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台大化工系校友会的分享文章引起了广泛讨论,内容是台积电CEO魏哲家在台大EMBA百川讲座上的演讲,题为《如果没有台积电》。
魏哲家用幽默又直白的方式,向大家剖析了台积电在美国设厂的种种“意想不到”。
以下是这场演讲的精彩回顾和深度解读:
1. 美国设厂:从“轻松盖房”到“一把鼻涕一把泪”
魏哲家以3奈米工厂为例,分享了台积电的全球布局战略。
他直言:“在台湾,盖3奈米厂只需5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连建一条生产线都要‘泪洒现场’。”这一“轻松盖房”的设想被现实狠狠打脸,因为:
• 基础设施不足:魏哲家指出,亚利桑那州的建筑工人对半导体生产线几乎一无所知,不得不从德州找来支援。“他们连‘生产线’是什么都没听说过!”这一番调侃,引发全场哄堂大笑,却透露了美国半导体产业供应链的薄弱。
• 化学品奇缺:台积电需要的化学材料在美国根本达不到标准,即使能生产,价格也高出五倍以上。最终的解决方案竟是从台湾运输硫酸到洛杉矶,再用卡车运到亚利桑那,令人啼笑皆非。
• 法规混乱:在台湾,台积电与政府紧密合作,共同制定规则;而在美国,政府竟要求台积电自己出钱请专家来写法规,最终花费3500万美元,制定了超过1.8万条规则。这种“交学费”的经历让魏哲家感慨:“我不是抱怨,只是在分享经验。”
2. 工会文化:效率的“绊脚石”
魏哲家进一步提到工会问题:“在台湾,我们改进技术可以立刻调整生产线;而在美国,任何改变都要先画图、申报、批准,整个流程耗费台湾两倍时间。”
这种低效率的行政文化,使得台积电高科技生产线的落地极为困难。他直言:“台积电的最新技术只会根留台湾,很难移到其他国家去。”这一观点无疑为台湾的半导体生态系统增添了底气。
3. 从台积电到英特尔:美国半导体产业的“依赖症”
让人意外的是,魏哲家还透露了一件“荒唐”但真实的事——连英特尔也开始从台湾采购化学材料。当被问到英特尔过去是如何解决化学品问题时,对方坦言:“以前过得很辛苦,现在有你们。”
这段故事虽然幽默,却揭示了一个严肃的事实:美国本土的半导体产业,早已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依赖台积电这样的行业领军企业。
4. 全球化的局限与台积电的坚守
魏哲家用自己的经验告诉大家:“台积电的全球化布局面临巨大的挑战,而这些挑战在台湾并不存在。”
他总结了三大难题:
1. 基础设施和专业人才不足:美国缺乏建设高科技生产线的能力和经验。
2. 法规和政策繁杂:巨大的时间成本严重拖慢了生产效率。
3. 供应链本地化困难:从化学品到设备,美国都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
这一切表明,台积电的核心技术和最新生产力只有在台湾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高的效率实现。
5. 幽默之下的严肃启示
魏哲家在演讲中虽然妙语连珠,全场笑声不断,但他的每一句话都折射出深刻的产业思考。
• 半导体生产的复杂性:这不仅仅是盖工厂,还涉及人才、供应链、法规等方方面面的配合。
• 全球化的现实挑战:即使是像台积电这样的行业巨头,在全球化过程中依然会面临难以预料的困境。
• 台湾的重要性:台积电能够快速发展,与台湾高效的产业链和政府支持密不可分。这是任何其他国家短时间内无法复制的。
没有台积电,世界怎么办?
这场演讲让人意识到,台积电不仅是台湾的骄傲,更是全球半导体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魏哲家用他的幽默和智慧,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图景”:一方面,台积电将继续引领半导体技术的前沿;另一方面,它也深深扎根于台湾,展现了本地产业集群的重要性。
所以,下次当你使用手机、电脑时,不妨想一想:如果没有台积电,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