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后三项:普通人在病中与死后的尊严

文摘   2024-08-26 07:27   加拿大  

一步一步走进加拿大



来自东北的亮灯,讲述移民加拿大的生活

文 | 亮灯


前言这是一篇旧文,我在十多年前写的,是一位朋友向我讲述她亲历的事,我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写下此文。之所以现在重发,是想与日后写我的亲身经历“人生身后事安排”文章,一并作为参考,希望能帮助大家了解加拿大的一个侧面,毕竟处理身后事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鲜有的经历。

正文

我的叔叔全家移民加拿大有30多年了。叔叔的三个子女都已先后成家,全家人现在都生活在温哥华。叔叔患糖尿病和高血压很多年了,最后转为肝硬化,腹水,肝功能已基本丧失,因此需住进医院治疗。我和我的堂兄妹一起,经常去医院探望,从而对加拿大生老病死中最后三项有了一些了解。

一.住院

在加拿大住院全是免费的,包括吃饭,护理,医药,各项检查,手术等等。但也正因为如此全面的待遇,对需住院的病人,医院会严格控制(但出院回家后还会有相关医疗跟进)。就说生小孩吧,如果是正常产,也只能住院一天,第二天就回家恢复休养了(动手术的除外)。所以,叔叔第一次住院时,病情稳定后就从医院回到家里住了。素里医院急诊大楼)

叔叔是独自一人居住的,他有三个子女,都有正式工作,家里没有闲人。按说儿女住得不远,请假在家里照顾老人也是儿女应尽的义务。因为按中国的传统思维,儿女照顾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加拿大的有关部门不这么想,他们认为,子女上班工作,是在为国家纳税作贡献,加国劳动力本来就稀缺,不能让纳税人放下工作去照顾老人。所以,政府就安排了护理人员,定时上门给叔叔洗澡,安排每天的中饭,早晚再由他的子女安排。这些都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家属协商来确定的。

后来由于病情发展,叔叔再次入医院。叔叔得的病家属早知道治不好了,但他本人并不知道,所以病情稍微稳定一点就想回家,但医生怕他回家会摔跤,不敢签这个字。就与家属商量,想安排他去养老院,因为那里有专业的护理人员,可以对病人全方位的照顾。可叔叔不太愿意,他还想病好了去中国呢。后来有养老院的人亲自来做他的工作,叔叔才同意了,但还得等到有床位时才能入住。因为加国老龄人口多,长寿的人多,养老院的床位十分紧张,难得有空缺,而叔叔的病情不宜回家,就只能住在医院里继续排号等,什么时候养老院有床位了再转过去。

住养老院是需要交费的,如果老人退休金很少,不够支付这些费用,则把全部养老金上交,其余不足部分就由养老院负担了。而住医院则不必交任何费用。在医院里的每日三餐,免费提供,营养搭配也都会照顾到病人病情的需要。叔叔吃不惯医院的半西餐,愿意吃家里做的饭,在一段时间内,家人就每天送饭到医院,医院也允许。其实病中的叔叔也是想这样可以经常见到家人。(医院的免费餐荤素搭配,注重营养,青菜类水煮连盐都不放。)

医院的病房有单人间,也有双人间或多人间,住什么病房不取决于病人是高干还是普通公民,而是根据病人的病情随时调整的,基本上我每星期去看望叔叔一次,每次都会在不同的病房里看到他。因为医院的床是活动的,转房间很方便。医院的条件很优越,由专业护理员全方位的照顾。只要病人有任何需要,按动床边的按铃,护理人员马上出现。护理员也叫护工,都是些很有耐心的人,也很敬业,对病人有求必应。如果病人对某位护理员不满意,提出后院方就会换人。

如有的病人行走不方便,想上厕所就按铃,护工马上就会过来挽扶病人的。据我叔叔讲,有一位年老的病人,患有尿频症,不时要去厕所。有一次护工忙,来得慢了点,病人可能有点尿裤子了。结果这位脾气不好的病人就对护工一拳挥了过去。之后有关部门马上来人调查,并向同病房的叔叔了解事情经过。而后,病房马上调换了一位有经验的护工,据我叔叔讲,这位新来的护工是最受病人欢迎的。我也目睹过她帮那脾气不好的老病人去如厕,竟有说有笑的,让人看了真的很感动,所谓的孝女也不过如此吧。(医院病房有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四人间,住什么病房取决于病情需要,另外,一般病人都是从急诊室转来,所以还取决于病房空缺的情况,住院期间病房也会随时调换。)

有一次我们去医院探视时,正逢护工为叔叔清理大小便,护工客气地请我们先到旁边回避一下,然后拉上挂在床边的布帘,遮住里面的病人。感觉很尊重病人的隐私。给病人端屎接尿、翻身洗澡等活儿,护工都要干。我叔叔病重时不能上厕所,就用尿不湿,换洗尿片的是一位白人女护工。对我来说,给再多的钱我也是做不到的。

