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通江这所学校的“思政+”五育课程实践获《教育导报》整版报道

文摘   2024-10-22 18:08   四川  

10月22日

《教育导报》

整版报道了

通江六小

“思政+”五育课程实践

经验文章




和小编一起看看原文吧

↓↓↓


通江县第六小学于2014年9月成立,是通江县委、县政府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满足山区孩子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而新办的一所公立小学。建校之初,学校聚焦“培养什么样的人”“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以育人为办学立场,以“雅慧教育”为办学理念,以课程为载体,将对山区孩子学业的关注转变为对其生命成长、生命质量、生命意义的关注。

办学10年来,学校建构了丰富多彩的“思政+”的五育融合课程:在山区的教育场域中,将学习者作为知识的建构者、生成者,面向人的全面发展;把短板变成特色、特色变成优质,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让教育回归到“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山区孩子的精彩人生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如今的通江六小环境雅致、特色鲜明,得到社会各界认可和一致好评。

走进金秋的通江六小,环境雅致、桂香满溢。“学校春有百花盛开,夏有稻米飘香,秋有果实满树,冬有‘吉尼斯挑战赛’带来的蓬勃生机……”说起学校现状,通江六小的师生无不自豪而充满笑意。六小的孩子在园丁培育下茁壮成长,润物无声的教育在四季更迭中悄然发生。
一所革命老区新建小学,它不仅是民生工程,承载着通江县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迫切渴望;它更是教改工程,探索着如何在县域教育推陈出新,以内生式的自我革新来破解山区教育“重学业”“唯分数”“轻素养”的倾向,在山区探寻了一条真正提升办学质量、为孩子全面发展奠基的办学之路。
“地域劣势,条件艰苦,师资薄弱,缺乏信任……”建校之初的各种困难没有让校长高怀阳和教师们退却。结合办学实际,学校提出了“雅慧教育”办学理念,并围绕“雅慧文化”核心要义,形成了“养高雅之气,培聪慧之人”的办学思想,构建“雅慧校园、雅慧教师、雅慧课程、雅慧学生”的校园文化,着力培养“外雅于行,内慧于心,有家国情怀、未来眼光”的现代小学生。“雅者,正也,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慧者,心系于事也。明白一切事项谓之智,了解一切事理谓之慧。雅是德,慧是智。”通江六小的“雅慧教育”,以德为先,德智共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思政+”五育课程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山区学校的行动方案。

◆思政+红色课程

通江是红军入川第一城,也是川陕苏区首府。立足本土资源,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军精神是学校办学实践的重要内容。学校搭建了“思政+红色课程”,让红色教育“亮起来”“实起来”“动起来”。

红色教育“亮起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任务。红色文化墙,张贴主题鲜明的红色人物、故事、名言、诗词、标语、书画等,孩子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洗礼;红色文化走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阵地;红色中队以李先念、何正文、傅崇碧、吴瑞林、吴仕宏、陈彬等红色名人命名,让他们的事迹感召新一代人;红色书吧、漂流图书柜,放置党史、红军故事等书籍,让红色文化浸润学生心灵;“红色之声”广播站,播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大力宣传红军精神,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

红色教育“实起来”——在多元课程体系中渗透并落实。语文课读红色书籍、音乐课唱红色歌曲、美术课绘红色画作、舞蹈课跳红色舞蹈、书法课书红色诗词、道德与法治课学红色历史和人物事迹。德育课程,建红色中队、评红色少年、上红色队会课;艺术课程,开设红色剪纸、红色讲解、红色绘画等20多个精品社团,用艺术的方式,传承红色文化;体育课程,编排校园武术操,举行“校园吉尼斯”挑战赛及重走长征路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劳动课程,种植粮食、蔬菜、银耳、花木,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自力更生的良好品质。

