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胜利的期许不同,会导致中美落入“惯性竞争”陷阱吗?

学术   2024-10-10 17:01   北京  

民智编译


导语:


随着中美战略竞争日益加剧,两国围绕全球领导地位展开的博弈成为决定21世纪国际格局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中美两国不同的“胜利理论”,探讨其各自的战略思路、政策措施及其对全球秩序的深远影响。文章认为,中美两国的胜利理论基于两国的国际地位,战略思维和各自优势制定,从而指导中美两国处理与对方的关系。中美竞争将对全球政治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并决定本世纪的权力格局。


文章来源于《外交学人》(The Diplomat)网站评论文章,原文标题为《长期博弈:理解中美两国的胜利理论》,作者是越南外交学院外交战略研究所的吴怡麟(Ngô Di Lân)研究员。文章略有删改,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思考,与公众号立场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已成为当今最具决定性的地缘政治挑战。随着贸易、技术以及军事等多个领域紧张局势的升级,理解两国采取各自行为背后的逻辑至关重要。中美竞争的核心在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胜利理论”,即大国如何通过宏观规划确保长期优势。这些理论从根本上决定了关键的政策决策、外交策略和资源分配方式。通过研究中美两国对竞争本质的认知及其成功路径的规划,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二者竞争的走向及其对全球秩序的深远影响。




战略竞争与胜利理论


历史上,大国之间往往存在激烈的竞争,但仅有很少爆发全面战争。冷战时期的美苏对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他例子还包括19世纪英国与俄罗斯在中亚的“大博弈”,以及一战前英国与德国的海军军备竞赛。在这些旷日持久的竞争中,各国通常会制定“胜利理论”作为行动纲领。胜利理论包含几个关键要素——首先,它明确界定了在特定竞争背景下“胜利”的含义;其次,它评估对手的优势与弱点,并掌握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最后,它制定出通过实施一系列关键措施战胜对手的路径。


胜利理论比大战略更为具体和灵活。大战略勾勒出一个国家的长期目标,而胜利理论则专注于在特定竞争环境下取胜特定对手。以冷战为例,美国的胜利理论以遏制和超越苏联为核心,其具体政策从杜鲁门主义、缓和政策到里根的“以实力求和平”战略不断演变。




竞争愿景:美国与中国的胜利理论


美国的胜利理论核心意在通过全面遏制中国的崛起,维持全球主导地位。美国的最终目标是迫使中国接受美国主导的全球秩序,否则中国将面临经济停滞与外交孤立的风险。在科技领域,美国采取了严厉的措施保持优势。2022年10月出台的出口管制政策,旨在阻止中国在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等关键科技领域与美国平起平坐,并于2023年扩大了范围。此外,美国禁止联邦政府使用华为和中兴的设备,并限制在敏感技术领域的投资,从而进一步落实这一战略。


在经济领域,美国采取多管齐下的所谓“去风险化”策略,既限制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削弱其军备扩张的资金来源。相关政策包括贸易政策、供应链重组和国内投资。根据《贸易法》第301条,美国多届政府以“反不公平贸易”为由,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并对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施加压力。


在外交层面,美国试图通过强化联盟网络,如四国对话机制(QUAD)和奥库斯(AUKUS)等机制,巩固其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与此同时,美国深化与日本、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国家的双边关系,并加强与太平洋岛国的外交接触。这些举措与“印太经济框架”协同发力,旨在形成制衡中国的力量,限制其塑造区域及全球秩序的能力,维护美国利益。



与之相比,中国的胜利理论以综合国力为核心,并采取更迂回的方式应对美国。中国的战略目标是推动世界权力格局朝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通过为各国提供贸易、投资和发展上的替代选项,中国希望在不直接对抗的情况下,逐步实现自身的壮大与发展。中国的策略基石是实现技术自主。通过《中国制造2025》计划以及对多个领域的大规模研发投入,中国希望摆脱对美国技术的依赖。通过发展诸如华为、5G网络等自主先进技术,中国希望在全球技术标准制定中占据一席之地,从而在面对美国施压时保持韧性。


在经济领域,中国致力于扩大全球影响力,尤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投资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基础设施项目,构建一个与中国经济紧密联系的国家网络。这些举措为各国提供了另一种发展路径。随着更多国家与中国建立紧密的经济和外交联系,美国将日益孤立,难以继续独自主导全球秩序。中国的最终目标并不是建立以自身为中心的新世界秩序,而是对现有国际体系进行调整,允许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对全世界的影响


中美两国不同的胜利理论反映出各自的战略文化与世界观。美国采取直接遏制的方式,而中国则更倾向于通过积累国家实力来实现战略目标。这种差异源于各自不同的国际地位——美国作为现有超级大国,寻求保持其主导地位;而中国作为逐渐壮大的新兴力量,旨在重塑对自身和全球更有利的国际秩序。两国策略的有效性仍有待观察。美国的策略可能在短期内对中国的技术进步有所影响,但可能会疏远不愿选边站队的盟友和中立国。而中国的含蓄战略则暂时面临部分国际社会的猜疑。


对于全球秩序和小国而言,这场竞争具有深远的影响。世界可能出现技术标准、贸易网络甚至价值体系的进一步分化,小国可能面临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的压力,但这也为一些中等强国提供了左右逢源的机会。愈演愈烈的竞争可能加速技术创新,但同时也增加爆发冲突的风险。此外,气候变化、全球卫生和核不扩散等问题上的国际合作也可能因此变得更加困难。



即便降低经济风险的尝试不尽完善,也可能在金融、技术和贸易领域催生“平行体系”。这或许能够增强某些领域的韧性,但同时也会削弱全球经济效率,并可能导致增长放缓。最终,这场竞赛的结果将决定21世纪的全球规则与权力格局。其他国家在维护自主性并加强关键领域合作的能力,将决定全球秩序是进一步分裂,还是走向兼顾新兴大国与现存强国的稳定新秩序。



编译:吴亦恒

编务:赵柯岚

责编:王加特

图片来源:网   络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民小智君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及投稿:dcthinktank@163.com 

民智开通了“知识星球”,欢迎大家订阅!


民智国际研究院
察哈尔学会联营智库,凝聚民间智慧,解读国际风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