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水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来源和生态毒理效应

民生   科学   2024-09-13 09:36   云南  
湖沼学说(huzhaoxueshuo)——聚焦湖沼,分享科研成果,碰撞学术火花,5000+科技工作者订阅的微信号。点击『湖沼学说关注,我们将为你提供有价值、有思想的科研洞见。
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或碎片,主要来源于塑料制品的破碎、磨损以及工业生产。近年来,随着全球塑料使用量的急剧增加,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水环境中的新兴污染问题。由于其极小的尺寸,微塑料能够轻易进入湖泊、河流等淡水系统,并通过各种路径传播至食物链,进而影响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湖泊作为重要的淡水资源,尤其面临微塑料污染的威胁。笔者将重点探讨湖泊水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来源及其生态毒理效应,结合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及治理建议。
一、微塑料在湖泊水环境中的赋存
1.1 微塑料的分布特征
在湖泊水体中,微塑料的分布受多个因素影响,包括湖泊的形态、流域土地利用、气象条件、湖泊水动力学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有研究表明,靠近人口密集区域和工业区的湖泊往往受到更严重的微塑料污染 。此外,微塑料在湖泊中的分布呈现出空间异质性,水体表层、底泥和水生生物体内均检测出微塑料,且形态、颜色、大小各异。
不同类型的微塑料在湖泊中的丰度也不同。根据形态,微塑料可分为纤维状、颗粒状、薄膜状和泡沫状等多种类型;在大小上,微塑料分布则从纳米级别到毫米级别不等 。纤维状微塑料由于其相对较大的表面积,更容易吸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对生态系统构成较大风险 。
1.2 微塑料的赋存机制
湖泊中微塑料的存在不仅受外部输入的影响,还受水体内部动力过程的调控。湖泊的水文特征,如水循环、流动性、沉积速率等,对微塑料的沉降和再悬浮起到重要作用。例如,研究发现,湖泊中水流速度较缓的区域往往积聚更多的微塑料,而水流速度较高的区域则使微塑料向湖泊下游输送 。此外,微塑料与悬浮颗粒物的相互作用也影响其沉积行为。一旦微塑料与悬浮颗粒物结合,它们的沉降速度将显著加快,从而使得微塑料从水体表层沉积到湖底。
湖泊底泥也是微塑料的重要赋存库之一。由于微塑料的密度较低,部分微塑料在水体中长期悬浮,但最终会通过沉降作用进入底泥。一些研究表明,底泥中微塑料的浓度远高于水体中的浓度,这意味着湖泊底部可能成为微塑料的“汇” 。
二、微塑料的主要来源
2.1 人类活动
湖泊中的微塑料污染主要源于人类活动,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2.1.1 生活污水排放
生活污水是微塑料进入湖泊水体的主要途径之一。洗涤合成纤维织物、个人护理产品中的塑料微珠,以及塑料制品的磨损都可能通过城市排水系统进入水环境 。尽管污水处理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去除部分微塑料,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微塑料通过处理后排放的水进入自然水体。
2.1.2 工业排放
一些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或产生的塑料颗粒,如塑料加工厂、造纸厂、化纤厂等,可能直接将微塑料排放到湖泊中。此外,船舶涂料的磨损也可能成为微塑料的来源,尤其是在靠近工业区的湖泊 。
2.1.3 大气沉降
微塑料不仅通过水路进入湖泊,还可以通过大气沉降的方式进入水体。大气中的微塑料主要来自于城市灰尘、交通尾气以及建筑废料的风力传播。当微塑料颗粒悬浮在大气中时,它们会随着雨水或风力沉降至湖泊表面 。
2.2 农业活动
农田施用塑料覆盖膜和化肥也是微塑料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农田径流,塑料膜老化破裂形成的微塑料颗粒可能通过雨水或灌溉进入湖泊。此外,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污泥常用于农业肥料中,而污泥中含有大量的微塑料,这些微塑料最终会进入地表水体 。
三、微塑料的生态毒理效应
3.1 对水生生物的直接影响
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已在许多研究中得到证实。首先,微塑料的摄入可能对水生生物造成直接的物理损伤。许多水生生物,如鱼类、甲壳类动物和贝类,容易将微塑料误认为是食物。在摄入微塑料后,这些颗粒可能对生物的消化系统造成机械阻塞,影响营养吸收,甚至导致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受到抑制 。
此外,微塑料的化学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微塑料表面由于其高比表面积,容易吸附水体中的有毒污染物,如多环芳烃(PAHs)、重金属等。这些污染物可能通过食物链的传递,累积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进而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长期的毒性影响 。
3.2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微塑料不仅直接影响个体生物,还可能通过生态系统的各个层级产生级联效应。首先,微塑料污染会影响浮游生物的种群结构和数量,这对湖泊的食物网产生深远影响。浮游生物是许多水生生物的基础食物来源,其数量减少可能导致鱼类和其他生物的食物链断裂 。
其次,微塑料的存在可能改变湖泊的沉积过程和水文特征。一些研究指出,微塑料的沉降会增加湖底沉积物的密度,从而影响湖泊的营养循环。此外,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的结合可能使污染物在湖泊中长期残留,增加湖泊治理的难度 。
四、微塑料的治理与未来研究方向
4.1 微塑料的监测与治理
针对湖泊水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首先需要建立有效的监测体系。现有的监测技术主要依赖于物理筛选和显微镜分析,未来需要发展更灵敏的分析工具,如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以便快速准确地识别微塑料的类型和数量 。
此外,治理微塑料污染需要多方面的合作与努力。首先,在源头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和排放是关键。例如,限制一次性塑料产品的使用,改进污水处理设施的微塑料过滤技术,以及推广生态友好型农业实践等 。其次,湖泊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微塑料污染的宣传教育,鼓励公众参与到减塑行动中。
4.2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向:
4.2.1 微塑料的环境行为和迁移机制
尽管目前对微塑料的来源和赋存有了较多研究,但微塑料在湖泊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微塑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行为特征 。
4.2.2 生态毒理效应的长期研究
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微塑料对个体生物的短期毒性影响上,而对其长期生态效应的研究相对较少。未来应加强微塑料对生态系统长期累积效应的评估,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链中高营养级生物的影响 。
4.2.3 微塑料的替代材料
研究开发新型可降解的替代材料是减少微塑料污染的重要途径。未来应加强对可降解塑料和其他环保材料的开发和推广,尤其是适用于农业、工业和生活中的替代品。
结论
湖泊水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来源复杂、分布广泛,并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了广泛的负面影响。通过加强对微塑料的监测、治理以及研究,未来有望有效减轻湖泊生态系统的压力,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此过程中,科学家、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必不可少,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湖泊微塑料污染问题的有效控制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看更多湖沼科技论文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湖沼学说』

若有启发,点  

湖沼学说
聚焦湖沼,分享科研成果,碰撞学术火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