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简介
“研发注智·新知新质——化学与生物医学的新征程论坛”由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主办,北京大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深圳研究生院中心、省部共建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广州北大科技园协办。
本论坛聚焦化学与生物医学前沿科学发现与关键技术攻关的进展与趋势,诚邀相关领域的院士及顶尖专家展开学术分享与探讨,共话新技术如何引领未来化学与生物医学发展,助力认知边界拓展与技术发展变革。
组织架构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承办单位
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深圳研究生院中心
省部共建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协办单位
广州北大科技园
论坛信息
论坛时间:2024年12月4日(星期三)
论坛地点: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会议中心
论坛流程
8:30-8:40
张锦院士致开幕词
8:40-9:20
南燕大讲堂第112期: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设计策略与临床应用
主讲人:常俊标院士
9:20-10:00
南燕大讲堂第113期:优势手性催化剂的创制
主讲人:冯小明院士
10:20-11:00
南燕大讲堂第114期:碳碳键多步重排和天然产物合成
主讲人:涂永强院士
11:00-11:40
特邀报告嘉宾:防风草类广谱口服抗病毒药物的研发
主讲人:杨震教授
14:00-14:40
南燕大讲堂第115期:Aptomics 核酸适体组学
主讲人:谭蔚泓院士
14:40-15:20
南燕大讲堂第116期:TBD
主讲人:陈雪梅院士
15:40-16:40 圆桌论坛
对话:化学让生命可视可控可创造
对话嘉宾(按姓氏拼音首字母顺序):
程津培院士、马大为院士、马健博士、席振峰院士、朱健康院士
16:40-16:50
杨震教授致闭幕词
南燕大讲堂主讲嘉宾介绍
*按姓氏拼音首字母顺序
常俊标
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州大学教授
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平原实验室主任
个人简介:
主要从事化学合成及新药创新的研究与开发,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与中国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金奖;河南省杰出贡献奖。发明了艾滋病1.1类新药阿兹夫定,2021年7月经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并2022年7月经国家药监局批准增加治疗新冠肺炎适应症上市;2023年2月在俄罗斯批准上市;主持研发的长效抗艾滋病、肺癌和脑卒中3个1.1类创新药正在开展临床试验;在国际著名刊物如Nature;Science等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50余项,美国发明专利8项;多项欧洲、俄罗斯、日本等国专利。
南燕大讲堂第112期
报告题目: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设计策略与临床应用
病毒引起的新发突发传染病仍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开发新型抗病毒药物非常关键。核苷类似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抗病毒药物,因具有天然的优势,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但仍然存在药物的分解代谢快、易产生耐药性、药物用量较大,不易提供磷酸化产物等一些问题。常俊标院士围绕药物创新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提出了抗病毒药物设计新理念,通过结构解析病毒转录复制的关键环节,总结化合物发挥作用的规律,确定共性靶点,并在此基础上经多种策略优化而得到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拥有全球专利的治疗新冠口服小分子药物——阿兹夫定(Azvudine,FNC)。
报告将结合阿兹夫定治疗新冠病毒的临床实验和真实世界中出色表现,探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物设计新理念。
冯小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
针对不对称合成中发展新型优势手性催化剂、新反应和新策略等核心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廉价易得的氨基酸为原料,设计合成了多种具有原创性和特色的优势手性催化剂和配体,其中手性双氮氧化合物被称为“冯氏配体”面向全世界销售,实现了70多类重要不对称反应,如第一例不对称催化α-取代重氮酯与醛的反应,被国外人名反应专著冠名为Roskamp-Feng反应,为一些重要生物活性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提供有效方法。现已在Acc. Chem. Res., Chem. Re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Nat. Commun., CCS Chem.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550多篇。研究成果入选了“2011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中科院2012《科学发展报告》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
南燕大讲堂第113期
报告题目:优势手性催化剂的创制
不对称催化合成手性化合物是合成化学和催化科学中重要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是创制新物质和揭示生命起源以及支撑医药、农药和材料等领域的绿色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科学和关键技术。该领域于 2001 和 2021 年两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彰显了其重要性和科学内涵。其中,手性配体和催化剂是不对称催化的核心。催化剂既要促进化学键的断裂和重组,同时还要控制过程中分子的空间取向。不对称催化的突破与手性配体及催化剂的发现关系密切。过去20年,我们团队设计合成了具有柔性链的新型手性双氮氧化合物,该类化合物既可以作为有机小分子催化不对称有机转化,也可以作为手性配体与30余种金属离子配位形成具有独特位阻和立体电子性质的手性双氮氧金属配合物催化剂。目前,该类催化剂能有效催化70余类400多个有机反应,包括一些挑战性高、其他催化体系无法实现的转化。发展的上述不对称催化新方法、新策略,为40余个药物、候选药物和天然产物分子的高效合成提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途径。