红色教育“动起来”——让儿童在系列红色活动中建构起积极心理品质,实现“自己干预自己”。每年3月,我为红军爷爷做件事、小小红色讲解员、打扫军史陈列馆、保护诺水河等“学雷锋”活动在各中队开展;清明节,号召家长带领孩子用农村原材料制作草鞋艺术品,在实践中体会红军精神;开展“雅慧之声”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红色教育“声”入人心;开展“小长征”远足活动,让学生感悟“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这16字训词也成为六小孩子们的座右铭。

◆思政+诗歌课程
10年来,学校秉承“雅慧”文化教育理念,形成了“樱桃诗会”“诗词吟诵”“校园诗词大会”等多元一体的“思政+诗歌课程”。
“樱桃诗会”——挥洒诗情画意。樱桃诗会课程是通江六小办学以来一直坚持的课程。通过学科融合,从孩子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和实践能力出发,以“诵、画、赞、书、扮、赏、摘、品”为载体,构建“思政+樱桃诗会课程”,让孩子们感悟生命的春华秋实,体会古诗词的文化内涵,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校园的操场,有一排樱桃树,它们静静地生长。洁白的花朵,小小的花瓣,悄悄地绽放……”“诵樱桃”环节,孩子们诵读自己创作的或者挑选的有关樱桃的诗,语言表达能力、对文学艺术的理解水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都得到提高。“画樱桃”环节,学生以浓郁的色彩和独特的理解,描绘樱桃的生长过程,理解大自然的生命力。“樱桃诗会”课程在审美、文学和历史等方面的拓展,正是五育融合理念的具体体现,在文化传承中实现了立德树人的目标。
“诗词吟诵”——给生活一抹诗意。全校开展“每日一诗”集体诗词吟诵课程。每天清晨20分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诵读篇目各年级统一,每学期各班总诵读篇目不少于25篇,也可自行选择其他篇目。在此基础上,各班形成具有本班特色的1、2个集体诵读节目。这样长久坚持,既训练了孩子们的记忆力和注意力,还能让他们通过吟诵更好地表达和体悟诗中情感,培养审美情趣,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校园诗词大会”——让诗情自由释放。开展班级诗歌诵读比赛,参赛篇目既有“每日一诗”里规定的题目,又有一篇自选题目。自活动开展以来,学生不断创新参与形式,在活动体验中用创造力自由释放着诗歌的激情,从配乐、伴舞、伴唱到合诵、联诵、诗剧表演等朗诵形式、艺术元素的灵活运用,学生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自编自导,群策群力,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思政+劳动课程
今年6月,通江六小的孩子们在水田里插秧的照片,以及校长高怀阳发表的理论文章《让孩子们在“田间地头”上思政课》,其中学校探索以劳动实践为载体的思政教育新路径,引起教育系统关注。近年来,通江六小采用“校内+校外”“研学旅行+劳动实践”的模式,在四五六年级系统开设劳动实践课程。每学期把劳动课时集中到一至两天,把孩子们带到田间地头,根据时令,开设粮食、蔬菜、花木种植等劳动实践课程。教学中,把思政和劳动实践有机融合,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城镇小学土地紧缺,学校利用边角地、绿化地、楼顶、走廊等空间,开辟了银耳、蔬果、粮食、花木种植4个园区,共1200余平方米,主要种植银耳、水稻、油菜、小麦、红薯、土豆、李子、樱桃等作物。楼顶上的蔬菜园区划分为12个种植块,由4-6年级种植。在民胜镇,学校与企业联合,建设校外劳动实践基地4000余平方米,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红薯、土豆、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拓宽劳动教育渠道,扩大学生参与面,促进劳动教育迈向更高层次。
立足课标,构建常态课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分段设置“我想做”“我能做”“我会做”课程。一二年级在老师的带领下打扫教室、整理书桌、摆放足球、规范绿植摆放等;三四年级除了打扫环境卫生外,还要承担绿植养护,参与栽红苕、栽土豆等简单的生产劳动;五六年级要参与插秧、栽油菜、打谷子、割麦子等相对复杂的生产劳动,同时负责垃圾分类工作。
