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教授||编著《蒋心焕志》有感

文摘   2024-09-10 20:09   中国  
编者按

     蒋心焕先生是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1954年考取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1958年留校任教,辛勤耕耘四十余载,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2021年蒋心焕先生逝世后,为纪念蒋心焕先生和与他年龄相近的那一代中国师范人,他的研究生们搜集大量原始史料,编著了《蒋心焕志》。魏建教授的《编著<蒋心焕志>有感》,提纲挈领地介绍了编著此书的目的和方法,以及文集的内容与特色。

     本期公众号特转发此文,以飨读者。

编著《蒋心焕志》有感

                      魏建

    《蒋心焕志》记录的是蒋心焕老师88年(1933—2021)的人生履历。他是一位平凡而不普通的教师。
  说他“平凡”,是因为他没有很高的知名度,没有惊人的业绩,也没有获得太多荣誉;说他“不普通”,是因为他体味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炮火硝烟中的生死悲欢,感受了特殊岁月里的惊心动魄,更经历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地覆天翻般的大起大落。这些大都是当下的中年、青年和孩子们绝少体验甚至难以想象的。说他“不普通”,还因为他一辈子都没离开“师范”:小学在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中学在中等师范学校,大学在师范学院,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师范学院、师范大学任教。他教过上万学生,其中有中学生、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有函授生、夜大生、自修大学和老年大学的学生;有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还有幼儿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总之,他的人生几乎是观察近百年中国师范教育的一个窗口。
  人类本不应该有普通人、非普通人的区别,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这就意味着每一个人必定都是不普通的“这一个”,都拥有与其他任何“人”一样平等的尊严,都有只属于他自己走出的、不同于另外任何一个人的人生足迹,都有只属于他自己、不同于另外任何一个人的生命体验,都有只属于他自己、不同于另外任何一个人的独特命运,都能提供自己独特的、不同于另外任何一个人的生存启示。既然每个人天生就拥有与众不同的存在价值,那么每个人都拥有“天赋”的、被书写的神圣的权利。精英和非精英的被书写价值,相互之间是无法替代的。为了这人人都有的独特价值,为了这人与人天生平等的尊严,每一个人的历史都应该被记录、被书写,尤其是头上没有光环、手里没有特权、很少被关注的“普通”人。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却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不仅是个体的生命,还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既有自己的独特性,也有与其他人相似乃至相同的共性,如蒋心焕老师和与他年龄相近的那一代人的共性、与他人生道路相似的中国师范人的共性等。因此,蒋心焕老师去世后,我们决定编一本书,记下他和“他们”的历史。
  编著此书的过程,我们经历了从主题先行到资料先行的重大转变。此书作者都是蒋心焕老师的研究生,都相信“史学就是史料学”,也相信:要做好历史就应当“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因此,此书的编著工作是从寻找有关原始资料开始的。我们找到了他读小学时的一些档案、初中毕业证和师范学校毕业证的校方存根、师范学校的学籍表(含成绩单)、大学的《记分册》、研究生学习时的听课笔记、研究札记手稿、工作以后的大量读书笔记和研究札记、参加学术会议记录稿、与著名学者信函往来的原件、60年前乃至70年前的老照片……每一件都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为老师编书,最常见的形式是纪念文集。我们经过反复考虑,还是放弃了这通行的做法。我们担心,靠一篇篇纪念文章组成的蒋老师的历史,是很不完整的。那么,如何才能完整地复原蒋老师的历史呢?我们又想到了很多形式:年谱、传记、口述史、资料汇编……但是,每想到一种文体很快就想到了它的局限,最后我们选择了史志的志。
  自古以来,志是古代史书的重要形式。“志”与“史”的含义各有侧重。“史”偏于述史,“志”偏于存史;“史”偏于叙事,“志”偏于资料;“史”偏于历时性,“志”偏于横截面。此书中的内容正是接近于偏于记述、偏于原始资料、偏于史料的“志”。于是我们选定了志,利用多文体相得益彰的综合优势,讲述蒋老师和他们那类人、那一代人的故事。
  书中有年谱,以年份为线索,借鉴了年谱史料化、客观化的优长,但比年谱多了生平记述、访谈录、纪念文章等表现形式,比年谱内容更充实,更多一些历史的丰富性。书中有传记,每一时段都有传记性的生平记述,又吸纳了日记、访谈录、档案资料、纪念文章等形式,比传记多一些原始史料的客观性,多一些来自口述史料和纪念文章的历史感和互动性。
  本书追求言必有据。所有材料依据或来自蒋老师的人事档案,或来自其日记和图片、来往书信,还有访谈录、纪念文章等内容,其中比较重要的材料均以附录出现。这些既是生平记述的可靠佐证,还能使这些内容更有历史感和生动性。
  本书所有内容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以蒋心焕为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是展现一代人的历史:追溯上世纪3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的命运史;另一个是展现一类人的历史:复原中国师范人方方面面的历史信息。在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上,我们确立了如下原则:淡化主观叙述,强化客观史料;减少文字表达,增加立体呈现;弱化对个人的评述,突显群体和时代风貌。我们淡化主观叙述,强化客观史料,是为了提供一部实实在在的信史;我们减少文字表达,增加立体呈现,是想让被呈现的历史尽可能如临其境、可知可感;我们弱化对个人的评述,突显群体和时代风貌,不只是为个人修志,也是为像他那样的普通中国师范人修志,也是为像他那样的普通中国学者修志,也是为像他那样一生默默奉献的中国教师修志。
  作为志书,主要是靠资料说话,通过这个平凡而不普通的人的历史,告诉你在刚过去的90年里,有多少你所不知道的故事,包含了多少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经验和人生启迪。