本报告将介绍手性双氮氧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在不对称催化新反应和手性药物分子合成中的应用。
涂永强
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兰州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双聘教授
个人简介:
涂永强主要从事有机合成方法、天然产物合成和金属有机化学领域的研究。曾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有机合成奖”和“手性化学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三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及自然科学一等奖,美国礼来公司“礼来科研成就奖”。2012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22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已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60多篇。总引用25830次,H指数74(截至2022年12月)。
南燕大讲堂第114期
报告题目:碳碳键多步重排和天然产物合成
天然萜类分子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有机化合物之一,主要包括多种多环倍半萜和二萜。其中一些分子或其衍生物已被证实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且部分已成功开发为临床药物或农用化学品。我们的研究聚焦于开发基于环化/多步重排串联反应的策略,旨在实现结构多样化的多环萜类化合物的简洁、高效合成。角三环结构作为这类化合物中最广泛存在的核心骨架之一,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基于Nazarov类环化/多步重排串联反应构建角三环单元的策略,系统分析其反应机理、构效关系及适用范围。最后,总结这一策略在多环萜类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应用实例,展示其广泛的应用潜力。
杨震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个人简介:
杨震教授长期致力于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化学生物学和新药研发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通过解析活性天然产物结构中的几何对称性、拓扑相似性和生源关联性,采用计算化学辅助的构象分析和调控反应物的立体和电子效应等手段,建立了简洁高效的新反应和新策略,在精准合成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他通过建立结构多样性导向合成新策略,助力一系列重要活性天然产物的化学生物学和药物研发。迄今共发表SCI论文240余篇,论文他引近1万次,h-index 60,多次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目前主要研究工作聚焦在推动基于天然产物环孢霉素的新型阿尔兹海默症药物先导化合物研究和广谱抗病毒药物的研发。
特邀嘉宾报告
报告题目:防风草类广谱口服抗病毒药物的研发
清代的《生草药性备要》记载防风草(又名鱼针草,广防风)可用于治疗祛风散热、解毒通络等。该植物分布于东南亚和菲律宾群岛。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四川、贵州、云南东部、江西南部、陕西南部和西藏和台湾等地。2020年,我们启动了抗 COVID-19的新药研究,从广西采集的防风草中分离出“防风草酸”和“防风草内酯”。细胞病变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防风草酸和防风草内酯对新冠病毒的IC50分别是4.3 μM 和 3.0 μM。利用K18-hACE2转基因小鼠,开展了它们的抗病毒滴度实验。结果表明:口服的防风草酸和防风草内酯可显著降低小鼠肺部的病毒滴度,效果与美国吉利德科学公司研发的注射用瑞德西韦相当。药物安全性试验表明它们可口服,且毒性低。通过建立简洁高效的“不对称”半合成策略,首次实现了光学活性的防风草酸和防风草内酯的规模化制备。通过构建它们的化合物库,目前正积极开展基于防风草类天然产物的口服和广谱抗病毒药物研发。
谭蔚泓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中科院医学所 HIM)HIM肿瘤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院 仁济医院
个人简介:
谭蔚泓教授长期致力于生物分析化学,化学生物学和分子医学的前沿研究与临床应用。提出了系列核酸化学和生物医学应用的新原理和新方法:他首次提出了核酸适体-细胞筛选方法,为核酸适体的医学应用奠定了重要的科学和技术基础。首次制备了核酸适体-药物偶联物,为靶向药物的研发打开了新的途径。开发单细胞蛋白组学的一系列核酸和蛋白的检测技术,利用核酸工程实现了这些疾病标志物的微量临床检测。目前正在全力推动基于核酸适体识别细胞膜表面蛋白分布的肿瘤分子分型新方法。针对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他带领团队开发了现场快速检测技术与试剂,获批国家药监局首个新冠POCT检测证并全力推动了mRNA疫苗的开发。谭蔚泓教授在Science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引用95000多次,H-index 170。2014-2023连续十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研究人员名单。研究成果分别获2014年和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8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8年美国化学会“光谱化学分析奖”,2019年美国PITTCON分析化学成就奖、2019年Ralph N. Adams生物分析化学成就奖,2022年树兰医学奖,2024年世界分子影像学会Britton Chance奖。
南燕大讲堂第115期
报告题目:Aptomics 核酸适体组学
现代医学已全面迈入分子医学时代,需要从分子层面深入理解、诊断、治疗和预防重大疾病。全面解析生命体内各类功能分子,是实现疾病分子分型和“人脸识别式”多参数精准诊疗的关键。然而,尽管高通量核酸测序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如何在单细胞层面实现对蛋白质、代谢物、糖类等功能分子的高通量、高精度、定量表征,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核酸适体作为一类能够特异性结合靶标的功能核酸分子,不仅具备精准识别能力,还可以进行高通量筛选、高通量测序和高通量合成。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核酸适体配体组学(Aptomics= aptamer + Omics)”这一创新概念,旨在利用核酸适体的独特优势,将高通量测序的强大能力转化为对生命体内无法直接测序的功能分子的系统认知能力,从而推动多维度分子诊疗的变革,促进医学和生物学的突破性发展。
