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弥勒-文学-21】刘玲 | 马缨花开幸福来(下篇)

政务   2024-12-26 18:13   云南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WINTER


     清 廉 文 学    

马缨花开幸福来

文/刘玲



作者简介


刘玲,女,笔名玉泉,现居云南弥勒。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红河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理事,有200多篇文学作品刊载于《散文百家》《青年文学家》《中华朗诵》《格调》《云南日报》《春城晚报》《云南政协报》《家庭周报》《学习强国》《边防文学》《红河文学》《大理文化》《昭通文学》《含笑花》《中国诗歌网》等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作品获第三届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全国有奖征文三等奖,第一届“中原杯全国诗词创作大奖赛”优秀奖,“诗文艺”杯第五届全国华语诗歌大赛优秀奖等全国各级比赛奖20多次。出版诗歌集《高原蓝》、散文集《云下红尘》。作品被收编入《云南文学2019年度选本》《诗家集》《首届全国诗词创作大奖赛作品集》《绿野仙踪》等。诗歌多首入选《世界诗歌网》每日诗选。

原文如下








多轮驱动产业强   



西山革命老区是典型的高寒山区,遍布山岭的是石头,但勤劳的人民石头地里耕耘,在雨水到来之前播下种子,每一小块上天赐予他们的土地,他们都不敢浪费,见缝插针般绣上一针。昔有愚公移山今有西山人民治荒漠,勤干加巧干,荒山变果园,鲜花遍田野,牛羊满栏厩,正是“果树栽出春光美,锅里煮出日子甜”。


西一镇坚持走“生态靓镇、绿色崛起”之路,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大植树造林力度,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巩固提升林果产业,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探索培育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做大做强特色产业。2018年投资45万元对4500亩核桃进行提质增效,经济效益有了显著提高;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发展人参果种植,全镇种植2071亩,其中建档立卡户304户种植611亩;红河仓盈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西一镇的苹果种植基地1200亩,全部挂果丰收。目前,全镇发展核桃、早桃、万寿菊、山药等经济林果产业和中草药产业14万余亩。

西二镇的西洱、海泊等村委会曾经因毁林开荒过度,土地严重石漠化,在卫星云图上简直是一片沙漠。痛定思痛,西二镇党委政府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和决心,向治理荒山荒坡发出总攻,紧紧围绕“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打好生态牌、做活水文章、建强小集镇”三大战略,破石开荒,奋楫勇进,让石头山变成花果山、金果果装满群众钱袋子。春节前后和夏季,走进西二镇海泊、糯租、绿柴冲、补蚌等村委会,漫山遍野的柑橘缀满枝头,满山坡绿油油、金灿灿,景色甚为壮观,“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诗人笔下美丽诗意的地方已铺展在眼前。2021年全镇种植柑橘面积上升至7万余亩,首次实现年产值突破3亿元,西葫芦种植面积1.83万余亩,产值1.8亿余元,柑橘和西葫芦日最高发货量高达1000吨,实现了群众增收创收,乡村振兴稳步。2021年,西二镇政府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总结西二的发展经验,西二镇宣传委员沈若宇介绍说,关键还是用好用实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三个工作法”这把“金钥匙”,坚持生态优先、党建引领、选树典型三个原则。通过持续实施退耕还林项目,海泊8000余亩土地实现了坡地改台地的转变,克服了山高坡陡、怪石嶙峋,一颗颗绿油油的柑橘树扎根于海泊村的每一寸土壤,真正把荒山变成了绿坡,把村庄变成了果园,全镇森林覆盖率从2014年的24.7%上升至2021年的32.6%。

借助外力突破发展,通过招商引资破解发展瓶颈,推行项目工作法,因地制宜先后引进红河阳光果园有限公司(早香蜜桃)、云南卓嵘果业有限公司(柑橘)、红河仓盈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苹果)、云南大地瑞禾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软籽石榴)4个龙头企业,建成海泊、糯租、绿柴冲柑橘种植基地、矣维无公害苹果种植示范基地、茂卜早香蜜桃基地、四道水核桃种植基地、西洱火龙果种植基地、补蚌软仔石榴种植基地8个基地园区,培育了10个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5个西葫芦交易场所,4个柑橘初加工车间。农业产业逐步迈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目前,全镇累计流转土地2万亩左右,发展特色经济林果10余万亩,实现产值近4亿元,其中柑橘产业发展超7万亩,初步形成“上部高寒蜜桃带”“中部苹果蜜枣带”“下部低热柑橘带”的高原特色经济林果产业格局。同时大力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对有劳动能力贫困群众的“传帮带”,通过“入股分红”“以工代训”“扶贫车间”等方式提高贫困群众种养殖技能,实现稳定增收。近年来,累计投入到户产业扶贫资金700余万元、产业扶贫覆盖贫困户1400余户。


