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周任如先生自嘲为“过时”话,但作为后生应从“过时”话中读懂他们的心思。大几十年前的事情,为什么旧事重提?从中我们又能领悟到什么?这些历史上的“陈芝麻烂谷子”,今天把它晒出来,究竟有没有价值?我们尊重每个人选择的自由,但更要珍惜老一辈传承下来的弥足珍贵的文脉,学习老一辈身上保留的精忠报国的思想,发扬老一辈身体力行的奋发有为的精神。
万能的“朋友圈”可以让你接收到各方信息,也可以让你结交朋友。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扬州庭院艺术研究会群里看到顾诚晒的小册子,《十年编辑留痕》的目录就让我眼睛为之一亮。这里面都是与扬州文化有关的大人物,既有我母校老师任中敏先生,也有久闻大名的钱承芳市长,还有热心文化传承的朱懋伟先生、韦人先生、陈午楼先生,更有于扬州园林有特殊感情的陈从周先生,等等。除王伯敏先生、陈若素先生不曾耳闻外,其他皆是熟知的人物。
看了书名,免不了好奇,立即与顾诚互加了微信好友,请他将此书借我一阅。谁承想,这位朱懋伟先生的爱婿竟跑到作者家里要了一本送给我,使我惭愧之余又增添了许多感动。感动的是,作者是一位98岁的女寿星,看行文风格,她应做过文化单位的领导。为了这本书,她从家里又专门跑到老宅,找出这本10多年前的小册子,还在扉页上写上“李广春先生雅正,周任如拙作见笑,2024年7月19日”。对待一个素不相识的晚辈后生,老奶奶竟然如此谦和客气,写下真诚,签上大名,这让我能不感动吗?更让人感动的是,她为夫执笔,写下她先生罗蔚文在扬州师院学报做编辑时的趣闻逸事。这本小册子,是她70多岁时写的,83岁才改定,至今又过去了15个年头,但里面的人物在她笔下依然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我不能不佩服她的深厚笔力和人文情怀。每个人物形象,通过一件件饶有趣味事情的叙述,看到这些人对文化传承发扬光大的执着追求,对家乡无比热爱的赤子之心,对学术研究的精益求精,对人间冷暖的豁达通透。当然更看到罗蔚文、周任如伉俪情深、夫唱妇随的老一代文人的可贵品德。
140页不到的小册子,纸短情长,深文大义。它本不是给我们外人看的,只是想给他们的儿孙辈留个雪泥鸿爪,好让他们知道他们的父辈是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工作的。在我一个外人来看,这个小册子是一本扬州文化传承的好读本,虽不像一些大部头那么系统完整,但凝神聚气,纲举目张。它也是一本乡土教育的好教材,这里面的大多数人物都是我们扬州乡贤,即或不是乡贤,也是对扬州有深厚感情、作出重大贡献的知名学者,从中可见扬州人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读了这个小册子,没有不为之动容的。她笔下的人物,乃至他们夫妇的坚韧不拔、矢志追求,都会激励我们为家乡发展不遗余力。当然,这本小册子还是扬州文化研究的好索引,正是受了这本小册子的影响,我到扬州大学敬文图书馆找到了尘封已久的《扬州师院学报》,看到了不少至今觉得仍有新意的扬州文化研究学术论文。
周任如先生笔下的10篇有关罗蔚文先生在扬州师范学报期间的回忆录,还有待今后认真研读,但其中回忆前市长钱承芳短文中的一句话耐人寻味。上世纪60年代,为纪念鉴真大和尚逝世1200周年,扬州要在大明寺做一个鉴真史料陈列室,当时的钱承芳市长从摆设的色彩、古籍的陈列、文物的布展、文字的说明,无不亲力亲为,推敲靠实。有次过了午饭点工作还未忙完,作为工作人员的周任如看到钱市长饿着肚子,实在过意不去,就与能勤方丈商量,给钱市长下碗面。那时可没有公务接待这一说,到了饭点,都是自己买饭菜票到食堂就餐,谁也不管谁。大明寺不管中饭,抽调来的工作人员都是自带干粮对付一顿。能勤方丈情商极高,请市长和大家一起吃8分钱一碗的阳春面,趁机帮大家改善伙食。周任如先生感慨道,“想想当时忙了半天,大伙儿的工作餐就是吃碗阳春面就打发了,放到现在来看似乎是有些寒碜。当然,时代不同了,我不能说这个过时的霉话”。
这篇回忆录写于上世纪90年代末,从周任如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到,她对老市长的尊敬之情跃然纸上,对社会变化的深切感受,对优良作风的深切怀念,对自己不适应时代的心犹不甘。她自知此情此景早已不复存在,但还念念不忘,最后只能用不合时宜的“霉话”自嘲。由此可见,老一辈文人的内心纯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当然他们也不是一点也不通情达理,更多的是宽容和渴望。
尽管周任如先生自嘲为“过时”话,但作为后生应从“过时”话中读懂他们的心思。大几十年前的事情,为什么旧事重提?从中我们又能领悟到什么?这些历史上的“陈芝麻烂谷子”,今天把它晒出来,究竟有没有价值?我们尊重每个人选择的自由,但更要珍惜老一辈传承下来的弥足珍贵的文脉,学习老一辈身上保留的精忠报国的思想,发扬老一辈身体力行的奋发有为的精神。
这些史料虽已尘封已久,但人物形象依然鲜活丰满,故事情节照样扣人心弦,生发感慨依旧触动人心。周任如自嘲为“过时的霉话”,我们切不可误以为真。果真如此的话,只能说明我们的思想上霉了,需要将其放在烈日下暴晒。而《十年编辑留痕》就是很好的防霉剂。每当我们遇到困惑,想想他们,我们还有什么不能释怀的?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做好每件事,过好每一天?今天重读所谓的“过时”话,就是为了记住这些不合时宜,让自己的头脑清醒,把心思用到正道上,活出人生应有的价值。老人的“过时”话何尝不是千金难买的金玉良言?
作者简介:李广春,笔名“金沙人”,1989年毕业于原扬州师范学院(现扬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共扬州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