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合成微生物群落构建技术在药用植物栽培领域的应用
学术
2024-10-26 08:35
江苏
摘 要
:合成微生物群落(
synthetic microbial communities
,
SynComs
)是人为地将多个种类、功能等明确的不同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以确定的比例进行混合,获得稳定且功能明确的微生物群落,在促进植物生长、养分吸收、抵御逆境胁迫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
SynComs
技术的发展历程、构建依据和方法,以及
SynComs
技术在促进植物养分吸收、抵抗生物胁迫和缓解连作障碍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药用植物提质增效、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强了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中药材是这一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1]
。
药用植物是中药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总量的
90%
,而
80%
药用植物为野生资源
[2]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野生药用植物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人工栽培药用植物迎来巨大机遇与挑战。然而,我国药用植物栽培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生产技术不规范,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以及生长调节剂等,导致以块根类入药的药用植物品质下降
[3]
,严重制约了药用植物栽培产业发展。
根际微生物是植物整个生命周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拥有的基因数量远多于植物基因组,被誉为植物的“第二基因组”
[4]
,其对植物生长和健康发挥重要作用
[5]
。近年来,随着微生物组学、计算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研究的快速发展,利用合成生物学的方法,人工构建高效、稳定的合成微生物群落(
synthetic microbial communities
,
SynComs
),已逐渐成为新的研究领域
[6]
。目前,
SynComs
技术在拟南芥
[7]
、水稻
[8]
、玉米
[9]
、番茄
[10]
等植物生长、养分吸收和病害防控上已展开广泛的研究。
SynComs
能实现比单一菌株更高效、更稳定的功能
[11-12]
,利用
SynComs
技术不仅能解析微生物与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能阐明微生物群落与植物养分吸收、抵抗逆境胁迫等方面的互作机制。本文主要介绍
SynComs
技术的发展历程、构建依据和方法,以及
SynComs
技术在促进植物养分吸收、抵抗生物胁迫和缓解连作障碍中的作用,以期为药用植物提质增效、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1
发展历程
合成微生物群落的报道始见于
2007
年,
Shou
等
[13]
通过遗传杂交对酵母菌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Desm.) Meyen
进行基因改造,获得了
2
个代谢能力不同的非交配菌株
R
和
Y
,
R
合成赖氨酸但生长需要腺嘌呤,
Y
合成腺嘌呤但生长需要赖氨酸,将两者共培养后形成稳定持续的合作关系,为以后合成群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合成菌群的研究证明了相互作用、空间结构、代谢产物以及外源因素等对合成菌群的稳定至关重要
[14-17]
。
2014
年,
Grosskopf
等
[18]
明确提出
SynComs
的概念,将
SynComs
定义为由
2
种或
2
种以上微生物在成分明确的基质中建立的共培养体系。随后,进一步揭示了宿主基因型以及核心微生物对于构建
SynComs
的重要性
[7-9]
。以上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
SynComs
技术的发展,为利用
SynComs
