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WINTER
清 廉 文 学
马缨花开幸福来
文/刘玲
刘玲,女,笔名玉泉,现居云南弥勒。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红河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理事,有200多篇文学作品刊载于《散文百家》《青年文学家》《中华朗诵》《格调》《云南日报》《春城晚报》《云南政协报》《家庭周报》《学习强国》《边防文学》《红河文学》《大理文化》《昭通文学》《含笑花》《中国诗歌网》等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作品获第三届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全国有奖征文三等奖,第一届“中原杯全国诗词创作大奖赛”优秀奖,“诗文艺”杯第五届全国华语诗歌大赛优秀奖等全国各级比赛奖20多次。出版诗歌集《高原蓝》、散文集《云下红尘》。作品被收编入《云南文学2019年度选本》《诗家集》《首届全国诗词创作大奖赛作品集》《绿野仙踪》等。诗歌多首入选《世界诗歌网》每日诗选。
原文如下
在弥勒的西部,是绵延起伏的百里彝山,青山座座巍峨雄壮,与东面的老东山遥相呼应,如机之两翼、鹰之两翅,展翅高飞翱翔在蓝天下,这里是彝族阿细人聚居的地方,是云南省的革命老区,辖西一、西二、西三三个乡镇,总人口9万多人。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勇敢的彝族人点燃了云南解放战争的第一枚革命星火;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勤劳的彝族人打造出了新时期云南省美丽家园的块块样板;在这块多情的土地上,多才的彝族人歌悠扬舞翩跹以闻名遐迩的“阿细跳月”跳出中国跳向世界。
血火丰碑赞英雄
西山的花灿烂绚丽,三月的春风一过,吹绿了树、吹红了花,一枝枝、一树树、一山山,满山的马缨花、杜鹃花争相绽放,气势恢宏、蔚为壮观。这些灿如红霞的马缨花、杜鹃花,似乎是为了祭献当年牺牲在这块土地的英烈们而开,年年岁岁把春报、岁岁年年献亲人。
回首往事,战斗在这块土地的革命故事还激励人心、催人奋进。在云南解放前夕,乌云密布,天地一片漆黑,1947年12月,中共弥勒县委遵照云南省工委“组织人民武装,开展军事训练”等指示,为了领导和发动武装斗争,在西三马龙村成立民兵指挥部,并从滇胜、华荣两乡中挑选精干民兵300余人携带武器集中在阿雨龙村,后转马龙村集训。同时建立山区根据地的各项工作紧张展开,为此,马龙成为党领导西山反武装斗争活动的指挥中心,后闻讯敌人逼近马龙又转至中和铺村。在三年的反蒋武装斗争中,马龙村有上百人参加了民兵游击队和支前工作,11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马龙村民兵指挥部旧址
1948年2月11日,国民党调集地霸武装 100余人集中小芹田,妄图进犯西山,县委决定派出游击队,在小芹田与国民党部队打一场阻击战,打响了云南武装反蒋斗争的第一枪。同月29日,朱家璧按省工委指示回到弥勒西山勒克村组织和领导反蒋武装斗争,成立临时指挥部,集结200余精干武装进行军政训练。3月中旬,朱家璧在西山诺糯四头山将革命武装300余人组建成3个中队、1个机枪班、1个直属政工队,对外称“一支人民的军队”,从此中国共产党在弥勒西山点燃了解放云南的红色星火,率领民众开展反“三征”运动。随后,朱家璧率部跳出外线作战,队伍迅速扩大到1000余人,开辟了滇东、滇南大片游击区,先后解放师宗县城、广南县城等地。
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得到了西山彝族群众的热烈拥护和广泛支持,杨治廷、童绍尧、卢光宗、昂天学等一个个彝家汉子冲锋在前,以鲜血换取革命的成功。249名弥勒儿女英勇就义献身云南的解放。西一镇中和铺村三次被敌军占领,两次被焚烧,火光冲天、民房被毁,几乎被夷为平地,村民们无家可归、忍饥挨饿,中和铺人民为革命做出了重大牺牲,16个彝族阿细人壮烈牺牲,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1948年2月,泸西发生旧城暴动,杨治廷受命率200多民兵执行消灭进攻泸西之敌的任务,到达午街铺时,遭到敌人的重兵把守,在激烈的战斗中杨治廷受伤后独自留下,掩护部队撤离。后来被敌人抓获,敌人用尽各种酷刑劝他投降,但他坚决不从,最终被敌人残忍杀害,时年29岁。同年牺牲的还有在文山州富宁县里达镇遭到国民党26军围攻英勇牺牲的马士金,马士金当时任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一纵队一支队三大队二中队指导员,时年25岁。为纪念在解放战争中壮烈牺牲的革命先烈,弥勒有两条街就以他们的名字命名,治廷街、士金街。作为老弥勒人无人不知这两条街,也无人不晓他们的英勇故事。
△1947年,时任云南省主席护卫连连长的杨治廷(右)与李荣兴合影
朱家璧纪念馆、黑路丫临时人民政府所在地、马龙民兵指挥部、马龙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和铺16烈士纪念林、小芹田战斗地,一个个革命遗址警醒后人勿忘我们走过的路、勿忘为今天幸福生活奋斗的先烈们。殉国者已共清风明月,此时此刻,我们更需要与革命的幸存者一道共忆铁马冰河,让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化为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举一杯酒向天,敬献今天的幸福生活;举一杯酒向地,敬献为革命献身和奋斗的先辈。托云儿向先烈们捎去“这盛世如您所愿,你们所追求的幸福生活今天已经实现了”。
众手共建家园美