  (以下内容重复转发,向读者致歉!)说他“平凡”,是因为他没有很高的知名度,没有惊人的业绩,也没有获得太多荣誉;说他“不普通”,是因为他体味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炮火硝烟中的生死悲欢,感受了特殊岁月里的惊心动魄,更经历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地覆天翻般的大起大落。这些大都是当下的中年、青年和孩子们绝少体验甚至难以想象的。说他“不普通”,还因为他一辈子都没离开“师范”:小学在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中学在中等师范学校,大学在师范学院,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师范学院、师范大学任教。他教过上万学生,其中有中学生、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有函授生、夜大生、自修大学和老年大学的学生;有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还有幼儿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总之,他的人生几乎是观察近百年中国师范教育的一个窗口。
  人类本不应该有普通人、非普通人的区别,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这就意味着每一个人必定都是不普通的“这一个”,都拥有与其他任何“人”一样平等的尊严,都有只属于他自己走出的、不同于另外任何一个人的人生足迹,都有只属于他自己、不同于另外任何一个人的生命体验,都有只属于他自己、不同于另外任何一个人的独特命运,都能提供自己独特的、不同于另外任何一个人的生存启示。既然每个人天生就拥有与众不同的存在价值,那么每个人都拥有“天赋”的、被书写的神圣的权利。精英和非精英的被书写价值,相互之间是无法替代的。为了这人人都有的独特价值,为了这人与人天生平等的尊严,每一个人的历史都应该被记录、被书写,尤其是头上没有光环、手里没有特权、很少被关注的“普通”人。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却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不仅是个体的生命,还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既有自己的独特性,也有与其他人相似乃至相同的共性,如蒋心焕老师和与他年龄相近的那一代人的共性、与他人生道路相似的中国师范人的共性等。因此,蒋心焕老师去世后,我们决定编一本书,记下他和“他们”的历史。
  编著此书的过程,我们经历了从主题先行到资料先行的重大转变。此书作者都是蒋心焕老师的研究生,都相信“史学就是史料学”,也相信:要做好历史就应当“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因此,此书的编著工作是从寻找有关原始资料开始的。我们找到了他读小学时的一些档案、初中毕业证和师范学校毕业证的校方存根、师范学校的学籍表(含成绩单)、大学的《记分册》、研究生学习时的听课笔记、研究札记手稿、工作以后的大量读书笔记和研究札记、参加学术会议记录稿、与著名学者信函往来的原件、60年前乃至70年前的老照片……每一件都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为老师编书,最常见的形式是纪念文集。我们经过反复考虑,还是放弃了这通行的做法。我们担心,靠一篇篇纪念文章组成的蒋老师的历史,是很不完整的。那么,如何才能完整地复原蒋老师的历史呢?我们又想到了很多形式:年谱、传记、口述史、资料汇编……但是,每想到一种文体很快就想到了它的局限,最后我们选择了史志的志。
  自古以来,志是古代史书的重要形式。“志”与“史”的含义各有侧重。“史”偏于述史,“志”偏于存史;“史”偏于叙事,“志”偏于资料;“史”偏于历时性,“志”偏于横截面。此书中的内容正是接近于偏于记述、偏于原始资料、偏于史料的“志”。于是我们选定了志,利用多文体相得益彰的综合优势,讲述蒋老师和他们那类人、那一代人的故事。
  书中有年谱,以年份为线索,借鉴了年谱史料化、客观化的优长,但比年谱多了生平记述、访谈录、纪念文章等表现形式,比年谱内容更充实,更多一些历史的丰富性。书中有传记,每一时段都有传记性的生平记述,又吸纳了日记、访谈录、档案资料、纪念文章等形式,比传记多一些原始史料的客观性,多一些来自口述史料和纪念文章的历史感和互动性。
  本书追求言必有据。所有材料依据或来自蒋老师的人事档案,或来自其日记和图片、来往书信,还有访谈录、纪念文章等内容,其中比较重要的材料均以附录出现。这些既是生平记述的可靠佐证,还能使这些内容更有历史感和生动性。
  本书所有内容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以蒋心焕为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是展现一代人的历史:追溯上世纪3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的命运史;另一个是展现一类人的历史:复原中国师范人方方面面的历史信息。在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上,我们确立了如下原则:淡化主观叙述,强化客观史料;减少文字表达,增加立体呈现;弱化对个人的评述,突显群体和时代风貌。我们淡化主观叙述,强化客观史料,是为了提供一部实实在在的信史;我们减少文字表达,增加立体呈现,是想让被呈现的历史尽可能如临其境、可知可感;我们弱化对个人的评述,突显群体和时代风貌,不只是为个人修志,也是为像他那样的普通中国师范人修志,也是为像他那样的普通中国学者修志,也是为像他那样一生默默奉献的中国教师修志。
  作为志书,主要是靠资料说话,通过这个平凡而不普通的人的历史,告诉你在刚过去的90年里,有多少你所不知道的故事,包含了多少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经验和人生启迪。

                                                                       原载于齐鲁晚报



教师节快乐

值此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学科全体同仁借此机会向学科离退休老师送上教师节的问候!向那些已经远去的老师们表达敬意!


推荐阅读

 李宗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代际传承——以蒋心焕教授为例

「纪念蒋心焕先生诞辰90周年」纪念歌曲:老师我想您

「学科70年」朱德发、蒋心焕、李宗刚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文艺运动资料汇编》

排版: 魏   威

  初审:邢   洋

终审: 李宗刚



铭记师恩

“山师现当代”是山东师范大学

现当代文学学科公众号


山师现当代
为真理求真理,为学问求学问。本公众号主要传递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有关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