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级媒体看郎溪(十月第四期)

文摘   2024-11-03 19:40   安徽  


1

cctv1

泱泱中华:三分钟带你纵览考古发现

(下拉查看详细内容)


聚焦考古发现,探寻文明根脉。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考古发现让古老中国的面貌更加清晰。



· 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 ·



  • 连续时间近4000年的中心性聚落


  • 为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演进提供典型范例




2

新华社客户端

郎溪:建优“四好农村路” 畅通乡村振兴路网
(下拉查看详细内容)

在郎溪县凌笪镇王桥村余园组,一条新修的水泥路穿过田野向西延伸,路边的稻田里,收割机正在抢收稻谷,满载着新鲜稻谷的农用拖拉机奔驰在平坦的水泥路上,一派热闹的丰收场景。
“我承包了村里的60亩农田,以前这条路是砂石路,机械化耕种很不方便,今年修了水泥路,车子开到田埂头,不仅做农活节省了时间,还减少了农作物收获时转运的成本。”余园组种植户王纪银笑着说。
“我们今年新建了三条联网路,涉及三个行政村,总投资180万元,余梅路便是其中之一。通过项目实施消除‘断头路’,打通了连接偏远村庄的‘最后一公里’,为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交通条件。”该镇农路办负责人刘永君说。
走进下吴村麻园组,只见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穿村而过,经社平路直达位于茶山脚下的花涧民宿。民宿附近,满山坡的白茶、黄金茶郁郁葱葱,茶园下的游步道、休闲亭、垂钓池塘被新修的柏油路环绕。“路修好后,民宿附近的交通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今年国庆期间客流量明显增加。”民宿负责人吴定义说。
近年来,凌笪镇始终把道路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着力解决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积极争取自然村通硬化路、联网路等项目,建好“四好农村路”,同时通过“和美乡村”项目配套、库区移民等各种项目嫁接改善乡村道路条件,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启动县乡道升级改造,县道岗独路已经纳入改造项目并于明年开工建设,该条道路全长5.3公里,改造为1.2公里升级为二级公路、4.1公里升级为三级公路。项目建成后,将快速推进凌笪镇与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发展、道路交通上的无缝衔接。”刘永君说。(夏忠羽)
编辑:詹燕南






3

人民网安徽频道首页

宣城郎溪:“医共体”深入基层 化解居民看病难题

(下拉查看详细内容)

“以前,由于镇上缺少专业的中医针灸医师,每次身体不适需要针灸治疗,往返县城至少得耗费一整天的时间,不但耗时费力,还增添了额外的经济负担。特别是遭遇雨雪天气,出行更是困难。”近日,正在郎溪县新发镇中心卫生院看中医科的居民黄先生说道。
“自从县医院专家开始定期坐诊以来,这里的变化堪称天翻地覆。不仅就诊人数显著增加,医疗服务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升。”该院中医康复科医生史云建说,“一方面专家带来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诊疗理念,另一方面还通过临床带教、病例讨论等形式,助力提升了我的诊疗服务能力。”

专家坐诊指导乡镇卫生院医生治疗患者。郎溪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据悉,专家坐诊信息会提前一个月公布,包含眼科、口腔科、妇产科、中医康复科等科室,每周都会巡回到有需求的紧密型医共体成员单位坐诊。
“我们卫生院如今有了县医院专家的支持,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在县医院的紧密扶持下,常态化接诊的科室增加到9个,年门诊人次达到7万人次。”郎溪县新发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夏明春说,“过去,因为专业人才的匮乏,一些复杂或疑难病例在我院难以得到有效诊治,患者只得转往上级医院。现在,随着县医院专家的下沉,我们能够处理的病例范畴大大拓展,许多原本需要外出治疗的患者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完成。”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郎溪县卫健部门以解决基层医疗资源短缺、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等关键问题为突破口,通过持续推进落实组建县级医疗共同体,整合县级医疗卫生资源,推动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这一举措逐步构建起了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
县域医共体,全称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是指在县域范围内,由县级医院牵头,与若干个乡镇卫生院及其所辖的村卫生室组建医疗卫生集团,实行县乡一体、乡村一体管理,共同为县域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我们县医院会定期派遣各科专家到乡镇卫生院坐诊、带教和开展学术讲座,将先进的诊疗技术和理念传递到基层。同时,乡镇卫生院的医生也会有机会到县医院进修学习,参与临床实践和学术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这种双向交流与合作,极大地促进了医疗人才的成长和优质医疗资源的普惠性。”郎溪县县医院李俊俊表示。(余克俭)



4

新华网安徽频道首页

郎溪县:以文化聚民心 打造社区精神家园

(下拉查看详细内容)


近年来,宣城市郎溪县党建引领,依托各级各类文化阵地,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城市基层文化建设有机融合,不断增强社区凝聚力。
构建文化设施体系。依托郎溪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迁址,新建1300平方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统筹指挥调度、综合协调、文明体验等功能,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建设。持续强化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效能,已建成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按照“八个有”标准设置,城区8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成率100%。充实图书馆、文化馆基本文化服务功能,通过内部馆舍改造、设施配备提升、资源整合等方式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进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新馆建设。
举办文化活动。发挥阵地服务功能,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打造“乡”约“村”节、“五根火柴”文艺志愿服务、“美丽郎川行”等品牌,持续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强化志愿服务。线上通过公众号、群组等渠道积极发布文体活动信息,在公园、广场、社区常态化开展“烟头换鸡蛋”“烟头套圈”、志愿积分兑换礼品等活动,持续推动公共文明深入人心。建立“创建小姐姐”热线电话、“创建小哥哥”街访栏目,常态化收集群众诉求、回应关切。
开展理论宣讲。发挥“溪”声润物等“1+10+1”宣讲队伍作用,持续推动“党的声音进万家”。广泛选树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榜样。持续营造学习先进典型、弘扬先进精神、争当先进模范的社区“好人风尚”。(王翔 郝乐田雨)



