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男孩双手背负,身体中箭的主角形象来源于古罗马一位殉道者圣巴斯弟盎。在许多艺术和文学作品中,他常被描绘成双臂被捆绑在树桩,被乱箭所射。彷佛为了他所相信的,痛并快乐着。这位殉道者在韦嘉的作品中也隐含了青春的无畏与热情。画面上看似随意的色点和色线有强烈的力道和运动感,对于今天的混杂、多元、浮躁的现实情景具有象征意义。交错的荆棘缝隙中,隐隐可以窥见少年复杂的神情和似无意的晶亮泪痕,麻木中又暗含留恋。韦嘉说:“很多人觉得这个裸体男孩是我自己,但是我并没觉得这个形象是我,可我们肯定彼此认识。他往往是一个感觉没长大的小孩儿,或许他代表的是一种心态,而不是一个特定的人”。少年形象成了艺术家个人精神世界的外化,也是对另一个真实自我的关照,在作品中散发着一种郁郁的不安全感。
《刺菁II》是韦嘉创新转型节点上的重要代表作,从中既能看到早期作品中具象的男孩形象,也能感觉到他迄今坚持的,向抽象的探索;既有青春残酷的敏感,又有向虚空感进发的冲动。画中流露着艺术家一直以来表现的不安和荒凉,但他内心里试图展现的,更多是挥之不去的某种不舍。“这种不舍可能是关于青春的,也包括人的存在,它的情感,它的历史,不是通过一些简单的字眼能够把它概括的。我觉得人的存在,它就是一个很复杂的,一种很困惑的某种状态。所以我也很想用我绘画的这个过程,去体验这个东西,把我想传递的东西,隐隐约约地带出来。”
中国嘉德联系方式(滑动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