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文苑|张泽南:扁担琐记

教育   2024-08-29 12:36   江苏  

扁担琐记
张泽南

又到一年开学季。四十二年前我挑着扁担来扬州师范学院报到的情景历历在目。

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扁担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农夫用扁担挑粮,商贩用扁担挑货,百姓用扁担挑水,行者用扁担挑物,书童用扁担挑箱。平时还能放家里做顶门棍,还可以用作防范坏人和恶狗的武器,可谓用处多多。而壮族的扁担舞(打扁担)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模拟了农事活动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谷、舂米等姿势动作,表达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风调雨顺的祈求。‌

小学语文课《朱德的扁担》,讲述的是朱德总司令和战士们为了巩固井冈山根据地,一起到茅坪挑粮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红军指挥官形象,也表现了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几十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着,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这是一根不平常的扁担,是一根革命的扁担。

“桑木扁担轻又轻哎,我挑担茶叶出山村……”那优美动听的山歌令人难忘。1958年春,作曲家白诚仁在毛主席家乡采风学习期间,被种茶人的勤劳热情和他们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感动得难以言表,“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他立即邀请诗人叶蔚林作词,创作了《挑担茶叶上北京》。这首歌以变奏曲式结构、宣叙与咏叹圆融,音乐形象鲜活生动,由抒情男高音何纪光演唱,甫一问世,即深受全国人民喜爱,很快成为家喻户晓广为传唱的抒情歌曲,其每句歌词每个音符都与时代同频共振,唱响了亿万人民对党对伟大领袖由衷热爱的心声。这根扁担一头连着老百姓,一头连着伟大领袖,凸显了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莫道当今无真主,两个天子一担挑。”这个扁担确实厉害,一担挑过两个皇帝呢。话说陈抟隐居武当山,诵经、研究《周易》,易道、相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能预知人间吉凶祸福。后唐年间,契丹侵犯中原,干戈又起,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拖儿带女纷纷南逃。一日,陈抟下山察看难民灾情,他来到从河南到襄樊的大道上,看到逃难的人群中有一位中年妇女,挑着两个竹筐,前后各坐着一个男孩,正在艰难地缓缓行走,疲惫不堪。陈抟当路而立,慈颜微笑,拦住去路。妇人见状,不明究竟,遂放下担子擦一把汗水,怯怯地问道:“请问仙师,有何见教?”陈抟凝视两个男孩许久,拱手说道:“夫人好福气,夫人好福气!”妇人惊疑地说:“贱妾因夫君身为行伍,正在军中抗敌,无暇顾及家眷,我们母子三人出于无奈,只好投奔夫君,今日逃难至此,衣食无着,性命难保,哪有什么福气?仙师何出此戏言?”陈抟也不多说,周济她一些银两,叫她好生抚养两个孩子。妇人千恩万谢,挑着担子跟随人群往南赶路去了。陈抟看着妇人远去的背影吟道:“莫道当今无真主,两个天子一担挑。”说完飘然而去。原来,筐中坐的两个孩子,大的就是赵匡胤,即后来的宋太祖;小的就是赵光义,即后来的宋太宗。这位挑担的妇人就是哥俩的母亲杜氏,即后来的杜太后。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了柴东家江山,建立了大宋王朝,一不小心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在政治方面,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动荡分裂,带来了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在经济方面,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最繁荣的时代,成为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大经济体。在文化方面,这是文化最昌明的时期,各种文艺形式都得到了高度发展。宋朝的文学、绘画、戏曲、小说等各种文艺形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就连皇帝都成了著名的书画家。宋词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明清两代的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词与唐诗、元曲被称为“‌一代文学”,它们各自在其时代达到了文学的顶峰,无法超越。在科技方面,宋朝许多重要的发明和创新如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陶瓷等,对人类文明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这根扁担挑出了一个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时期,所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1353春节过后,泰州人张士诚秘密联络胆大的盐民,连同他一起共十八人,抄起扁担把当地的盐警和富户打死,并将粮食钱财分给百姓。次年,张士诚在高邮建立政权,定名大周,改元天祐。此举吸引了元军围剿,其坚守致使脱脱的百万大军在元廷的腐败内斗中崩盘,创造了红巾军新的高潮。这根操舟运盐的扁担就成了揭竿而起定乾坤的武器了。

