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充值后消费已成为商家一种重要的营销模式,购物、餐饮、美容美发等各种充值优惠活动遍布大街小巷,伴随而来的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今年以来,高要区健身、影楼拍摄、饮用水配送等预付式消费领域陆续出现商家“卷款跑路”,甚至出现“职业闭店人”现象,成为当前消费者投诉的热点。
为防范预付式消费领域
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科学引导消费者学会“避坑”、理性消费,
高要区消委会发布了消费提示,
提醒广大消费者。
▼▼▼
选择商家需谨慎
店铺规模、信誉口碑、商品服务质量等信息是消费者选择商家的关键要素,切勿被商家花式宣传或口头承诺诱导而盲目消费。同时需要货比三家,谨慎评估挑选,慧眼选出可靠有实力的商家。此外还需评估自身真实消费意愿和实际消费能力,按需消费,理性客观,避免大额充值和冲动消费,尽量把风险和损失降至最低。
签署合同不可缺
今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经营者以收取预付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与消费者订立书面合同,约定商品或者服务的具体内容、价款或者费用、预付款退还方式、违约责任等事项。为此,在预付式消费中一定要与商家签署书面合同,将商家的口头承诺落实到纸面上,重点约定好商品或者服务的具体内容、价款或者费用、预付款退还方式、违约责任等内容,还需注意是否存在收款不退、过期作废、限制转卡、丢卡不补等“霸王条款”。这是将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不能贪图方便采用口头形式约定。
付款环节最关键
很多预付式商家往往喜欢使用非经营者微信、支付宝等个人收款码进行收款,收款人与营业执照上的经营主体信息不一致,这是商家逃避法律责任、增加消费者维权难度的圈套。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21〕259号)关于“收款条码管理”的规定,“对于具有明显经营活动特征的个人,条码支付收款服务机构应当为其提供特约商户收款条码,并参照执行特约商户有关管理规定,不得通过个人收款条码为其提供经营活动相关收款服务。”付款时,消费者切记应核对商家营业执照信息,强烈要求通过商户收款码或对公账户等进行支付。同时还要索取盖有商家公章的有效收据或正规发票,保留好相关消费凭证。
职业闭店要防范
职业闭店人是指专门为经营不善尤其是采取预付费经营模式的经营者,策划闭店方案,实施闭店行为,并处理经营者遗留维权纠纷的群体。职业闭店人的一般操作是,在明知经营不善即将关门的情况下,联合经营者开展低价促销充值,吸收更多预付资金并挪用转移;再将原来的法定代表人变更为其他没有实际偿债能力的人,使原法定代表人“套现走人”,脱离原法律关系;最后一夜之间关门歇业,原经营者失联不见,由职业闭店人接手消费投诉、各类诉讼等事项。为此,如果发现商家停业、关门、跑路、失联并且具有职业闭店行为特征,建议消费者收集相关证据,向当地消协组织或者有关行政部门投诉。如果遭遇商家闭店前恶意促销圈钱涉嫌诈骗,建议消费者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情况。必要时,消费者还可以选择向人民法院起诉,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供稿:高要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