血火烽烟已成过往,在新时期的奋斗征程上,彝家儿女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党建引领、干部带头、群众参与、示范带动,打造出了一个个美丽家园的云南样板。西三镇以花口片区、集镇片区、蚂蚁片区“三区联动”为轴,串联带动乡村旅游环线一期64公里建设,大力开发紫瓤核桃、冷凉果蔬、共享农庄等特色旅游产品,在吃住行游购等方面大作文章,让农村财富源泉充分涌流、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共启动集镇提质、花口溪谷里·田园综合体、法依休闲康养基地、花口河治理等项目30个,完成投资2.65亿元,全镇旅游产值达2000余万元。
△可邑小镇
如今的可邑村已经在全省享有响当当的名气,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森林旅游示范村”“民族团结示范村”等诸多殊荣,谁能想象与当年那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相连呢?可邑村曾经是一个少数民族山区村,土壤贫瘠、交通不便、严重缺水。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漏水十分严重,村民连生活用水都困难,只能用小水窖蓄积雨水或到山凹水源点挑水吃,而今开门就是清波荡漾、花团簇锦的公园。村子中央一池碧波几行垂柳、一个凉亭几条长廊。池畔柳叶飘飞、婀娜起舞,池中水草轻荡,游动的鱼儿不时在水面晃动几圈波纹。凉亭和长廊古朴典雅,木结构的美透着浓浓中国味,仿佛一幅清新雅致的中国山水画铺展在眼前,让人一时间觉得身在江南,这怎么是彝村呢?而入村口的密枝林,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已经修建了一条木质栈道,可以一览阿细人心中的“神山”。由于阿细人代代相传对树木的爱护,林木在石头缝里见缝插针,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在奇形怪异的石头间生长,自成一个天然大盆景。
每一天,无数的背包客漫步在村中小路,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享受着静美的时光,在这里感受自己的“诗和远方”。 黄墙黛瓦的民居在四周苍翠的青山怀中,古朴而美丽,明亮而温暖。房屋的每一面外墙上都画上了墙体画,阿细的劳作、生活、歌舞、婚俗,透出的是阿细人的历史和文化。“背柴认公婆、挑水定终身”,阿细人自古就信奉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简单而真挚的婚俗文化让人很是称赞。下午三点,精彩的农民表演队演出也是到可邑游玩不可错过的打卡项目,清一色的农民演员放下手中的锄头、镰刀,从地头匆匆赶到演出点,向游客展示最原汁原味的阿细跳月、阿细先基。
△可邑小镇的彝家食府广场上阿细跳月表演
提起这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可是彝家人的自豪。阿细跳月解放初期就跳到天安门广场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阿细跳月交响曲曾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演奏,由阿细跳月改编的小提琴曲入选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程,还有诸多荣誉不再一一枚举。特别是晚上的篝火晚会,跳了一曲又一曲,客人们还依依不舍不想走,拉着阿细姑娘、阿细小伙的手,沉醉在月色火光中。在这个表演队里,龙秀芬、龙秀芳姐妹俩可以说是最老的演员了,不是年龄大,是时间长,从2004年在村子从事表演一直至今,18年的岁月褪去了少女娇美的容颜却浓化了一颗热爱民间文艺的心,正如姐妹俩所说的“一是村里的旅游业越来越红火,二是民族文化的东西还得有人传承”。
回首可邑的发展变迁,正是弥勒市历届党委政府锁定发展乡村旅游这个目标不变,以自然生态为底色,以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村落民房为基础。目标锁定后,“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一届接着一届干,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跑好接力赛。记得2004年我在市旅游局工作的时候,市里就在推可邑的旅游工作,组建了最早的农民表演队,组建了村民旅游管理委员会,多次组织旅行社踏勘旅游线路。2013年可邑村借助红河州“美丽家园”建设重点村庄,2014年与市产发集团战略合作开发的契机,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14年国庆节,各级政府先后投资8亿元打造一新的“可邑小镇”正式开门迎客。可邑民族餐厅、可邑小镇游客服务中心、彝族博物馆、可邑小镇东寨门、跳月广场、森林酒店、帐篷酒店、可邑旅游专线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可邑实现了她的第一次华丽转身,正向4A级景区蝶变。
△矗立于可邑小镇山顶的石虎雕像