扁担是一件比较简单的工具,但扁担背后却蕴含着一种精神——扁担精神。这种精神是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的,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勤劳、质朴和坚强。



扁担是扁圆长条形挑、抬物品的竹木用具,扁担有用木制的,也有用竹做的。无论采自深山老林的杂木,还是取自峡谷山涧的毛竹,其外形一般都是简朴自然,直挺挺的,能屈能伸,不枝不蔓,酷似一个简简单单的“一”字,可以铁剑担道义,横扫牛鬼蛇神,它竖起来则顶天立地。《西游记》中沙和尚挑担子的扁担则是一根铜镶铁打的九环杖,那肯定不是普通人使用的扁担,这根扁担可能是最神奇的扁担了,他挑着这沉重的担子任劳任怨跟着师傅师兄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得以取得真经、功德圆满。

在苏州昆山张浦镇,扁担却变了个样,形状弯如月牙儿,两头高高翘起。这翘头扁担两头高,特别是挑肥时离地面也就相应高了许多,在油菜地里施肥时,不会压倒油菜,也不会被地上杂物碰到。挑其他货物时,也要比普通扁担能多挑一两倍的货。翘头扁担的制作工艺要比普通扁担复杂许多。翘扁担的力学原理使得挑东西比较省力,但掌控须要一定的技巧,没有使用过的人很难掌握其平衡,更别说用它挑东西了。一不留神,扁担就容易翻转过来。为了防止翻转,他们在翘扁担一头装上一块短木板,叫做扁担的“马”,起到稳定作用,可见勤劳的劳动人民是何等智慧。

扁担是生产生活中的用具之一,即使现在,山区交通不便的地方,依旧是搬运货物的便捷有效的工具,风景区各大名山的“挑山工”,就是用这扁担艰难地向山上挑东西,维持生计。扁担是在我国农村地区最为常见的一种农具了,别看它的造型很简单,就是一根扁长的木棍或者竹片,但是用途非常大。有了扁担来帮我们挑东西会非常的省力又方便。挑选制作扁担的材料,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要轻巧并能担起重物而不容易折断变形。桑木就是制作扁担的一种优质木材,自古以来在民间就有“桑木扁担柏木桶”的说法。桑木之所以适合做扁担,一是它在农村很常见,二是它的材质坚硬,三是它的柔韧性很好,轻松担起两三百斤的重物也不会断。制作扁担的桑木,一般是年代越久越好,普遍都要数十年以上的桑木。在南方地区,竹子制作的扁担是最常见了。这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南方地区盛产竹子,它也是很受老百姓喜爱的植物,好多人还在房前屋后种植竹子,竹子的用途广泛。“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看得出来古人对竹子的喜爱。而竹子本来柔韧性是比较好的,并且还廉价结实耐用,就地取材也方便。“一丝黄篾吊千斤”,说的就是竹子,可见它的结实耐用。竹子扁担加工非常简单,所以在大部分江南地区,扁担都是用竹子制作的。槐树在我国民间也是一种十分受欢迎的树木,也是制作扁担的优质木材,因为槐树的木材富弹性,耐水湿,在过去就是供建筑、船舶、枕木、车辆及雕刻等用。而用它制作的扁担,一样是结实耐用的,并且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耐水湿。榆树是一种非常坚硬的树木,从成语“榆木疙瘩”就可以看得出来了。榆树的木质硬度适中,木材纹理通直,花纹清晰,弹性好,耐湿,耐腐,自古以来就是制作高级家具、工艺品的优质木材。用它做的扁担,外观非常漂亮,关键还防腐,特别适合北方气候。



