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 南京大学杨永华教授团队揭示AM及其调控的核心真菌如何改变大豆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与代谢

学术   2024-10-23 19:30   江苏  



丛枝菌根真菌(AMF)与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不仅促进植物生长,还能提高农业产量、降低成本,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AMF通过影响根际微生物群落为植物提供益处,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近日,南京大学杨永华教授团队在Environmental Microbiome 在线发表了题为Unveiling the hidden world: How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nd its regulated core fungi modify the composition and metabolism of soybean rhizosphere microbiome的研究论文,本研究使用16S rRNA基因测序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选用Rhizophagus intraradices作为模型AMF,评估其在铝敏感大豆根际微生物群落中的作用,特别是在与病原真菌Nigrospora oryzae和磷溶解真菌Talaromyces verruculosus共生的情况下。南京大学杨永华教授、文钟灵博士和Aliya Fazal博士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发现,R. intraradices、N. oryzae和T. verruculosus的接种对土壤中的C、N、P含量及大豆的种子重量、粗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等植物特性没有显著影响。然而,它们的接种改变了根际细菌群落的结构、功能和养分动态。特别是T. verruculosus与R. intraradices的共接种,增加了能固定氮的Pseudomonas psychrotolerans的相对丰度,这与植物在压力下向有益微生物发出求助信号的理论相关。R. intraradices还增强了与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的代谢通路的表达,这被认为能提升植物在不利环境下的抵抗力。同时,N. oryzae的接种刺激了土壤环境中的应激反应,丰富了产多烯大环抗真菌抗生素的细菌属Streptomyces,并上调了与类固醇生物合成通路相关的两条抗菌代谢通路。尽管N. oryzae的接种丰富了Bradyrhizobium并提高了土壤脲酶活性,但对大豆的生物量和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最后,宿主生态位的细菌群落组成存在差异,大部分固氮细菌在根内生境积累,而Rhizobium vallis仅在根内生境中被检测到。

 


综上,本研究表明,AMF、相关核心真菌与大豆根系生态位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调节了大豆的生长、根际土壤养分动态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功能和代谢。这些发现为我们理解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互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链接:https://environmentalmicrobiome.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40793-024-00624-y

免责声明

本文由本公众号翻译,内容以原文为准,仅用于学术分享。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或修改!
转载请注明出处:全球农业生态研究

全球农业生态研究
关注农业科学及生态科学领域最前沿,从农业、生态和生物学角度传递最新科研进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