技术揭示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及其与植物相互作用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图
1
)。
2
构建依据和方法
SynComs
是已知的具有明确功能的微生物组成的群落系统,具有复杂性低、功能强、稳定性好等特点。
SynComs
的构建并不是菌株之间简单的随机组合,而是需要考虑其内在联系。
2.1
构建依据
SynComs
构建过程受微生物自身、植物宿主以及环境等多因素调控,其中微生物自身的影响包括物种相互作用关系、代谢作用以及空间结构
[30]
。乳酸乳球菌
Lactococcus lactis
(Lister) Schleifer
经基因改造得到
3
个不同的菌株
Cα
、
Cβ
和
Ks
,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和强弱与相对丰度值的变化有关:当
Cα
与
Cβ
比值接近
1
∶
1
时,
Cα
和
Cβ
共生作用最强,
Ks
与
Cα
和
Cβ
的竞争相对稳定;当
Cα
与
Cβ
比值为
30
∶
1
时,
Cα
和
Cβ
共生作用最弱,
Ks
与
Cα
和
Cβ
的竞争处于优势。这一研究证明了物种间相互作
用关系影响
SynComs
构建的稳定性
[31]
。物种通过不同的代谢作用如营养互补、代谢分工影响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
SynComs
的功能
[32-33]
。
Mee
等
[34]
将
14
种必需氨基酸的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进行两两配对混合培养,发现不同营养缺陷型物种之间可通过营养互补方式建立互利共生关系。物种之间也可通过代谢分工的方式影响
SynComs
的稳定性。斯特拉米梭菌
Clostridiumstraminisolvens
Kato
菌株
CSK1
能在厌氧条件下将纤维素降解为糖,梭状菌属
Clostridium
Prazmowski
菌株
FG4
消耗糖产生醋酸和乙醇,假黄单胞菌属
Pseudoxanthomonas
Finkmann
菌株
M1-3
、博德特菌属
Brevibacillus
Shida
菌株
M1-6
、短芽孢杆菌属
Bordetella
Moreno-Lopez
菌株
M1-5
具备消耗氧气和醋酸等特性,由这
5
种不同特性的细菌组成的混合群落,菌株之间通过代谢分工维持群落稳定,提高纤维素降解功能
[35]
。微生物细胞会分泌小分子物质如多肽、抗生素等,这些物
质的扩散速度和距离不同,使微生物之间形成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结构,影响物种之间局部作用的强弱
[36]
。
籼稻内生菌[
Serendipita indica
(Sav. Verma, Aj. Varma, Rexer, G. Kost & P. Franken) M. Weiss,F. Waller, Zuccaro & Selosse
]为硫胺营养缺陷型,土壤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Ehrenberg) Cohn
可为其补充硫胺素,将两者直接混合培养时没有产生偏利共生的相互作用,而将籼稻内生菌孢子与枯草芽孢杆菌在空间上隔开培养,或先接种籼稻内生菌孢子一段时间后再与枯草芽孢杆菌共培养,可产生明显的偏利共生作用,证明物种之间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结构会影响
SynComs
的稳定性
[37]
。
因此,
SynComs
构建需综合考虑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代谢作用和空间结构,其是保障
SynComs
具有稳定性的前提。
2.2
组装
研究表明,围绕设计
-
构建
-
测试
-
学习
4
步为
1
个循环的方法可用于
SynComs
的组装
[6,38]
。
2.2.1
设计
SynComs
可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设计(
design
)。“自上而下”通常是采用传统微生物工程的方法,利用可控的环境变量使微生物群落通过生态系统(物理、化学和生物等)选择过程获得所需特定功能
[39]
。如大肠杆菌和恶臭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putida
(Trevisan) Migula
适应生存的温度范围不同,相对于恶臭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可在更高的温度下实现最大生长速率,通过调节温度观测群落组成变化,当温度达到
35.5
~
39
℃时可使大肠杆菌和恶臭假单胞菌共存,证明温度能有效地调控
SynComs
的组成
[40]
。然而,此类方法忽略了微生物的原位代谢网络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很难在分子层面对
