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豆芽妈妈。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当一位女子有了孩子,成为母亲后,因为天生的母爱,她会变得十分坚强和刚毅,表现出让人难以想象的意志力。
与之对应的,孺子弱也,而失母则强。说的是孩子只有离开母亲的怀抱,才更容易得到成长。
所以,对于溺爱、圈养,人们往往都是不提倡这些行为,最终会害了孩子。
河南郑州曾有一个母亲,圈养儿子45年,把他关在铁笼里,像“宠物”一样精心喂养,四十多年不离不弃。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天性得到释放,自由的探索和发展,为什么偏偏她要将儿子“拴”在自己的身边,限制、控制他的人身自由呢?
其实,这背后有一个让人泪目的故事,很多人读后也为此感慨、落泪,致敬伟大的母爱。
归国华侨落户河南
彭精和彭外妹就是这个被“圈养”孩子的亲生父母。他们在异国相逢,本来有着一段美丽的缘分。如果不出意外,这个家庭注定是幸福美满的。
彭精的祖籍是河南,早些年他远离家乡、外出打工,在美丽的马来西亚认识了自己的妻子彭外妹,两个人喜结连理,两个人也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时光。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十分需要人才。想到国内形势一片大好,长期在外漂,也不是回事。
于是他和妻子商量回到了河南老家,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很快就在国棉一厂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彭精在财务部从事会计工作,而彭外妹也因为过硬的技术才能成为厂里的骨干精英。
他们也很快有了三个女儿,当时的中国人深受封建思想的侵袭,重男轻女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家家基本上都有几个男孩。男子代表了生产力,代表一个家庭的传承和希望。
彭精夫妇也希望有自己的儿子,可以传宗接代、以后为他们养老送终。
直到1964年,彭外妹第四次怀孕生子,是个男孩后,他们终于如愿以偿的松了口气。
他们给儿子取名为彭伟庆,从名字中就可以看出,他们对儿子的到来真的很欢喜、很庆幸,当然也希望孩子以后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他的人生值得被喝彩、庆幸。
彭伟庆出生后,全家五口人都围着这个小不点转,他的姐姐们也不争宠,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都先给到这个小弟弟。
这本是个幸福的家庭,归国华侨、双职工、三个懂事的女儿,还有一个儿子,生活富足有余,一家六口生活在一起,和和美美。
他也本是个上帝的“宠儿”,带着全家的愿望而出生,衣食无忧,本应该带着全家人的宠爱,健康快乐的长大成人。
然而,天不遂人愿。命运往往会在你最春风得意的时候,莫名其妙的拉你一把,让你深陷泥潭,不能自拔。
小儿子不幸得病
尽管全家人都给予他精心照料,但是彭伟庆由于从小身体底子比较差,也架不住他小病不断,总是生病。
每次生病时,彭外妹都是按照老方子,熬点葱姜水给孩子擦拭,用热毛巾进行热敷降温,效果都还不错。
1966年,彭伟庆2岁时,又意外发烧,彭外妹依旧用老办法给孩子物理降温,不停的用葱姜水给孩子擦拭全身。
但是这次丝毫不管用,不仅没有降温,反而孩子高烧不止,被烧的迷迷糊糊,偶然才会喊声“妈妈”。
看到偏方不管用、孩子昏迷不醒,直到第二天晚上,彭外妹和丈夫才将患病的儿子送到了医院救治。
但是为时已晚,因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孩子的性命虽然无忧,但是却落下了残疾,被诊断得了大脑炎,相当于智力1岁孩童的水平,而且要永远停留于此。
这无疑是个晴天霹雳,他们不认命,带着孩子四处求医,也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但是孩子永远回不到健康时候的状况了。
烧退人清醒后,彭伟庆出现了严重的后遗症:走路不稳、经常摔倒,还会不自主地抽搐;而且他变得“六亲不认”,不认识姐姐们,不认识爸爸和妈妈,更别提其他周围的人了。
被迫关在“铁笼”
因为心智发育不全,彭伟庆虚长了外形和身体,但是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在外面,遇到街坊邻居他会控住不住的骂人,不会与人沟通,情绪和行为严重失控,人人避而远之,就像遇到瘟疫一样,躲得远远的;
在家里,他不仅伤人,还有自残行为,尤其在青少年期间,他还患上了狂躁症,易怒、情绪不受控制,经常会拿着小刀割自己的皮肤,从自残中得到快感。
早些年为了给他看病,彭外妹夫妻俩掏空了家里的积蓄,而且他们也把全部身心投入到照料儿子的事宜上,也放弃了事业的前景和发展。
当时30多岁的他们,为了这个病儿子,也是心力交瘁,往往觉得力不从心。所好,三个女儿都很省心,她们知道父母的难处,早早的就自力更生,不给父母添乱。
彭伟庆渐渐长大,不似小的时候那般好管。迫于外界的压力,在儿子自残行为的恶化下,彭外妹终于说出了那句无奈的话:实在没办法,就把他关起来吧。
最开始他们是做了一个木笼子,彭外妹用了一块蛋糕,将儿子哄骗到笼子里。
当钥匙落锁的那一刻,彭外妹流下了眼泪。虎毒不食子,如果不是孩子严重干扰到了邻居的生活,他的行为也让自己受到伤害,为人父母怎么会忍心将孩子,像一只宠物一样,圈养在笼子里呢?