村在景中、景在村中,在可邑的开发建设中,保留了老村的原始风貌,修旧如旧,老村作为核心区,引进投资者开客栈、餐吧、水吧、特色商品店,老村附近通过美丽家园项目统一规划建新村居住。过去村民小组自我管理,分工模糊、管理松散,缺乏利益联动机制,引进市产发集团战略合作后,以专业化、系统化的运作,探索出了“公司+景区景点+农户+产业园+游客”的“文旅车间”扶贫模式。并进一步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景区服务要素,提升景区吸引力,2017年可邑小镇成功评定为国家4A级景区。“文旅车间”引导贫困户就近就业,开发旅游商品,开办特色农家乐,将旅游产业转化为经济效益,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公司开发森林木屋酒店、帐篷酒店,统一市场营销招引旅游团队。2021年在疫情影响下,可邑小镇接待游客49.18万人次,就地解决可邑周边几个村导游、演员、保安、环卫等各类服务岗位500余人,年劳务服务性工资收入达1000余万元,有效带动100余户农民发展“农家乐”、传统民族服饰、民族刺绣、三弦制作等旅游延伸产业,实现户均增收5万元,辐射带动蚂蚁村委会72户225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增收。可邑村268户765人,几乎每家都有一个人在景区上班,有的一家人就有4个人在景区上班。
50多岁的阿细妈妈何秀琼,土生土长的可邑人,从小家里穷,上山放牛牧羊,没上过一天学,但唱歌如百灵鸟,还有一手刺绣绝技,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劳双手,成了村里有名的致富女能人。90年代她就到石林风景区教当地妇女刺绣,很多刺绣工艺品都被外国游客购买收藏,可邑村搞旅游后她带领本村妇女飞针走线,足不出户赚收入。2009年以前,她一年卖刺绣作品能赚一两万元钱,现在一年下来,仅卖刺绣作品都可以赚四五万元钱。如今她的刺绣作品,已经卖到日本、意大利、美国、中国香港……她带领的“阿娥阿者”组合,还在云南省的歌曲大赛中以原创歌曲捧回了全省的金奖,在湖南卫视组织的全国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彝绣体验
花潮涌动春意浓,可邑已乘坐乡村旅游开发的幸福列车,走上了一条花团簇拥绿树成荫的康庄大道。
后浪拍击前浪涌,可邑的示范引领带动了周边村的思变。花口老寨,老村新变,变成了看得见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古朴中透着现代,充满农耕文明的田园牧歌之地。走进村旁,远眺,层层叠叠的梯田之上,一幢幢灰瓦白墙的民居掩映在绿意盎然的古树中。走进村口,充满农耕文化的村落让人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曾经斑驳的老墙粉刷一新后,一幅幅犁地、播种、栽插、秋收的农事场景图被当地的农民画家生动地描绘上墙,墙头上玉米、辣椒、葫芦等农作物把民居装点得喜气质朴,摆放墙角的牛车轮、铡刀、磨盘、谷箩等农具勾起人无限的时代记忆。粪堆、柴堆、垃圾堆,曾经的“三堆”变成了花园、菜园、果园。房前屋后,桃花谢了梨花开,春有桃李秋有柿,白菜肥硕瓜儿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生活也不过如此。
其实在老寨的蝶变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水到渠成的。刚开始时,村民们有的疑惑、有的抵制,“我家的柴已经堆放几十年,没有人说占着道路,今后的柴要堆在哪里?”“花了30多万元盖起的养猪场,还没收回成本,就是有千个理由,也不会拆。”干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我先来做示范。”老寨村党支部书记陈伟率先拆掉了自家投资40多万元建成的养猪场。接着,党员杨宝忠带头清除了家门口的柴堆,拆除了年久失修的烤棚……干部能过河,群众能过江,全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了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蓝图上,实施“花口溪谷里·田园综合体”项目。借助“干部规划家乡行动”试点这一契机,致力于将老寨打造为以旅游发展为主导,“一产+三产融合”,集健康运动、休闲娱乐、文化研学、田园观光、乡愁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可邑小镇
在人才回引中,原规划局工程师杨春明、市规划中心主任赵娇、在外经商人员陈红六等人员,把浓烈的故土情怀转化为推动家乡建设的实际行动。一个有规划设计经验的技术人才加投资经商办实体的管理人才组成的硬核团队很快付诸项目的实施,这一项目总投资900余万元,建设规划面积600余亩,现已投资300余万元,完成一期共享农庄建设,自投入运营以来,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土地收益从亩产值500元增加至近万元。土地流转给田园综合体,村民不仅有土地租金,而且还可以到农庄上班,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50多岁的陈金华家,夫妻俩人都在农庄上班,光工资收入一项一年就增加了几万元,足不出村就能致富,再不用过四处漂泊的打工生活了,只见50多岁的陈金华一边算着收入,一边笑得合不拢嘴。在老寨村,有30多名像陈金华一样的“职业农民”在农庄上班。
周末休息,琴社的几个朋友相约到老寨看看,顺着村庄走一圈观赏完山木民居后,抚琴吟诗、吹箫奏乐,怡然自得享受这静美时光。临近晚餐时间,园中摘菜拿鱼、劈柴做饭自得其所,自得其乐。诗人海子向往的幸福生活“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在眼前。
一滴水里见太阳,可邑、老寨只是美丽家园建设的一个缩影,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路上,一村一策,一村一品,西山各乡镇各村子因地制宜百花齐放,挥笔写下欣欣向荣的景象。
未完待续
来源:市文旅局
福地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