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社交媒体上的每一条动态、新闻推送,都在争夺着我们的注意力,让人应接不暇。这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和学习能力,还会让我们感到焦虑和疲惫。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可能会导致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问题。
例如,有同学在做数学作业时,手机不断收到社交媒体的消息通知和短视频平台的更新提醒。学生忍不住一次次拿起手机查看,结果原本半个小时可以完成的作业,拖了两个小时还没做完,而且错误率也很高。
我们往往会将自己的生活与他人进行比较,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成功。在他人精心策划的生活片段面前,我们容易感到自我价值被贬低,产生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研究表明,过度的社会比较与抑郁症状、低自尊等心理健康问题相关联(Vogel et al., 2014)。
比如,准备考研的学生,面对同龄人的“捷报频传”——尤其是看到其他同学纷纷被心仪的大学录取时,可能会不自觉地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这不仅可能削弱备考动力,影响学习效率,严重时甚至可能让他们萌生放弃考研的念头。
社交媒体的匿名性和广泛传播使得网络欺凌变得更加普遍,这些负面评价也可能对个体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导致焦虑、抑郁甚至自伤、自杀的风险增加(Hinduja & Patchin, 2010)。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能会追求点赞、评论和关注,而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情感联系,这种虚假的社交关系可能导致个体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关系产生误解和不满。
积极心理学应对策略
减少虚拟社交时间,多与家人、朋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真实社交对于维护心理健康至关重要(Putnam, 2000),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人的温暖和支持,增强归属感和幸福感,也可以结识更多的人,拓展社交圈子,让我们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寻找与自己有共同兴趣爱好或目标的支持性群体,如读书俱乐部、健身小组、心理支持团体等。在这些群体中,我们可以与他人分享经验和感受,获得支持和鼓励,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设定每天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限制,或者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关闭手机和电脑,专注于其他活动。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等,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增强抗压能力。
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
在这个社交媒体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更应该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社交媒体带来的挑战。我们也应该共同努力,营造健康、积极的社交媒体环境。同时,家长老师们也要加强对孩子们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和积极的心理品质,更好地应对社交媒体时代的心理健康挑战,拥抱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