我亲眼看到专业护理员的苦脏累工作后,感觉他们每小时30几刀的工资虽然高一些,但的确是应该。他们的工作很不容易,即使儿女也很难做到他们那么周全。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谁也不能避免。后来叔叔的病情突然恶化,出现了肝昏迷,腹腔内积液不能排出,医院要经常为病人导出体内的积水,以维持微弱的生命,此时治疗对叔叔的病情已无任何意义,家属也不忍心看着亲人受罪难受而无能为力,同医院协商后决定放弃治疗。叔叔去世时很安详。(救护车上的字为什么是反写的?因为方便在前面开车的司机确认,在后视镜里看到的就是正面的“AMBULANCE”字了。)

二.办理后事

叔叔在医院去世时,我们家属都在跟前,医院帮忙处理了一些琐碎的后事。工作人员让家属先回避一下,给亡者穿好了衣服(家属自带),然后让亲属上前和亲人告别。

丧事是由我堂弟和堂妹们安排的。追悼会在殡仪馆举行,其形式与国内大同小异。殡仪馆里有专门开追悼会的大厅,一般信教的教徒死后,教会要举办隆重的追悼会,有牧师主持,参加的人数众多,就在大厅里进行。我的叔叔在当地没参加什么教会团体,只有几个亲属到场。我们被安排在一个小的告别厅里,向亲人作最后的告别,我们人少,仪式也很简单。

当我们去告别厅时,里面已都安排好了,棺木摆放在那里,盖是敞开的。从病痛中解脱出来的叔叔,脸上经过了化妆,安详地躺在棺木中,如同睡着了一样。我的堂兄妹带来了电子相册,开始播放叔叔生前的照片,我们一起回忆照片中的场景,缅怀叔叔的一生。然后,工作人员再次走进来,先向棺木中人行礼,然后将我们带来的叔叔生前喜欢或用过的东西物品(如信用卡,手表等)放入棺木中,准备随亡者一起下葬。

接下来开车前往墓地。在温哥华本纳比市区内的一块墓地,是20多年前我婶婶去世时买的,双位墓穴,现在叔叔是要和婶婶合葬在一起。在现场,已经把地表面的绿草皮移开,用挖掘机把墓坑重新挖开了。在地下的棺木不是与泥土直接接触的,棺木的外面还罩有一层玻璃钢。据说之前曾有合葬的,20几年前埋下的尸体,挖出来时都不腐烂,呈现的仍是完整的人形。(安葬形式有土葬、树葬、草坪葬、壁葬、立碑葬、海撒、纪念灵堂等可选择。)

在墓地旁边搭着临时的帐篷,家属到全后,在帐篷里的座位就坐,如同参加婚礼的来宾席(一般当地人会把参加葬礼当成朋友会面的机会,不会有太多的悲伤情绪)。我们坐在那里,看着外面的工作人员在按规矩举行入土仪式。抬棺者是六个高大的西人,穿着清一色的黑西装,戴着白手套。他们首先恭恭敬敬地向亡者敬礼,然后庄重地用肩膀扛起棺材,就像我们在电视新闻中看到的前线阵亡将士的葬礼一样。原来普通人的葬礼也是同样的庄重,体现了对走完一生的逝者的尊重。如果亡者是教会的信徒,此时会有牧师为其做祷告,然后才下葬。

最后,再把先前移开的草皮重新盖在填平土的地面上,几乎看不出挖过的痕迹了,一切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只是墓碑前多了亲属们献上的花圈。

三.花费

住院期间的一切都是免费的,办理后事总共花费加币2万多刀。包括入土下葬的一系列服务,雇抬棺者(据了解,这些都需要有殡仪牌照的人或单位才可以办理。尤其对遗体的处理,必须是经过三年专业培训而获得证书者才行的),以及花圈、棺木等,这些因风俗习惯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花费,可以根据各自的经济条件自行选择。

鲜花制成的花圈,每个大概在200多刀左右。棺木也是在这里买的,但产自上海,大概花费3千多加币。土葬棺木的价格从几千到上万加币的都有,如果是火化的棺木会便宜很多。

2万元的丧葬费不包括买墓地。这里绝大多数人死后会选择土葬,因为加拿大土地不缺,但墓地的价格也绝不比活人住的房子便宜多少。大陆华人一般多数会选择火化,一方面这符合在中国时的习惯,一方面便于后人将骨灰运送回国,落叶归根。叔叔后半辈子的几十年是在加拿大生活的,在这里生子生根,并在加拿大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这里是他的第二个故乡,他的子女也都生活在加拿大,所以选择身后土葬,也方便后人祭奠。叔叔与婶婶合葬的墓地是在20多年前买下的。当时花了7千多加币,而现在(2013年)这里一个同样的墓位其价格已经涨到2万多加币了。

我亲眼目睹叔叔走完了生命最后的一程路,因此了解了在加拿大生老病死后三项的一些经历,也体会到一个普通加拿大人活着与死后的尊严。

往期相关文章——


在加拿大生了病就归国家管了


门槛并不高  医护人员上岗培训只需四个月

医院急诊与护士热线


去医院看急诊




欢迎转发文章  关注“亮灯的生活”  




*欢迎订阅 youtube《一步一步走进加拿大》系列视频

*移民生活指导书《一步一步走进加拿大》淘宝、京东有售

*《一步一步走进加拿大》系列丛书在列治文三联书店有售



亮灯的生活
亮灯带你一步一步走进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