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被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观点:没有人生来就是为了吃苦的。只有明智地选择该吃的苦,摒弃不必要的苦,我们才能在理解上一代人的同时,走出自己的道路,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前几天的"开学高温"的新闻引发了广泛讨论。多地学生因教室没有空调,被迫在40多度的高温下上课,导致中暑、晕倒等情况频发。
面对家长们安装空调的呼吁,甚却有人嘲讽说现在的孩子"太娇气",吃不了一点苦。
人的思维有一个惯性:喜欢反刍小时候的创伤,来安抚当时受苦的自己。
上一辈人的苦
常听到我们父辈对我们说:"现在的年轻人,哎呀,一点苦都受不了。"而当下我们则经常抱怨父母:"真不懂,为什么非要没事找罪受,有福不会享?"
这种代际矛盾就像一条看不见的鸿沟,横亘在我们之间,同时我们有了孩子后依然会传给下一代,所谓的精神基因。
"如果你手里只有一把锤子,那么所有东西看起来都像钉子。"
对于经历过艰苦岁月为了生存的父辈来说,"吃苦"就是他们手中的那把锤子。
比如,他们觉得可能不知道哪一天,又没有粮食吃了,那我今天省下这一顿,以后就免于挨一顿饿。
这是刻进他们DNA里的一种能力,无论生活的再无忧,他们也不会把这个能力抛下,因为如果当时自己没有这么能吃苦,可能根本就活不下来。
他们习惯性地用它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甚至用它来塑造我们这一代。
依然记得老爸那句话:吃了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是上一代人对我们的家庭教育缩影。
虽然现在已知不对,也无力反驳。
很难改变一个人,不要说思想了,父辈思维和行为融为一体且固化,比方说:做了一桌子菜不吃,非要啃剩饭剩菜;感冒发烧不看医生,偏要硬扛着;新鲜水果不碰,专挑烂果子吃。
仿佛我的父辈们沉醉在这种自虐式的"吃苦"中无法自拔,全然没意识到自己在因小失大 - 省下几块钱,到头来可能要花上几千块看病。
但长大后,我真的明白,有些苦确实没必要吃。
我们这一辈的苦
我们这一代,虽然不会出现吃了这顿没下顿的事情。
现代的生活内卷中,也有自己的这一代的苦,但几乎所有不必要吃的苦都来源于三个字:贫、顿、烦,顺便和各位爸爸分享。
能早起就别熬夜,能认真吃饭,就别废寝忘食,能笑口常开就别满面愁容。
人生的苦大都相同,累了就休息,病了就请假,难过就去散心。
你可以坚强,但不必逞强。
为了省钱,每日通勤三小时,还没工作就已经心力交瘁;
买便宜的衣服,没穿几次就闲置;
顿顿点外卖,省下来的时间和金钱都不够去医院看病。
这些看似节省的行为,实际上是在透支我们最宝贵的资产 - 健康。
我理解,这种"吃苦"的心态源于我们父辈的成长背景。
他们经历过社会动荡、物资匮乏的年代,那时候吃苦不是选择,而是生存的必需。
就像一棵在贫瘠土地上生长的树,为了生存,它的根必须深深扎进土里,汲取每一滴水分。
我们的父母就是这样,在艰难的环境中培养出了珍惜粮食、节约金钱、坚忍不拔的品质。
但是,我们要认识到,每个时代的"苦"是不同的。
现在的我们面临的更多是精神上的压力,如内卷、高房价、工作压力等。这些苦难已经足够,何必再给我们的下一代孩子制造不必要的苦难?
"吃苦教育"的代际传承,有时候会演变成一种"苦难霸权"。
当你的思想里"吃苦是福"变成一种话语权时,孩子面对它就养成了沉默、顺从的习惯。
这可能导致一个后果:孩子被负罪感和羞耻感所束缚。
习惯于受苦的孩子,不一定会变得更坚强,反而可能养成自找苦吃的习惯。
我的孩子下一代的苦
有些苦是一定要吃的,也是我坚持这样的苦,希望传承给我的孩子:
强健身体,吃锻炼的苦。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一切都是空谈。
丰富头脑,吃读书的苦。破除认知的局限,打开眼界和思维,在与AI知识共存的时代,唯读书能游列国。
稳定心态,吃跌倒的苦。世间纵有万般悲苦,也不缺从头再来的勇气,磨难和委屈都是造就宽广胸怀不可或缺的部分,是锻炼心性和毅力很好的方法。
时间管理,吃自律的苦。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只需要七天,精细划分每个时间段,学习新的爱好,日常阅读和运动,遵循规律,保持良好的节奏,生活才会进步。
教育孩子就像种花,过度的'吃苦'只会让花儿枯萎,而适度的'养护'才能让其绽放。
苦难教育当然是人生必修课,但也不能盲目的苦法。
没意义的苦,说白了就是在折腾自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