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贝球铁的成分选择

科技   2024-11-02 20:44   河北  

奥-贝球铁的成分选择



      在贝氏体转变曲线的上半部进行等温 ( 350~400℃) 处理,即可得到体积分数由20% ~40%的奥氏体和其余为上贝氏体的基体组织。奥氏体数量与采取的等温温度有关,等温温度越高,则奥氏体数量越多。

      化学成分及一些合金元素对奥-贝球墨铸铁基体组织的获得起决定性作用。化学成分及添加的合金元素应该使铸铁过冷奥氏体转变C曲线的形状和位置有利于奥氏体向贝氏体的转变。 

      生产奥-贝球墨铸铁必须妥为控制化学成分:

      ① 碳具有稳定奥氏体、 阻碍贝氏体转变的作用, 并改变上贝氏体的下限温度,即降低其下限温度。而残余奥氏体的数量及其含碳量除了对抗拉强度和韧性有影响外,还影响着铸件的加工硬化程度、抗应变马氏体转变的能力及低温组织的稳定性等。此外,碳是石墨化形成元素,奥-贝球铁中含碳量高,可阻碍渗碳体的析出;增加凝固时的液态膨胀量,由此可减少因凝固收缩造成的缩孔、缩松倾向,从而改善铸造性能,提高铸件的健全度。 

      ② 硅是强石墨化元素,奥-贝球铁的性能随着含硅量的增加而提高,原因是硅的细化作用及铁素体量的增加。硅促进贝氏体转变,形成细针状贝氏体,从而提高了奥-贝球铁的力学性能。在奥-贝球铁中含有较高的硅量可以改善韧性和具有较宽的热处理工艺带。硅是负偏析元素,在共晶凝固时,能抑制部分碳化物的形成,促进共晶石墨化,增加石墨球数。 

      ③ 锰在奥-贝球铁中,是扩大奥氏体区的元素,它降低过冷奥氏体的分解速度,提高奥氏体的稳定性,并使C曲线右移,显著提高淬透性。锰还使高温相变区和中温相变区分离,并使上、下贝氏体相变区域明显分开,锰显著降低马氏体点(Ms),有抑制下贝氏体形成的作用。但过高的锰会降低奥-贝球铁的塑性和强度。所以锰的含量不宜过高,一般不超过0.3%。

      ④ 硫和磷。硫是一种反球化元素,它与锰反应会生成硫化物,引起夹渣、气孔等铸造缺陷。磷很容易偏析,由于它的熔点低,凝固时形成的磷共晶总是集中于共晶团边界上,从而降低球墨铸铁的强度、塑性和韧性。磷对奥-贝球铁有明显的脆化作用,它是低温冲击韧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在铸铁中脱磷有相当难度,生产时必须采用低磷生铁。

      ⑤ 合金元素的影响。钼是形成碳化物元素,与锰具有同样的性质,在共晶凝固时,钼呈正偏析,并且其偏析程度比锰更强烈。钼强烈推迟珠光体转变,提高其形成温度,有助于获得贝氏体,还能抑制磷、硫、砷和锑等有害杂质元素向奥氏体晶界偏聚,减少脆性,但较高的含钼量对奥-贝球铁的强度和塑性都有降低作用。钼使C曲线右移,不仅使材质具有良好的淬透性,而且缩短了处理时间,对于厚断面的工件或者要求淬火速度比较缓和的场合,钼是不可缺少的元素。钼可和锰共同使用,效果会更好。

      镍和铜具有共同的作用,都使C曲线右移,提高淬透性。二者都扩大奥氏体区,形成固溶体,但不形成碳化物,能降低冷脆性转变温度,所以二者能明显提高奥-贝球铁的塑性和韧性。其中铜还能细化石墨和提高石墨球的圆整度,细化贝氏体针,增加组织均匀性,降低断面敏感性,并起到固溶强化的作用,提高韧性和耐磨性。

      钒是强化铁素体和奥氏体元素,它溶入奥氏体形成固溶体,可降低碳的扩散速度,并且自身也需要时间扩散,从而延缓奥氏体的转变,延长贝氏体转变,孕育后,增加奥-贝球铁中贝氏体数量,细化贝氏体晶粒尺寸。

      铌为强碳化物、氮化物形成元素。铌加入奥-贝球铁中,能与碳、氮结合形成独立富铌相——Nb(C, N)硬质相,这些相一般呈规则的正方体,弥散、均匀分布于基体中,有极高的显微硬度(大于HV2 500),这些硬质相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奥-贝球铁的耐磨性。铌同时还能起到固溶强化和净化晶界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奥-贝球铁强度和韧性。要获得理想的奥-贝球铁基体组织,必须对化学成分及合金元素的加入进行正确的设计,同时还必须考虑铸件的壁厚,因为壁厚将影响铸件一次结晶和二次结晶组织。



铸造工业网
铸造工业网是以铸造行业为依托的铸造技术服务、铸造广告推广,铸造设备、仪器销售为主制造业+互联网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