SynComs
功能进行解析。随着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宏蛋白组和宏代谢组等多组学的发展,微生物组功能、代谢网络和物种之间错综复杂的互作关系被进一步揭示,“自下而上”
的方法得以建立,该方法通过多组学获取微生物组中物种成员的功能基因信息
[41]
、
RNA
和蛋白质丰度
[42-43]
、
代谢方式
[44]
等相关信息,利用数学模型或网络分析等方法预测微生物群落的潜在功能、代谢网络和相互作用关系,进一步通过表型筛选构建某种特定功能的
SynComs
[45-46]
(图
2
)。
Moronta-Barrios
等
[47]
利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构建了一个结构稳定且能分泌生长素来促进水稻生长的简化
SynComs
。
2.2.2
构建
微生物组可培养是构建
SynComs
最基本的要求和基础,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仅能获得自然界中
1%
~
10%
的微生物
[48]
,制约了微生物组的发展。而高通量培养组学技术的出现使
SynComs
的组装成为可能。高通量培养组学常用的分离培养方法有微流控芯片培养技术和高通量培养技术。微流控芯片培养技术是指将微生物培养、分选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到芯片上,通过相互隔开的腔室或液滴分离微生物,控制微流体通道对微生物在不同营养因子下的生长条件、培养时间等进行精确调控,实时监测微生物的形态变化,最终完成微生物培养、鉴定等功能
[49]
。该技术具有自动化、高通量、低消耗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
[50]
。高通量培养技术是建立在稀释培养法的基础上,将稀释后的样品置于
96
孔细胞培养板,利用细胞分选和菌落挑选对微生物进行筛选,结合双重条形码标记对微生物进行测序鉴定,在短时间内即可检测出大量微生物,极大提高微生物的培养效率和分离新物种的可能性
[51]
。通过高通量培养技术可鉴定拟南芥
64%
根际微生物和
54%
叶际微生物
[19]
。
2.2.3
测试
测试是指对
SynComs
的动态变化和植物的表型特征进行监测和数据采集
[52]
。该阶段需要采集的数据包括微生物组的动态特征如生长速度、代谢通量等;宿主植物表型特征如养分含量、生物量积累等
[38]
;无菌系统的物理化学特性如
pH
、化学成分浓度等。荧光成像技术可以实现对微生物的原位观察,主要包括通过化学修饰的方法对特定微生物进行代谢标记和基于
16S rRNA
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53-54]
。对微生物进行标记的荧光蛋白和代谢成像,可以实时监测微生物在时空上的动态变化如生长速率、代谢通量
[53,55]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定位微生物在微米尺度上的生物分布,有助于充分理解微生物群落的定殖、生理生态和相互作用
[54]
。植物表型特征是评估
SynComs
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由于微生物会影响宿主植物的生理状态如养分含量、激素含量等,因此,观测植物表型并采集相关数据是衡量
SynComs
功能是否稳定的重要手段
[56]
。
2.2.4
学习
学习是对测试阶段所获得的微生物生长速率和代谢通量等数据进行信息整合的过程,对
SynComs
的稳定性以及成员之间的代谢网络等进行数学建模分析,评估
SynComs
是否可以达到预期标准。数学模型是
Learn
阶段验证测试结果的有效手段,通过分析数学预测模型和试验数据判断
SynComs
的构建是否需要进一步优化。较为常用的数学模型分析主要有通量平衡分析(
flux balance analysis
,
FBA
)和动力学模型
[57]
。
FBA
通过识别和优化给定目标函数(如生物量)的可用代谢通量,对细胞内的反应通量、代谢物消耗、生产速率以及
细胞生长速率进行定量预测,作用主要是重构微生物群落的代谢网络,模拟微生物之间的代谢水平
[58]
。
动力学模型包括
Monod
方程、
Lotka-Volterra
模型等可有效预测
SynComs
群落随时间发展的动态特征和稳定性,其中
Lotka-Volterra
模型利用种群内物种的生长速率和不同物种的相对丰度等指标预测
SynComs
的稳定性
[59]
。
通常,根据植物表型特征需进行一轮或多轮“
DBTL
”循环来优化
SynComs
