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军丨文坛离不开这样的人

文摘   2024-10-21 12:46   浙江  


文坛离不开这样的人

——读《沈乔生、杨柳文学对话》


习军



《沈乔生、杨柳文学对话》之三读完了,一共三篇,都读完了。感觉非常好!


先是读了之一。读了以后当时就很有感触,于是就写了一篇不长的感想。过了也就一个星期,杨柳发出了之二。又不到二十天,出了之三。可见,沈杨二位做这番对谈、写这篇文章那是“蓄谋已久”,经过“精心策划”的。


相信真是如此。谈得如此深、如此广,哪能是突发奇想,心血来潮的事呢?这样的一场文学活动,是一次厚积薄发的结果。


只有两个人就是一场文学活动吗?是,因为读者多。沈杨二位在纸上说,那就跟在台上对谈是一样的,读者在纸上读,那也就跟坐在现场下面听是一样的。从文章下面的阅读量看读者是很多的,从留言看,读者的参与是相当积极的,是很有收获的。


读者当中当然以文学爱好者居多。他们平时自然少不了读到很多文学理论,自然没少听听到写文章之道。这次作家沈乔生敞开心扉,纵谈阔论,让读者看到了一位资深作家眼中的华人文坛,让读者看到了那些文学理论是如何具体表现在他的创作过程中的,其中包括如何反刍生活,如何提炼生活,如何构思,如何行文,如何修改等等等等。


读者当中自然也有很多成熟的写手、作家。沈乔生在谈话中所提到的那些“道道”,比如“文章不要摊开来写,而要拎起来写”,“不按自然时间走,而是按感觉时间走”,“让笔触进入第二个世界”等等,这些“道道”没有一定的写作经验恐怕是不易会意理解的。也许,有些读者读到这些时心里给沈乔生隔空叫好,与他来了一个隔空击掌,也许有人会发现,自己多年的感觉竟然也出现在身边的作家心中,也反映在眼前的作家的心路历程中,他们那是会受到极大启发的,是会受到极大鼓舞的。


三篇谈话放在一起只有不到三万字,但是读者们所读到的是一位作家几十年的积累,得到的是写作经验的精华。


所以我想写这篇文章时,题目我就定为了“文坛离不开这样的人”。是,是离不开这样的人,这样的人现身说法,展示给读者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读者,对文坛当然是一件大贡献。文坛当然需要这样的人。


杨柳在对谈中看上去是一位采访者。是,她在对谈中的确以提问为主。但是问什么,那是有讲究的,那是基于自我文学修养的。她问出了读者们所感兴趣的问题,请出了被访者所想要向读者们讲的问题。这些问题连在一起是一条线,这条线与被访者的回应编结在一起,形成了一次成功的对谈。


文坛需要杨柳这样的人。她给读者找来了高人跟大家聊天,她给高人提供了平台让他向读者们说话。这对于文坛当然也是一大好事。


就在读到对话(一)前几天,杨柳在群里转发了一则短篇小说年选征稿启事。征稿启事大家见得多了,但是这则征稿启事有其不俗之处,它特别指出,小说要有小说的要素,比如“主题”、“寓意”、“事件”等等,而且这几个术语分别都加注了英文thememoralevent等等。沈杨二位在对谈中谈到华人的写作时指出,华人移民来到海外时大都已进入中年,他们的教育基础自然都是扎根于中国文化的。来到了海外,要不要学习适应西方文学的理念,要如何把握中西文化在文学理论与实践上的异同,这是文学人应该思考的问题。这则征文启事把这个问题很具体地摆在了文学人的面前。在我与组委的交往中感受到,征稿组委会在审稿过程中,确实诚恳、严格地实践着他们提出的标准。这对于华人在海外从事文学创作是一大激励。文坛需要他们这样的人。


从各个渠道都可以看出,海外华人文学爱好者其实人数众多,民间文学组织很多,可以说,只要喜欢写就一定找得到组织,写出来了东西绝对不愁没有地方发,所以海外华人文学的发展是很有群众基础的。越是有群众基础,就越需要有高人指点,需要有资深作家在前面走,有好的刊物在出版上把关,有热心文学的人为作家与读者搭台。此外,还有一种人文坛上少不得,那就是评论家。


中国的文学批评与西方的文学批评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有些不同甚至是天壤之别。比如在诗歌方面,中国的格律诗、新诗与英诗,在韵、律、格等等方面差别实在是太大了。散文,在中国文学理论中与在西方文学理论中有很多地方都难以一一对应。小说同样如此。在赏析作品的美学意义与社会意义时,在很多情况下读者与评论者们的眼光里必不可免地会含有意识形态的色彩。所以,文学批评对于文学的发展往往起着导向的作用。这就好像体育比赛时的现场评论员,有了他们的点评观众们看不懂看不明的道道就看出来了。运动员、教练员们自己回过头来听他们的点评后,也会有感慨,也会有收获。文坛上少不了他们这些人。不信您看看一些笔会的评论栏目。


这世界很大,三篇文章很小,文章的作者只是两位作家,但是它们给大家提供了又一个窗口,让读者们通过这个窗口又一次看向了文学世界。我由此又想到了很多,想到了文坛上离不开的那些人。


链接:

海外文学的现状丨沈乔生、杨柳的文学对话(之一)

你剖析自己,就是剖析人类丨沈乔生、杨柳的文学对话(之二)

文学也是一项技术活丨沈乔生、杨柳的文学对话(之三)







   沈乔生,江苏省作家协会原专业作家,上世纪八十年代为钟山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办公众号《虚构与未来》。发表小说、新杂文、散文、电视连续剧等七百多万字。




   杨柳,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任加拿大大华笔会副会长,《高度》周刊“菲莎文萃”副主编,出版专集《人文学科中的结构方法》《柳风絮语》。








思想守夜人
一个文学守夜人的私人仓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