结合校情,开设特色课程。“爱家乡”银耳种植课程最为出色。通江被誉为“中国银耳之乡”,学校深挖“通江银耳”的育人功能,与县银耳科研所、县银耳博物馆合作,建有60多平方米耳房,成立银耳种植社团,先后组织师生2000余人次参与银耳种植实践,学生既体会到了收获的喜悦,又受到了爱家乡文化的教育。另外,“惜粮食”粮食种植课程、“美环境”绿植养护课程、“感师恩”桃李种植课程、“享美味”美食烹饪课程、“育美德”成果义卖课程均已形成序列。
落实家庭劳动,开展社会实践。学校以家庭为主阵地,分段设置家庭劳动项目。利用节假日,让家长带领学生参与耕作、种植和收获劳动,孩子们初步掌握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感受现代农业科技,传承农耕文化。在校外实践基地,根据季节确定学校劳动实践周,4-6年级学生分批次参与农作物的种植、管理、收获。劳动基地建有手工作坊体验区,学生将稻谷加工成大米来煮饭、将大豆加工成豆浆或者豆腐、将蔬菜做成丰富的菜品等,丰富他们的劳动体验。另外,设志愿服务月,组织学生到公园、街道等地方开展净化环境志愿服务;清明节、国庆节,组织学生到王坪烈士陵园、军史陈列馆、敬老院等地开展常态化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在志愿服务中渗透劳动教育,从根本上达到育人的目的。
◆思政+体育课程
通江六小已举行8届“校园吉尼斯”挑战赛,学校的足球特色教育也在通江小有名气。“体育在人的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体能素质与运动能力,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为一生奠定坚实基础。这样也能及早发现学生在某项运动方面的天赋,积极、明确、高效地为竞技体育输送后备人才。”高怀阳说。
落实课程设置,以体强身。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标准,开设体育课,开展“室内+室外”大课间活动,组建体育兴趣小组,做好眼保健操,推行体育家庭作业,成立校级足球队、田径队、篮球队、乒乓球队等,多措并举提升学生体质。通过调查、测试,能掌握1-2项体育技能的学生达100%,体质健康优良率达70%以上,并逐年增长,全校近视的学生逐年减少。
开展特色活动,强健体魄。通江六小的“校园吉尼斯”挑战赛和常规运动会项目不一样,设有颠足球、金鸡独立、踢毽子、后仰过杆、极限俯卧撑等12个挑战项目,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自主选择,或自主申报新的项目。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些项目,在运动场上,他们个性张扬,校园里一片欢声笑语。每年冬天,孩子们用活力和激情挑战自我,勇于拼搏,以赛促练,强身健体。“校园吉尼斯”是六小毕业生最精彩的回忆。
打造足球品牌,以体育能。足球教育是学校的特色品牌。学校定期举办校园足球文化艺术节,主要包括足球摄影、征文、手抄报、足球之星等文化主题活动;建有足球队史室,展示足球教育荣誉。通过“内培外聘”,补齐师资短板,建立足球教学考核制度,把足球教学纳入体育教师的业绩考核。足球训练和竞赛做到全体学生参与,建立校级、年级、班级三级足球队;建有8个足球社团,两个拉拉队社团,每天下午开展社团活动。截至现在,学校在足球方面的投入共计超150万元。通过系统体育教育,学校体育成绩显著,多次代表通江县参加巴中市小学生足球联赛,6次获得县冠亚军,2024年8月荣获全市冠军。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四川省青少年足球示范学校”“四川省青少年乒乓球训练基地”“巴中市阳光体育示范学校”“巴中市四质工程先进集体”等国家、省市县荣誉称号。
◆思政+美育课程
美育作为五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需要。“雅慧文化”表现为孩子们对“美”的感知和内化。把什么作为抓手落实美育,让孩子知美、审美、创美?学校找到了书法教育这一载体。10年来,学校从校园文化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研究、师资培养、活动开展等方面整体推进书法教育,激励学生向美而行。
依托环境建设,营造浓厚氛围。学校本着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每一棵花草能传情、每一幅书画能会意的环境育人理念,将书法传统文化与学校的校园文化有机结合,打造墨香校园。以五体书法将校园文化核心“雅”和“慧”在前校门岩壁展示。用汉隶和篆书呈现校训“尔雅尔慧”。建设有“艺囿”艺术展廊、字画装裱实践园、书法开放展厅、书法文化墙、书法教育专栏、书法专用教室、校内外书法作品展示橱窗、班级书法作品展示墙,开办“红领巾书法文化”广播站,创建书法特色班级。展示师生书法风采,激发师生书法创作热情,师生置身于翰墨飘香的校园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觉走近书法、爱上书法。