的设计和功能,达到模拟生态系统的过程。目前,“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都是基于简单群落,而将具有数十至数百种不同物种的复杂群落应用到非模式植物上时,应综合考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同时,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不同生态环境下微生物群落的功能以及控制它们相互作用的原则,构建稳定且具备特定功能的
SynComs
,揭示微生物组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阐明微生物组在促进植物生长、养分吸收以及生物胁迫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3
应用
与其他作物不同,大多数药用植物为多年生宿根植物,生长周期达几年甚至几十年,但在栽培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不仅造成土壤环境恶化,而且严重影响了药用植物品质,不利于药用植物栽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根际微生物在促进植物养分吸收、抵御病虫害、缓解连作障碍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且绿色环保。
SynComs
有利于从微生物群落水平上探讨微生物种群内部关系以及根际微生物群落与植物根系的互作机制。
3.1
促进养分吸收
利用根际微生物促进土壤养分转化是提高植物养分吸收的关键驱动因素
[60]
。根际微生物通过分泌溶解酶、产生铁载体、分泌激素等直接或间接促进土壤养分活化
[61]
。祝英等
[62]
发现由苏云金芽孢杆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erliner
、解淀粉芽孢杆菌
B.amyloliquefaciens
(exFukumoto) Priest
、蜡状芽孢杆菌
B. cereus
Frankland & Frankland
等
8
种有益细菌混合而成的复合菌剂,能够显著增加当归根际土壤有效磷和有效钾的含量。鹰嘴豆根际分离出的根际细菌如褐球固氮菌
Azotobacterchroococcum
Beijerinck
、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Schroeter) Migula
和短小芽孢杆菌
B.pumilus
Meyer &Gottheil
组成复合菌剂,能显著增加土壤中有效磷含量
[63]
。假单胞菌能通过分泌有机酸的形式溶解土壤中的难溶性无机磷
[64]
,将
8
种假单胞菌根据成员数量组成不同的
SynComs
,发现随着
SynComs
物种多样性
的提高,假单胞菌的存活能力、铁载体的产生量、有效磷含量、番茄磷含量以及生物量的积累显著增加
[10]
。
根际微生物组能通过调控植物基因的转录水平,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
[22]
。
Wang
等
[28]
将大豆根际分离的
12
种菌株组成
SynComs
,发现其能上调氮转运相关基因(
Glyma.15G073000
、
Glyma.17G117200
、
Glyma.12G22500
等)
和磷酸盐转运相关基因(
GmSPX1
、
GmPHR5
、
GmPT2
等)的转录水平,增加大豆对氮、磷养分的协同吸收。
Castrillo
等
[22]
研究发现,一个由
35
种细菌组成的
SynComs
,能激活植物磷饥饿反应途径中的关键转录因子
PHR1
的表达,促进植物低磷胁迫下磷的吸收。拟南芥根系内皮层木栓化与根际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协同作用对矿质营养内稳态的研究表明,
41
种不同细菌组成的
SynComs
抑制脱落酸转录信号通路关键基因
6xABRE-A
和
6Xabre-R
的表达,下调脱落酸含量,减轻内皮层木栓化,增强植物对养分胁迫的适应性,从而揭示了根部扩散屏障与根际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协调作用能有效控制植物养分平衡
[27]
。
在长期连续地种植过程中,药用植物特定地吸收土壤中的矿质元素,造成根际矿质养分下降,影响药用植物的生长与有效成分累积
[65]
。研究表明,集约栽培的黄芩
[66]
、西洋参
[67]
根际土壤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降低。瑞香狼毒
[68]
、九味一枝蒿
[69]
等根际存在多种生理功能的细菌如固氮细菌、解磷细菌、解钾细菌以及铁载体细菌,它们分布于
α
变形菌门(
α-Proteobacteria
)、
γ-
变形菌门(
γ-Proteobacteria
)、厚壁菌门(
Firmicutes
)以及放线菌门(
Actinobacteria
),这些高多样性的菌群有助于药用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协同吸收,促进药用植物的生长