陈雪梅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个人简介:
陈雪梅教授1988年获得北京大学学士学位,1995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加州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她于1999年在罗格斯大学瓦克斯曼研究所担任助理教授,于2005年晋升为副教授,并获得罗格斯大学董事会学术卓越研究奖。她于2005年转至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任副教授,2009年晋升为正教授,2013年晋升为特聘教授。2023年,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2006年获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协会颁发的的查尔斯·阿尔伯特·舒尔奖,2011年当选为AAAS研究员,2012年至2018年任HHMI-GBMF研究员。2013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6年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获得大学讲师奖,该奖项为教师每年因研究卓越而获得的最高荣誉。2018年获得了南加州华裔科学家和工程师协会的成就奖。她的工作重点是花的发育、小RNA和植物的RNA修饰。
南燕大讲堂第116期
报告题目:TBD
TBD
圆桌论坛嘉宾介绍
(按姓氏拼音首字母顺序)
程津培
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个人简介:
主要从事物理有机化学研究,研究课题包括:i)一氧化氮(NO)生物信使分子生理作用的化学本质;ii)环肽的仿生分子识别研究和催化不对称合成;iii)NADH辅酶模型的反应热力学、动力学及机理;iv)各类化学键能量;v)各类有机活泼中间体的热力学稳定性及其结构效应;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vi) 离子液体中化合物 pKa 测定;vii)不对称催化反应机理。在 Science、CR、ACR、CSR、ACIE、JACS、CS 等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近 350 篇。2005 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6 年,程津培院士团队建立了国际上首个涵盖全面、数据可靠、使用快捷方便、专业权威的网络版化学键能数据库(http://ibond. nankai.edu.cn),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马大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个人简介:
主要研究方向为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及结构-活性关系研究;针对特殊靶点如G-蛋白偶连受体,蛋白激酶,蛋白水解酶和细胞凋亡过程的小分子调节剂的发现;有机合成方法学的发展和其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应用。在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30余篇,被国际同行引用11000余次。获2016年N. C. Yang Lecturer Award、2018年美国化学会Arthur C. Cope 学者奖、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等多项国内外研究成果奖。
马健
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 & 首席执行官
个人简介:
马健博士,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后,深圳市第七届人大代表,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广东青年五四奖章、《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等。2015年联合创立晶泰科技(QUANTUMPH-P,2228.HK),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驱动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研发创新,荣获福布斯中国创新企业50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高SAIL奖,并以香港18C特专科技第一股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席振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
率先提出并系统开展了双金属有机试剂化学研究,发现了双金属有机试剂的氧化反应、协同稳定化转金属反应、芳构化形成芳香金属杂环等新反应类型和协同切断不饱和化学键等新反应模式,揭示了双金属有机试剂独特的反应机制并提出了双金属有机试剂的“协同效应”理念,建立了多种金属有机杂环结构的高效合成方法。致力于实现温和条件下直接从氮气合成含氮有机化合物研究。
朱健康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美国普渡大学教授
个人简介:
朱健康主要从事新型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生物育种、分子检测和基因治疗)、表观遗传学(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植物逆境生物学(植物对干旱、高盐、低温等非生物胁迫的应答机理)和新型生物刺激剂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在Cell、Nature、Science、Nature Biotechnology 等主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超过550篇,其中Cell、Nature、Science 论文18篇,总被引次数15万余次;连续多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是世界自然科学领域发表文章引用率最高的科学家之一。2023年Elsevier发布的“全球顶尖科学家排名”中,世界全学科年度影响力排名第43,生物学领域排名第1。
报名入口
(扫码进入报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