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中国红十字总会召开中国红十字应急救援区域协作机制工作会议。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副主任纪博瑞应邀出席。
中国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孙硕鹏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建立区域协作机制以来,全国红十字系统累计启动应急响应800余次。综合成灾规律、灾情等因素,与机制形成前年份比较,应急响应频次、效率、质量等均得到大幅提升,充分体现出体制机制变革带来的巨大成效。
2023年5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正式下发《关于建立健全红十字应急救援体系区域协作机制的意见》,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南部、西南、西北、北部、中部六大救援协作区,同步部署推动应急力量配置、指挥调度体系、教育训练机制、信息化建设、备灾仓储等从“总会+省会”向“总会+区域”“区域+省会”的应急救援新机制转型。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副主任纪博瑞表示,区域协作机制的建立,是中国红十字会对过往应急工作的全面总结;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对有效调动资源,提高应急能力的前瞻性的规划和准备方式。
在过往几年中,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一直与中国红十字会密切合作,分享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一线行动经验以及在遗体管理、核放生化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支持红十字救援队伍和区域中心的能力建设。应急救援区域协作机制为双方提供了一个进一步探索在国家、区域和全球层面为大规模突发事件做好准备的基础,以及通过协调独特的和有原则的行动以应对人道需求方面的合作机会。
✦
•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根据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统计,建立区域协作机制以来,各协作累计召开联席会议50余次,开展联合演练、培训20余期,基本建立起灾情会商、灾害预警、指挥调度常态化机制,并在应急救援实战中经受了考验。
今年入汛以来,南方多省遭遇强降雨,南部协作区5个省全部受灾,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派出多路工作组加强指导,协作区累计派出救援队伍104支次、4500余人次,出动车辆890余台次,冲锋舟1651条次,转移被困群众1.68万人,发放救灾物资8.77万件,开展防疫消杀面积170余万平方米,提供医疗服务5600多人次。同时,北部、中部、西南协作区全部进入实战状态,为应对东北洪涝、“摩羯”台风等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孙硕鹏介绍透露,未来将进一步增强协同协作能力,进一步推进救援力量区域布局优化、结构调整,补齐短板,夯实基础,做强做优区域主战队伍,提升全灾种、全要素响应能力。完善区域一体化教育训练、灾情会商、指挥调度机制,增强跨区域战略协同,提升应急反应效能。深化与应急管理部、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动,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加强与国家和社会应急力量协同,主动融入国家应急体系建设大局,有序有效参与国内外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救援。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中国红十字会总会 微信公众号
往期推荐
| |||
| |||
| |||
|
○
关注我们
○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