[70]
。而集约栽培的药用植物随着种植年限增加,土壤中细菌多样性降低,有益细菌如放线菌、厚壁菌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减少
[71]
,降低了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利用效率。
SynComs
技术可根据不同功能调节群落物种组成,如利用固氮菌、溶磷菌、丛枝菌根真菌等构建
SynComs
实现不同物种之间的代谢分工,在修复土壤微生物结构的同时促进药用植物对氮、磷、铁等多种养分的协同吸收和高效利用,从而提高药用植物品质。
3.2
缓解生物胁迫
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与植物的抗病能力密切相关,微生物多样性程度高的菌群更能有效抵御病原菌的入侵
[72]
。白晓丽
[26]
通过比较黄芪健康植株和患病植株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差异,发现患病根汇合杆菌属
Confluentibacter
Park
、细杆菌属
Microbacterium
Orla-Jensen
、土地杆菌属
Pedobacter
Steyn
等
13
种细菌的丰度显著上调,疣微菌属
Verrucomicrobium
Schlesner
、短杆菌属
Brachybacterium
Collins
、柄杆菌属
Caulobacter
Henrici & Johnson
等
12
种细菌显著下降,利用
13
种上调细菌组成的
SynComs
能有效防治尖孢镰刀菌
HQ-16
引起的根腐病,且防控效果比单一菌株贝莱斯芽孢杆菌
Bacillus velezensis
Ruiz-Garcia
更好。吴林坤等
[73]
发现由伯克氏菌属
Burkholderia
Yabuuchi
、芽孢杆菌属
Bacillus
Cohn
等组成的复合菌剂能同时降低太子参根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
Fusarium oxysporum
Schltdl
、踝节霉菌
Talaromyces helices
(Raper & Fennell) C. R. Benj
、科萨科尼亚氏菌
Kosakonia sacchari
(Zhu) Gu
的绝对含量。假单胞菌能通过分泌抗生素如
2,4-
二乙酰基间苯三酚、吩嗪
-1-
羧酸等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64]
,
Hu
等
[21]
在田间生长的番茄根际加入由
8
种假单胞菌组成的
SynComs
,与单一假单胞菌相比,
SynComs
抑制青枯雷尔氏菌
Ralstonia solanacearum
(Smith) Yabuuchi
的效果更好。高度多样性菌群所表现出的这种能力可能是因为不同微生物之间形成相互作用共同抵御病原菌入侵
[74-75]
。
Santhanam
等
[24,76]
将
5
种细菌组成
SynComs
,发现在田间条件下,只有当
SynComs
成员全部存在的情况下才能显著降低镰刀菌的发病率,而单个分离株或其他较小组合的效果并不理想。
SynComs
抵御病原菌的机制之一是与其形成竞争,抑制病原菌对植物的侵染。
Wei
等
[20]
发现由
5
种细菌组成的
SynComs
能够与青枯雷尔氏菌形成营养竞争,进而抑制番茄青枯病的发生。
Durán
等
[23]
将拟南芥根际分离的
148
个细菌、
34
个真菌和
8
个卵菌组成
SynComs
,发现不同界之间存在竞争作用,细菌群落能保护拟南芥免受丝状真菌和卵菌的侵染。此外,群落内部的相互作用也能影响病原菌对植物的侵染。
Li
等
[25]
利用
6
种不同属的细菌建立
SynComs
,研究不同菌群中菌株相互关系对青枯雷尔氏菌侵染的影响,发现存在拮抗作用的菌群比存在协同作用的菌群能够更好地抵御青枯雷尔氏菌。根际微生物群落除了直接作用于土壤病原菌,还可以调控植物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诱导其免疫反应。
Ma
等
[29]
将拟南芥根际分离的细菌组成不同的
SynComs
,通过调控免疫相关基因
PER5
和
FRK1
的表达来抑制或诱导植物根际免疫反应,进而调节宿主对病原菌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
Migula
的抗性。
病虫害频发是药用植物集约化栽培过程中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的关键因素。具体表现为土壤有益微生物如芽孢杆菌
[77]
、固氮菌
[78]
、放线菌
[79]
等大量减少,病原菌如锈腐菌
Ilyonectria destructans
(Zinssm.) Rossman,L. Lombard & Crous
、根腐菌
Fusarium solani
(Mart.) Sacc.