2000年之前,扁担一直是最常用的农具之一,特别是在农村,由于运输工具的缺乏,很多东西必须用肩膀挑,这也是当年生产队衡量一个正劳力(指可以拿满工分的劳动力,老人和妇女不属于正劳力,一般要打八折,少年打五折)的最重要标准,一般正劳力都能挑个一百五十斤左右,身强力壮的能挑两三百斤。还要有耐力,挑个三五公里很平常。挑担需要腿部、腰部、肩部强大力量的支撑。但凡挑担的农民,他们的肩膀都是有厚厚的老茧的。挑担也是个技术活,要会用巧劲,时而单手扶扁担,时而双手抓担子,时而只手叉腰,时而双手下垂,时而上下颠晃,时而旋转换肩,其实这都是在分解重力化解压力。扁担换肩更是挑担的基本功,只是一个肩膀挑,不会持久的,必须要会换肩,就是在挑担过程中很自如地从右肩膀转到左肩膀,累了再换回右肩,这样能平衡气力,也可以持久。我当年因为瘦弱,最怕挑担,一是不会换肩,挑一会肩膀就吃不消,二是挑不过一百斤,三是坚持不到五百米就要放下担子歇一会,于是,我一般就是从村上打了两桶井水挑回家,或者把田里的稻草和割的猪草挑回家,也就不过几十斤重。就这样几天下来都腰酸背痛,肩膀还会磨破皮,都要疼上一阵子。父亲一般不让我挑担,一是知道我挑不动,二是舍不得我吃苦。另外,据老年人说,在发育时候挑担会影响长个子的。或许,父亲也有这个想法在里面。扁担是农具,也需要花钱购买的,所以各家都会做上记号,我家的毛竹扁担上都是文盲父亲用毛笔写上他的名字。当年,新芳桥供销社有扁担等各类农具出售。而我们家的扁担不用买,都是张渚山里姨父(姨父姨娘在前两年先后去世了,从此,我又少了一个去处)送来的毛竹,父亲自己做的,这样,我们家的扁担自然比别人家多,并且质量上乘,这多少会引来些羡慕和嫉妒,有几位叔叔经常来借扁担,一来二去借了就不还了,好在父亲大度,也不和他们计较。



1982年9月,我是用一根毛竹扁担挑了行李来扬州师范学院报到的。这扁担是父亲专门用一根老毛竹为我制作的,它比正常扁担短小,长度大概160公分,宽度只有正常扁担的三分之二,很轻巧,便于携带,大概可以挑个五六十斤东西。这根扁担一直伴随我到20世纪90年代,每次从扬州往返宜兴,都是用这根扁担挑上行李物品。离开家的时候,父亲总是会帮我挑到新芳桥车站。1982年9月5日一大早,我和同村同学同岁的曹国平结伴,他录取到镇江师专中文科,各挑一担行李从王木桥乘轮船到宜兴汽车站,当时我们新芳桥还没通车。扁担一头是新买的草绿色的纸板箱子(当年很流行的,现在叫不上名字了),里面是衣服饭盆等;一头是一条被子、一张草席、一个脸盆、一只热水瓶,这基本上就是当年上大学的标配。那时学校寄来通知书还附有两张印上“扬州师院——行李托运单”(上下两行)的黄色纸张(大概A4纸大小),我小心翼翼一张贴在箱子上,一张贴在席子上,满心欢喜以为到了车站把行李托运就万事大吉了。轮船大概一个半小时到了宜兴,我们挑上行李,下了船走过桥来到码头对面的宜兴县汽车站(当时称县车站),因为不了解汽车营运时刻表,到镇江的汽车票已经没有了,当然也没有直达扬州的。我们两人又挑着行李跑到隔壁的江苏省宜兴汽车站(当时称省车站),结果被告知也没有到镇江的汽车。失望之余,我和国平商量,反正只要乘上往北的汽车,总能到达目的地,于是,我们就买了到常州的汽车票。进站时候我就问漂亮的检票员妹妹,这行李在哪里托运?漂亮妹妹眉毛一扬眼睛一瞟说,托运?谁讲的?我们这里没有托运,必须自己带上车!我不甘心,指着行李上的托运单说,这是“托运单”,你看不懂吗?怎么就不行啊?任凭我声嘶力竭吐沫星子乱飞作据理力争却毫无作用,这漂亮而不可爱的妹妹就是不理我,她自顾着拨弄她的检票夹子催促大家检票。这个不可爱,我记了她好多年。因为拖的时间长了,后面排队的乘客有意见,我们只得再挑着行李进了停车场。这么多行李车厢内根本放不下,正在埋怨行李托运不了一筹莫展时刻,司机说大件行李统一放车顶上。然后国平爬上车顶,我把行李一件一件递了上去,最后是工作人员用网兜罩住。一路颠簸,晕车的同时,我一直担心这箱子会不会从车顶上掉下来。不知过了多久车到了常州汽车站,我们便去买到镇江的汽车票,两个从未出过宜兴的人居然听不懂常州话,折腾了好一会又被告知没有到镇江的汽车了。正在手足无措时候,一位阿姨用宜兴话说,你们可以到火车站坐火车去镇江,肯定会有的,当时听到这家乡话倍感亲切温暖。于是,我们就挑上行李直奔火车站,终于买到了常州至镇江的火车票。折腾了一天,大概傍晚时分,我们到了镇江站,镇江师专接新生的老师、同学把国平和我的行李一股脑儿全搬上车子,我也稀里糊涂跟着国平到了镇江师专。一位年龄和我们相仿的老师(国平的辅导员)带我们去食堂吃了晚饭,这个时候我们两人才回过神来,居然早上到现在一天没吃没喝。这是我第一次在外地在大学的食堂吃的饭,饭是蒸出来的,分成二两一块,就像卖豆腐的那样,我们各要了两大块四两米饭,一个大肉丸,一段红烧鲢鱼,菜汤在一个大桶里可以自己舀,记得是黄芽菜汤,里面还飘着几块薄薄的肥肉片,饥渴一天的我一连喝了三大碗,还多捞了些肥肉片,风卷残云,不一会我们就把饭盆的饭吃个精光。老师笑着说,慢慢吃,不够还有。接着,老师问我,你是扬州师院的啊,今天也走不掉了,晚上你就跟国平睡一个宿舍吧,明天上午我安排人把你送到汽车站上扬州。我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原来国平是来当班长的,所以他和一些学生干部提前报到,正好跟我报到的日子契合,否则,我们不会一起出行。

