉东说。
通讯员:杨金宝 袁智针
编辑:周娇娇 李帆 责编:朱蕾 李莉
审核:徐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