在山区发展经济林果关键难点还在“水”,通过项目资金整合,持续引入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实现了“破冰突围”,累计投入8300余万元实施了水库连通、沟渠配套、堤防加固、河渠治理、泵站建设、灌区提升等一批民生工程,先后推进土地整治项目、岔河水库片区水网工程建设项目、柑橘主产业提水工程和灌溉管网建设项目、南盘江沿岸提水工程和输水管道建设项目等一批民生项目。有水万物生,破解了农民发展林果的难题,种了10年柑橘的西洱村委会石碑村小组村民任凤岗说起近几年的收入,嘴角笑意难掩:“以前我家种玉米,20多亩土地年收入只有2万余元,栽种柑橘后,家里日子越过越好,现在还盖了新房子、买了新车子。”如今,任凤岗已种植9个品种共70余亩的柑橘。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通过党支部带头“闯路子”促产业转型、党员带头“铺路子”促基础完善、龙头带动“宽路子”促资源优化、产业带领群众“富日子”促山青乡美“四带四促”模式,助推西二镇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过去海泊村山高坡陡、石漠化严重,生产条件极其恶劣,群众望着滚滚南盘江水有水用不到,看着石头在土里杂生艰难刨食。村党支部书记张庭金当即决定,一定要带领乡亲们创出一条路子来,于是他带领11户农户自筹资金116万元,发动百余名群众自建提水工程发展柑橘产业1100亩,形成了干部带着干、党员领头干、群众主动干的良好氛围。如今,张庭金的柑橘产业已发展壮大到100余亩,实现年产值50余万元。海泊村成了名副其实的柑橘致富村,在引领全镇水果产业发展中的步伐愈发强劲有力,种植柑橘的群众年收入均超过10万元,海泊村小组于2020年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一村一品”专业村镇,海泊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方志明在弥勒市2021年度“乡村振兴大擂台”和“好支书大比武”活动中获得“好支书”荣誉称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海泊村小组村民们“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精神,已逐渐成为西二群众熟知并认可的“西二精神”,在全镇渐成燎原之势。西二镇党委书记柳云彪同志表示,近几年,西二镇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运用好“三个工作法”,大力实施石漠化治理,在石头缝里成功种出金果果,带活一片产业、带富一方百姓,而展望乡村振兴之路,道阻且长,但我们坚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相信通过努力,必将实现“南盘江岸果飘香、西二人民幸福笑”的美好愿景。

金秋时节,走进西三镇戈西苹果沟,一个个红彤彤的大苹果在朝阳下悬挂晶莹露珠,犹如美丽的少女刚刚从水中出浴,红艳动人。清风吹来,果枝摇曳,芬芳四溢,满园清香。果农们正在忙着采摘苹果,一派丰收喜气的景象。这是西三镇引进云南苹果沟绿水青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到戈西村委会发展新型产业,带领当地农民致富的样板。戈西村委会地处山区,农民土地面积较多,但只会种传统作物苞谷、烤烟,增收较慢。2016年底,村委会多方招引人才,多年从事农业工作的王晓云拿出自己的全部家当到戈西发展苹果种植,村委会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600亩,集中统一租给王晓云发展苹果种植,至今公司已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农民每年除了有固定的租金收入,还可到果园打工。用工最多的时候,小龙潭村家家都有人在苹果地做活,有67户参与苹果地的管理,每棵树苗每年10元承包费管理,每年可获得48000元的管理费,比进城打工收入高,还可照顾老人和孩子,不必四处漂泊,如无根之浮萍。



青山巍峨是故乡


遥望西山,青山巍峨连绵起伏,一座一座的小山如彝家兄弟牵手并肩而立,如大海的浪花腾起落下,波峰波谷奏响一曲雄壮的“命运交响曲”。登高举目而望,西山又是气势磅礴的,晨曦中落日下,万道霞光浸染了山峦,金黄的晨光生机萌动,不由让人心生江山如此多娇,随口咏出“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百里彝山,彝家人的故土,你已换了人间。马缨花开红艳艳,歌欢舞劲日子甜。广场上、村落边,三弦铮铮响,歌儿首首美,只见彝家男女噶斯采多来,噶斯比多来,“彝家儿女永跟党,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伟大的党,亲爱的祖国”。


回望弥勒的发展,满目兴怀,各民族团结和谐,共谱盛世华章,不由得吟诗一首:

革命星火西山燃,峥嵘岁月铸辉煌。

甸溪奔腾翻翠浪,两岸沃土催稻香。

高铁高速飞机场,日行千里风帆扬。

民族共融奏凯歌,幸福弥勒多欢唱。


未完待续


来源:市文旅局

福地清风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福地清风
宣传发布中央、省、州纪委重大决策部署,展示我市纪检监察系统工作成果,传播廉政清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