强化师资培养,夯实基础。把艺术和语文教师作为培养主体,选派到专业院校进修,邀请市县书法家协会专业书法家到校开展校本培训,提升校内教师书法教育水平。聘请书法专业教师担任校外辅导员,为学生书法社团授课,弥补书法教育师资的不足。通过“内培外聘”,有效化解书法师资缺乏的困境,现有专任书法教师3人、兼任书法教师36人,所有班级每周1节书法课均由专业教师授课。
优化课程建设,搭建平台。严格落实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每周一节书法课;打破每节课40分钟的传统模式,推行“长短课”,每天下午课前20分钟,全校进行书法练习;利用课后服务,组建10个硬笔、毛笔书法社团,同时每周三下午通过“专业教师线上直播+兼任教师线下辅导”双师课堂模式进行全员书法练习。师生累计2800余人次参加了四川省书法水平测试,2500余人次取得合格证书,平均通过率达90%。其中,教师最高通过毛笔九级、硬笔六级,学生最高通过毛笔六级、硬笔五级考核。
开展主题活动,丰富实践。持续开展一日一练、一周一课、一月一评、一期一展、一年一赛的“五个一”书法教育活动。即:每天一次20分钟书法练习,每周一节书法课,每月一次书法展评,每学期一次校内书法展览,每年一次“千人现场书写大赛”。借助传统节日和学校重大活动开展“写祝福”“写经典”“写春联”等主题书写活动,激发师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学校的书法特色常年引来各地学校学习、参观。
书法教育课程硕果累累,师生累计300余人次在各级展赛中参展或获奖,书法教育案例荣获四川省第五届“立德树人”优秀创新案例一等奖,被授予“四川省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共同体领航学校”“四川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四川省书法教育试点校”“北京师范大学书法教育教学基地校”“巴中市书法教育特色学校”。
向雅而行终有果,因慧而生喜丰收。办学10年来,在“思政+”五育课程体系基础之上,学校还通过“愿景激励、党建示范、文化引领、制度保障”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氛围,持续开展“12345”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即一赛二帮三研四课五星,夯实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了学校办学品质。10年来,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由建校初的918名发展到2700余名。2016-2022年,学校连续7年被县委、县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评为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其中2017年、2018年、2019年、2021年、2022年教学质量居全县同类学校第一。在国家、省、市、县举办的各类竞赛活动中,教师累计获奖800余人次,学生累计获奖1200余人次。学校累计荣获国家、省、市、县荣誉120余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教育报》《四川教育》等媒体对学校办学成果多次进行报道。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前行;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通江县第六小学将延续荣光,结合通江实际,扎根山区教育,立足学生全面发展,为孩子的未来奠好基、蓄足力,办家长满意、学生向往的川东北名校,让山区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谢晓琼戚伟)


来源:教育导报
编辑:步履不停
审核:老少先队员



政务电话公开栏


入学招生、学籍管理:0827-7221565

收费政策:0827-7230437

资助政策:0827-7239080

教师招聘、调动、职称评审:0827-7221566

教师资格认定:0827-7233760

高考、成考、自考:0827-7230166

学校食品安全:0827-7230883

民办学校管理:0827-7231091

普通话测试:0827-7221974

科技兴村在线:0827-7220323

投诉举报:0827-7230903

办公热线:0827-7221910


通江县教育科技局
政策解读、信息发布、引导舆论、互动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