5

央广网安徽频道首页

宣城郎溪:大闸蟹养殖户喜迎增收好时节

(下拉查看详细内容)

央广网宣城10月29日消息(记者鲍玉婵 通讯员严扬 王敏 余克俭)“秋风起,蟹脚痒”,当下,郎溪县凌笪镇的大闸蟹已大量上市,成为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在凌笪镇岗南村的大闸蟹养殖基地,负责人张瑞和正忙着投喂饵料并有序地组织捕捞工作。一只只个头饱满的大闸蟹被捕捞上岸,经过精心分拣、打包准备进入市场销售。

居民前往基地选购大闸蟹(郎溪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张瑞和今年55岁,原本在外务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水产养殖的商机,于是决定回乡承包水面,开始养殖螃蟹。为了掌握养殖技术,他刻苦钻研,经过9年的实践积累,有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开始尝试蟹虾混养的新模式,以降低市场风险。张瑞和告诉记者,螃蟹里面还要套(养)青虾,螃蟹的产量一般是亩产两百斤,青虾大虾亩产七八十斤,小虾亩产一百多斤。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张瑞和还承包了溧阳市社渚镇的水面。他通过种植螃蟹喜爱的水草、藻类,并用冷库储藏冰鲜鱼为螃蟹提供丰富的“营养餐”,进一步提升了螃蟹的品质。
近年来,郎溪县充分利用优良的生态环境,通过加大科技投入、给予政策扶持等举措,走产业化养殖、品牌化经营的道路,着力培育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编辑:刘畅司晨



6

安徽日报农村版01版

郎溪县姚村镇立足资源优势拓展产业空间

——文旅项目“添彩”和美乡村

(下拉查看详细内容)






《安徽日报》2024年10月21日 2版


作为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郎溪县姚村镇妙泉村立足“生态美、文韵厚”的资源优势,把文旅产业作为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大力推进漂流项目建设、鸦山古道修缮,同步夯实相关旅游基础设施。

“鸦山生态美,漂流响龙峡。山水添新景,旅游富农家。”这是姚村镇妙泉村民间文艺爱好者林思凡最近创作的打油诗,其中提到的“漂流响龙峡”就是妙泉村今年开建的郎溪响龙峡漂流项目。

该项目建设点位于姚村镇妙泉村,上下站点的位置分别在妙泉村鸦山组和姚家塔组,总长度约4.1公里,落差约55米,为该村精品示范村建设中的产业提质增效类项目,实施主体是郎溪国控集团,资金来源为社会资本,总投资约5100万元。

“目前,漂流上站点及下站点的游客服务中心、公厕等主体工程已竣工,漂道整治完毕,拦水坝、滚水坝等8个坝站建设也已完工,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正在抓紧扫尾。”姚村镇党委书记陈敬亭告诉记者,项目全部竣工后,对姚村镇的全域旅游发展是一个质的突破。

漂流项目所在的妙泉村永丰河,一路青山逶迤,溪流蜿蜒,风景秀丽。新景点的开建,增添了旅游业态,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增收的机遇。

今年52岁的村民陈慧,曾在县城做过多年的餐饮生意,乡村旅游的春风召唤她返乡创业——开办了一个主打特色土菜的农家乐。

“以前,有不少游客来鸦山游玩,到了饭点却找不到吃饭的地方。我就萌生了在家里做餐饮的想法,今年4月开张了这个农家乐,正巧漂流线路从家门口经过。”陈慧开心地说。

10月下旬,秋意正浓。农民在田间忙着秋收秋种,工人在建设工地忙着赶工期。

归正桥面条石、安装石质护栏、垒砌桥头护坡……距离响龙峡上站点(鸦山)仅百米之远的地方,十多名工人师傅在“一清桥”等3座古桥的修缮工地有序忙碌。

“这3座古桥修缮,属于鸦山古道保护性修缮工程的一部分,今年6月底启动的,古道及古桥修缮现已接近尾声。”施工现场负责人李丁告诉记者,古徽道东线郎溪段保护修缮及环境整治工程,由郎溪县文化和旅游局申报实施,古道长约682米。

据了解,徽杭古道东线郎溪段始建于清代顺治年间,由姚村镇妙泉村姚家塔组起始,分为东、西两线,交汇于宣州区水东镇。较为出名的是东线,其主要路段位于妙泉村的鸦山岭,因此又叫鸦山古道。2013年,鸦山古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旅产业是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之一。但文旅产业是个慢热型产业,前期投入大、收益见效慢、回报周期长。姚村镇将鸦山古道修缮作为文化传承保护类项目,纳入妙泉村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内容,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支持。

“实施鸦山古道保护性修缮,既是修旧如旧保护文物,也是向新而为,让古道及其承载的厚重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魅力。姚村文旅融合发展,也将藉此开启新的篇章。”陈敬亭表示。
和美乡村,宜业为基。依据郎溪县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实施方案,妙泉村拟定了包括响龙峡漂流、鸦山古道修缮在内的14个建设项目,总投资2.79亿元。目前,这些项目都在按照既定计划,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安徽日报记者 冯长福 通讯员 王祖清)


7

安徽卫视经济生活

(下拉查看详细内容)

来源:县委宣传部

制作:苏阳

编辑:胡萌

审核:韩璐 陈以宏

监制:易刚



郎溪发布
茶乡画郎,溪引八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