▲与曹国平合影

第二天,我从镇江乘车上扬州,当时长江上还没有这个润扬大桥,来往车子必须通过镇扬汽渡。车子到了汽渡码头,乘客都要先下来,等所有车辆开上汽渡停妥后得以放行各上各的车。这是我第一次见长江、渡长江,之前都是从书本和电影中才能看到的,看着这浑浊宽广的长江,不会水的我突发奇想,如果不小心掉了进去,就会无影无踪如大海捞针根本找不到,觉得自己实在太渺小了,想到这些,我不禁打了一个寒战顿时伤感起来,这难道就是我生命中从此必渡之河吗?大约三十分钟,渡船到了瓜洲。后来才知道这瓜洲可是个了不得的地方,它位于扬州古运河下游与长江交汇处,与镇江金山寺隔江相望。千年古渡,胜境犹存,唐代高僧鉴真从这里起航东渡日本,康乾祖孙及历代诗人墨客途经瓜洲,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民间传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那是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的明月渡;那是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的春风渡;那是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口”愁思渡;那是杜十娘沉箱投江的悲愤渡;那是刘姥姥千里迢迢瓜洲救巧姐的报恩渡。渡,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寓意丰富的字眼。这瓜洲古渡,已经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的渡口,它在文人笔下就是一个寄托,一个归途,一个出离,一个涅槃,抑或是一个宿命。‌当年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镇扬汽渡旧貌

车子上岸后大概开了半个多小时到了渡江桥下的扬州汽车站。这里已经有迎新的老师和学长在等候,一位身着黄军装,皮肤白皙,英俊潇洒,和蔼可亲的年轻老师帮我把行李拿上车,他轻声细语地问我是哪里人,怎么昨天没有来报到啊(扬州师院是5号和6号两天报到,一般都是5号当日报到)。后来才知道,这位老师,就是扬州师院团委书记韩寿祥,这是我认识的扬州师院第一个老师,从此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由此机缘,在后来的大学生活和毕业留校工作期间与韩书记多有交往,也得到他很多的教诲和帮助。韩老师把我引上车,招招手说学校见。原来他还要在那里等候。车子一会儿就到了西门外大街瘦西湖畔的扬州师范学院,看到了那高大的扬州师院大门和神圣的“扬州师范学院”六个字,感慨万千,作为一个农村孩子,终于成了大学生(我和国平分别是各自村子第一个大学生),上世纪八十年代称我们为天之骄子,觉得蛮自豪的。刘姥姥终于进大观园了,从宜兴到扬州,几经周折,用了一天半时间。我从车上拿下行李,用扁担挑到中文系迎新处,辅导员老师袁建林接待了我,当时还有高塍中学校友中文系1981级蒋建坤学长在等我,他从新生名单中了解到中文系1982级新生中有来自高塍中学的陆宝初、蒋映娟和我三个人,他用特有的熟悉的温和的高塍话先自我介绍然后告诉我,宝初和映娟已经到了。他还告诉我,我们高塍中学潘教导的女儿潘英是中文系1980级的,中文系还有许多宜兴人,以后介绍大家认识。他又告诉我,学校老师、领导中也有宜兴老乡,中文系的许绍光老师、外语系的余义洵主任、扬州师院周顺生副院长等等。他说学校氛围蛮好的,不要担心,有什么事尽管找他。后来的三年,建坤就像自家兄长一样关心我,我们朝夕相处,感情笃深,他1985年毕业分配回宜兴从教,我们三十多年没有见了,很想念他。