以及病原生物线虫
Pratylenchus coffeae
(Zimmemann) Filipjev & Schuurmans Stekhoven
[80-82]
大量积累,导致病虫害频发。本课题组研究发现,人参锈腐病是由土赤壳属
Ilyonectria
P. Chaverri & C. Salgado
、类土赤壳属
Ilyonectria
-like
和尾孢菌属
Rhexcercosporidium
U. Braun
组成的复合真菌引起的
[83]
,利用复合菌剂能很好控制病害的发生。木霉菌
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
Rifai
和弗氏链霉菌
Streptomyces fradiae
Waksman &Curtis 2
种拮抗菌组成的菌剂,木霉菌产孢量大可以与锈腐病菌
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
(Zinssm.) Scholten
、立枯病菌
Rhizoctonia solani
J. G. Kühn
竞争生存空间,弗氏链霉菌一方面
分泌多种抗生素抑制病原菌生长,另一方面分泌激素、有机酸等次生代谢产物促进植物根系生长,两者协同作用能有效防治西洋参立枯病和锈腐病
[84]
。未来通过
SynComs
技术进行生物防治可提高药用植物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提升药用植物产量和品质
。
3.3
缓解连作障碍
连作障碍是限制药用植物集约化栽培的重要科学问题。土壤微生物群落失衡是导致连作障碍的关键因素之一
[85]
。人参连作会导致土壤中有益细菌如芽孢杆菌属
Bacillus
Cohn
、硝化螺菌属
Nitrospira
Garrity & Holt
、嗜热油菌属
Thermoleophilia
Suzuki and Whitman
和有益真菌如被孢霉属
Mortierella
E. Coemans
、附球菌属
Epicoccum
Link
、青霉菌属
Penicillium
Link
的丰度降低,而潜在的致病真菌土赤壳属
Ilyonectria
P. Chaverri & C. Salgado
、四枝孢属
Tetracladium
De Wild.
和细齿属
Leptodontidium
de Hoog
的丰度上升
[86]
。三七连作后,细菌、放线菌、亚硝化细菌、芳香族分解菌、固氮菌和钾细菌的数量减少
[87]
,土壤中的有益真菌粘头目属
Myxocephala
G. Weber, Spaaij &Oberw.
和曲霉菌属
Aspergillus
P. Micheli ex Haller
的丰富度呈现下降趋势,而病原真菌链格孢属
Alternaria
Nees
、柱孢属
Cylindrocarpon
Wollenw
、镰刀菌属
Fusarium
Link
和拟盘多毛孢属
Pestalotiopsis
Steyaert
呈上升趋势
[88]
。地黄连作会引起根际、根围土壤细菌多样性降低,数量大幅降低,而长枝木霉
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
Rifai
、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
Link
等真菌数量显著增加
[89-90]
。在不同的药用植物连作土壤中,都存在共同的现象即药用植物有益菌种数量下降或消失,而病原菌数量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逐渐转向不利于植物生长的方向,但群落产生这一变化的调控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通过
SynComs
技术中的微生物培养组学方法可以构建和还原正常土壤和连作土壤核心功能群落,将进一步揭示连作土壤群落失衡的成因。
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结构与功能影响着植物的整体健康以及对不利环境的响应。丛枝菌根真菌可将菌丝延伸到植物根系外,一方面可帮助植物获取额外的养分和水分,另一方面可以富集根际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假节杆菌属
Pseudarthrobacter
Busse
、链霉菌属
Streptomyces
Waksman & Henrici
和细长孢霉
Mortierella elongate
Linnem
,抑制尖孢镰刀菌、腐皮镰刀菌
Fusarium solani
(Mart.) Sacc
生
长
,在缓解药用植物连作障碍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71]
。
从人参根际筛选出的醋酸钙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
(Beijerinck) Baumann
、鲍氏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Bouvet &Grimont
等
5
种细菌能够有效降解苯甲酸、棕榈酸等化感物质,有利于缓解人参连作障碍
[91]
。于彦琳等
[92]
使用由
22
种菌种混合而成的菌剂处理连作兰州百合,发现土壤中细菌数量增多,真菌数量减少,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上升,有效缓解了百合连作障碍。以上研究表明,通过在土壤中加入特定菌株或菌群,能够明显改善连作问题,然而这些菌株往往只是复杂群落中承载单一功能的菌株,它们是否对整个群落的功能和群落中菌株的生存趋势有积极影响尚缺乏相应的研究。
SynComs
技术通过构建群落中每个菌株的代谢通量数学模型,对种群的核心功能和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从而为核心菌群的研究提供更快捷准确的分析、构建以及预测方法。
SynComs
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失衡过程的动态模拟,分析和预测核心群落的构成和演化趋势,进而揭示群落失衡的原因。同时,利用
SynComs
技术将功能明确(如固氮、溶磷、产生长素和铁载体等)且具有互补性、相容性和协调性的微生物构建成稳定菌群,使其发挥促进药用植物养分吸收、根系生长、抵抗病害等综合作用,进而缓解连作问题。
SynComs