被骗关到笼子里的彭伟庆非常愤怒,他不停的用头撞击笼子,用手抓自己,伴随着嗷嗷的凄惨叫声。
为了减少对邻居的吵闹,彭外妹也不惜花费价钱将家里的玻璃都换成了隔音玻璃。
这才是一个家厄运的开始,被限制了自由的彭伟庆一直拼命挣扎着要出去,一次还将脑子卡在了两个木棍之间。
当彭精找来工具将其中一个木条锯断,将他放出来的时候,没想到“刑满释放”的他更加躁狂了。
看到父亲拿着菜刀在厨房做饭,他伸手就抢走,试图用刀在自己身上划;母亲想阻止,他一拳头打造了妈妈的眼角,险些失明。
无奈之下,他们定制了一个更加坚固的钢管笼子,高 1.7米,长1.5米,宽不到1米。
彭父彭母在笼子里面铺上一个床板,铺上了被褥;底部装有4只滑轮,可以推着孩子在家里走一走;一侧有一个活动门,方便家人进去清理卫生。
就是在这样一个铁笼子里,彭伟庆一住就是四十多年。
45年不离不弃喂养
每天早晨,不到六点,彭外妹和丈夫起床,做好早饭,通过笼子一口一口将饭喂给儿子;吃完饭后,给他收拾停当,夫妻俩匆忙吃上几口便赶去上班。
中午的时候,他们会轮流回家给儿子再喂上几口饭;等到晚上下班后,他们再忙碌着做饭、给儿子擦拭身体。
有时候,还会推着铁笼子在几十平米的房子里,推着彭伟庆散散步。因为铁笼活动空间相对宽敞些,而且孩子也渐渐适应了这样的生活,状态也好了很多。
就这样,日复一日,虽然生活异常艰苦,当时他们从来没有想到放弃这个唯一的儿子。
三个女儿相继长大,也都出嫁了,只有二女儿离家近些,可以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和弟弟,她曾提议,请个人照顾,当时被彭外妹一口拒绝了,她担心外人照顾不好,还是自己亲自来更放心。
本以为日子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过下去,2002年彭精一病不起,为了减轻老伴的负担,他主动去了养老院,仅仅在里面呆了两个月,就去世了。
这对苦命的夫妻,连最后一面也没见上。据说,彭精去世的时候,嘴里一直念叨儿子的名字,放心不下。
老伴去世后,照顾儿子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彭外妹的肩上,她办了退休手续,留在家里全身心的照顾病孩。
和儿子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有时候在给儿子全部收拾停当后,她搬来一把椅子,坐在儿子的对面,隔着铁笼这一层距离,彷佛隔着望不到尽头的岁月。
看着这个“大婴儿”,她双眼充满了怜惜,孩子没有什么错,错都都在他们,因为送医不及时,才造成今天的局面,如今已经后悔不及。
现状令人感慨
宁出一个败家子,好过一个痴呆儿。因为彭伟庆的存在,彭外妹常年累月的照顾他,也是多病缠身:腰椎劳损、关节病、高血压、心脏病……
生病不敢看医,不敢老去,已过耄耋之年的她更无法现象自己有一天不在世上了,这个儿子该怎么办?
2013年,中新网的一位记者闻讯赶来,对88岁的母亲和她57岁的儿子进行了报道,呼吁爱心人士和相关福利结构可以为这对母子提供帮助。
人们被彭外妹伟大的母爱所打动,纷纷捐款。郑州侨光医院也为她们做了免费的体检,惊奇的发现,彭伟庆虽然智力有障碍,当时身体状况却非常好,足可见母亲的用心和无微不至的照顾。
后来,在侨联、社区、残联等机构的帮助下,彭伟庆被接到了养老院。他终于走出了那个困顿了他45年的铁笼子。
彭外妹尽管不舍,想着养老院会给儿子提供更好的条件,她也释怀了。
对于过往种种,所流过的泪、受过的苦,经受的磨难,当人们问起,她是如何度过的?彭外妹只是淡淡的说:不过是爱,因为爱,当妈妈的,不会丢下孩子不管。
当记者再次走进她的家时,以往的铁笼子的不见了。想念儿子的时候,彭外妹去养老院去看看。
如今,辛苦了大半生的她,终于可以喘口气,睡个囫囵觉,好好看看自己的一身病了。
希望这个伟大的母亲可以长命百岁、安度晚年。也祝福全天下的母亲,都可以幸福安康。
读了这位母亲“圈养”孩子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为母则刚,这句话你认同吗?
豆芽妈妈,上海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中级经济师,心理咨询师,专注儿童心理与成长。
喜欢我的内容,关注我,持续和您分享、交流家庭教育类干货知识和育儿故事。
育儿路上,一起走、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