▲与蒋建坤校友合影

▲扬州师院中文系八二级同舍同学


▲扬州师院中文系八二级宜兴老乡合影

当年我们高塍中学文科班还有两位同学范仲杰和黄志忠考取了江苏省商业专科学校,当时我一直以为这个省字头的学校肯定是在南京,当他们两人来师院找我时候我才恍然大悟这个江苏商专居然在扬州。袁老师是泰兴人,中文系78级的,才留校,担任我们八二级政治辅导员,我当时不明白“政治辅导员”是个什么意思,一直以为就是部队的指导员,所以第一学期我看到袁老师,都叫他指导员。袁老师比我大五岁,他不苟言笑,有点严肃,朴实宽厚,就像老大哥一样。从此,袁老师就成了我人生的引路人。今年在袁老师70寿辰晚宴上,我代表中文系82级扬州同学读了以下的文字:扬州师院中文系,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而这个家园的园丁和引路人,就是我们可敬可亲的辅导员袁建林老师。忘不了,1982年,录取通知书上您那风格独特、遒劲有力的钢笔字。忘不了,1982年,第一堂德育课,是您帮助我们正了三观,那就是踏踏实实做事,干干净净做人,这是我们人生懵懂青春的起点。忘不了,1983年,您组织我们学党章小组(得到省教委表彰),是您帮助我笃信马列,志存高远,1985年1月25日,在您的介绍下,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忘不了,1983年,您培养我做了二班班长,从此,锻炼了我的领导能力,提升了我的管理水平。忘不了,1985年,在扬州吃的第一顿红烧肉,是在友谊新村您家,味蕾是有记忆的,从此我就爱上了这可爱的猪八戒。忘不了,1986年,您把我留在中文系,传承您的衣钵,也做了政治辅导员。忘不了,1986那个寒冷的冬天、1989那个春夏之交,我们晚上一起值班,深夜难熬,争上游逃牌,一张一分钱,赢了买盐水鹅,苦中作乐。忘不了,1988年,您想尽办法帮我借了红三楼的一间房子,解我后顾之忧。忘不了,1989年,您借我五十元活动经费,解我燃眉之急。忘不了,有些年的春节,我们几个同学在您家喝酒打牌,为了一包烟的真假、一盘花生米的生熟,嬉笑争执,其乐融融。忘不了,四年大学,没有送过一根香烟一瓶酒给您。您的与人为善,为人作嫁,踏实勤勉,谦和公正,堪为典范。忘不了啊,四十二载,师恩如山。无以回报,献上寿联一副——古稀年师德圆满福东海寿南山,一辈子教书育人建琼林立玉树。

▲扬州师院宜兴籍学生合影

在我的认知里,扬州师范学院就如那扁担一样,一头挑着教书,一头挑着育人,那就是教书育人。我学篆刻第一个印章就是“扬州师范学院”,后来陆续刻了“为人师表”和“教书育人”等印章。几十年间,他们秉承党的教育方针,为国家培育了万千人才。

▲篆刻:扬州师范学院

▲篆刻:为人师表

▲篆刻:教书育人
四十二年过去了,这根伴随我多年的扁担已经找不到了。我们一起挑着扁担走出宜兴的国平同学也在省教委二巡位置上荣休,作为一个农家子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也是功成名就了。每每听到电视剧《西游记》插曲《敢问路在何方》,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俩当年挑着扁担出行的情景。“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那优美的歌声随时萦绕。来时的路,是忘不了的。


作者简介

张泽南,号“大江南北人”,扬州市广陵古城学会会长,扬州大学校友会文学院扬州校友分会副会长。1986年毕业于原扬州师范学院(现扬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END
文案|张泽南
排版 | 姚孟樊
责编 | 李   新
审核 | 蒋鸿青
欢迎投稿至邮箱: xyh@yzu.edu.cn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扬州大学校友会
加强校友联络,凝聚校友力量,服务事业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