技术有助于明确药用植物土壤
-
根系
-
微生物群落之间的互作关系,从土壤微生物的角度诠释连作障碍成因、缓解连作障碍,对药用植物栽培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宏基因组学、微流控技术、高通量培养组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的结合,药用植物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93-94]
,但对其功能特性的了解还相对较少。而
SynComs
技术在药用植物栽培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在促进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积累、提高抗逆性以及缓解连作障碍等方面的调控机制尚需深入研究。未来,除了需要探讨群落菌种的选择、构建方法和条件等技术手段,还应考虑更多实际应用问题。
4.1
SynComs
与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关系
次生代谢物是药用植物品质和药效的基础,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与次生代谢物之间存在强耦合性。根际微生物群落可以诱导植物分泌次生代谢物来满足自身对底物的需求,而植物也可以通过分泌不同的次生代谢产物来招募自身需要的功能群落
[95]
,
如拟
南芥根系三萜化合物可调控根系微生物群落组成,同时微生物群落可对三萜化合物进行特异性修饰
[96]
。因此,阐明
SynComs
与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的调控关系是必要的,既有助于提升药用植物品质,又可以促进
SynComs
稳定定殖,是实现药用植物野生环境与集约环境同质化栽培技术的关键。
4.2
SynComs
与土壤理化性状的关系
土壤是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根本,特定的土壤环境形成特定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从而对药用植物品质产生特定的影响。随着土壤“微生物暗物质”被逐渐揭示,研究者获得了大量微生物信息,但由于无法大规模、精准还原这些土壤微生物,所以难以解答不同理化性质下微生物结构差异性的关键问题。因此,亟需对土壤微生物核心群落进行构建和还原。
SynComs
技术提供了从功能设计到精准还原的有效途径,为理解不同土壤环境下的微生物系统提供了可能,从而揭示不同栽培环境下微生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状之间的关联性,为药用植物拟境栽培提供理论支撑。
4.3 SynComs
推动新型生物肥料的研发
在药用植物栽培领域,由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引发的土壤酸化、连作障碍等问题,严重阻碍了药用植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急需寻求一种高效环保的替代方案来保障药用植物的生长和健康。与植物根际微生物有关的功能菌如枯草芽孢杆菌、
荧光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Migula
、哈茨木霉
Trichoderma harzianum
Rifai
等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肥料和生物防治剂,而单一微生物菌剂在复杂田间土壤环境下的定殖效果不稳定。通过
SynComs
技术设计出来的微生物群落,天然就具备高适应性、高可靠性、高稳定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弥补单一生物菌剂在定殖方面的不足。因此,利用
SynComs
研发新型生物有机肥,挖掘出根际微生物的巨大潜力,为药用植物栽培产业在化肥农药减施背景下的绿色转型提供新思路与新策略。
来 源:穆 朋,金 桥,刘政波,邓云泽,刘 宁.合成微生物群落构建技术在药用植物栽培领域的应用 [J]. 中草药, 2022, 53(8): 2506-2516 .
本文由中草药杂志社作者原创发表,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zOTk1NTYzNQ==&mid=2247494035&idx=1&sn=424dcd16c27631bb81ee48c9da6900e7
全球农业生态研究
关注农业科学及生态科学领域最前沿,从农业、生态和生物学角度传递最新科研进展。
最新文章
山东农业大学揭示长期大蒜\玉米轮作维持大蒜根际微生态稳定的机制
1000+同领域母语PhD编辑团队,帮你解决论文语言问题
安徽农业大学揭示火山环境对狗尾草根际土壤微生物关键类群及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
Nat Commun| 南方科技大学宋毅团队揭示根毛发育调控因子对干旱诱导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影响及其协同根瘤菌抗旱机制
四川农业大学解析全球暗化背景下硫肥影响小麦饼干口感的多尺度淀粉结构调控机制
华中农业大学赵小虎团队揭示油菜“搭档”枯草芽孢杆菌提升硒吸收的机制
华南农业大学唐湘如教授团队在水稻绿色固碳抗逆栽培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连发4篇一区top期刊(IF=11.2、10.9)!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团队在秸秆资源利用潜力及还田技术优化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兰州大学研究团队在全球(泥炭)湿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及甲烷排放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四川农业大学揭示大豆叶片凋落和带状套作优化源库功能的新机制
突发!科睿唯安官宣:将取消eLife影响因子!
IF5y=25!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在《Nature》旗下期刊发表研究成果
Cell重磅!华中农业大学严建兵教授团队解析籽粒脱水机制,为宜机收玉米品种培育找到新钥匙
Nature子刊发布紧急评论:必须部署微生物解决方案来应对气候灾难
Molecular Plant | 浙江大学孙崇德教授团队解析柑橘类黄酮等生物活性物质的遗传和代谢选择分化基础
江苏省中科院植物所在药用植物与乔木间种改良土壤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中科院版纳植物园揭示植物根系分泌物-功能微生物组根际互作研究的新模型
Nature子刊|南京土壤所梁玉婷课题组合作在冬季变暖对作物生物量碳影响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研究生挑战2024年发表sci三区,苦日子终于到头了!
中国热科院在农业废弃物腐熟化调控方面取得新进展
Nature子刊| 新疆生地所发表近40年全球极端高温事件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影响原创性研究成果
东北地理所在长期有机改良剂施用提升土壤质量及大豆产量方面取得进展
Nature Geoscience|浙大程磊教授团队阐明稻田土壤硝化微生物响应气候变化的机制
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在特色经济作物内生微生物资源发掘取得新进展
山西农业大学研究团队在气候变化对作物影响与农业资源利用方面连续取得新进展
新疆生地所在Functional Ecology发文揭示了荒漠深根植物细根性状对phoD细菌群落的塑造调控了土壤磷有效性
Microbiome|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揭示介体昆虫传播病毒对寄主根际微生物动态变化的影响
Functional Ecology|叶片磷浓度对多年生高羊茅草内生真菌的防御互利关系的调控功能
没中标≠本子没用了!国自然十年评审专家1v1精修,中标率提升58.6%!附直播答疑!
系列研究进展|华南植物园在土壤微生物固氮机理研究获新进展
连发4篇!内蒙古农业大学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关于滴灌马铃薯氮肥管理和环境评估研究论文
安徽省农科院在1区top期刊(IF=12.2)发文揭示氢气增强水稻镉耐受性的表观遗传机制
强强联合!李霞/白洋/王跃强等合作在Microbiome发文揭示大豆品质性状与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关联及调节机制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在全球旱区土壤碳氮累积的环境驱动因素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浙江省农科院/浙江大学联合揭示杨梅衰弱病对植物-土壤微生物群落组装及代谢特征的影响
中科院版纳植物园在在TOP期刊(IF=8)发文报道橡胶种植模式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
挑战传统观念:浙江大学胡凌飞研究员等揭示覆盖作物通过微生物群落抑制根结线虫感染的机制
中国农科院茶叶所在健康茶园土壤培育及其生态多功能性研究取得新进展
GCB| 全球变化如何影响植物根系分解?南京农业大学最新研究揭示根系分解特性与环境的微妙互动
SCI一直投不中?保姆级全程投稿发表服务来了!润色、选刊、投稿、返修,直至中刊!
Microbiome | 沈其荣院士团队揭示以细菌为食的线虫与拮抗病原菌的细菌相互作用促进植物健康
Microbiome| VOCs介导的异种植物根系分泌物的变化促进有益细菌的根部定殖
“根病叶治”!云南农业大学朱书生教授团队发表种间化感互作诱导根际微生物抗病方面的研究成果
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在沙蓬生理生态与遗传驯化研究获得新进展
中国热科院在橡胶林土壤碳矿化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合成微生物群落构建技术在药用植物栽培领域的应用
华中农业大学在柑橘黄龙病的纳米防治技术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JAFC|宏基因组分析揭示PGPR对花生产量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ISME|中国农科院研究发现真核和原核微生物砷解毒途径差异及其驱动力
EM| 南京大学杨永华教授团队揭示AM及其调控的核心真菌如何改变大豆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与代谢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