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人才入县下乡,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通过健全人才有序流动机制,努力破解基层引才堵点难点问题,让基层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汕头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建立的首批经济特区。习近平总书记对汕头高度重视、亲切关怀,赋予汕头“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的使命任务。人才资源是“迎头赶上”的动力和支撑。要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根本动力,努力探索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新路径,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人才聚,产业兴。汕头产业规模不大,缺乏大企业的引领性项目带动,以产业集聚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我们积极探索以人才助推产业,发挥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等平台主体作用,面向全球引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项目带头人,支持其孵化落地企业,推动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强化揭榜攻关。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围绕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以项目化管理形式,支持科技人才组团助力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实现政府搭台、企业出题、人才揭榜。强化专项资助。建立新引进博士科研成果产业化意向清单,制定出台专项资金申报指南,在企业初创期从资金、场地、人员上给予支持,并加强定期考核和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创业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强化股权激励。完善科研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明确知识产权归属、收益分配奖励等,将科技成果转化获得的净收入和作价投资取得的股份,奖励给对科技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
促进城乡区域人才协调发展。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去年以来,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吹响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冲锋号。要聚焦“百千万工程”需求,推动人才入县下乡,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推动紧缺人才集聚。通过实施医院、学校、企业等领域博(硕)士引才计划,通过给编制、给补助、给平台等,支持基层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基层卫生人才“县招县管镇用”,促进县域教师、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鼓励专业人才下沉。开展“双百干部双向锻炼”“专业技术人才组团服务”等行动,选派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一线挂职锻炼、组团服务。健全挂职、组团服务人才实绩档案和考核评价机制,激励人才真帮实扶。抓好乡土人才培育。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推进乡村工匠职称评审工作。举办“乡村振兴大讲堂”,组织乡土人才进党校培训,培养选拔一批乡村振兴人才。常态化开展小公园人才讲台、非遗人才市集、青年人才创业市集等系列活动,为乡土人才发挥作用提供有效平台。
畅通急需紧缺人才绿色通道。引导人才有序流动是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当前,基层人才难引难留问题突出,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通过健全人才有序流动机制,努力破解基层引才堵点难点问题,让基层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盘活编制资源。完善“高层次人才事业编制周转池”,出台事业单位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支持事业单位尤其是区(县)、镇(街道)事业单位通过直接面试方式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打破流动壁垒。取消不同类别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流动限制,出台支持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和高层次人才离岗创业的意见,建立高层次人才“校招企用”工作机制,推动人才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畅通发展渠道。在县以下事业单位实施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拓展优秀管理人才发展空间。研究出台高层次人才调任公务员指引,选拔优秀高层次专业人才到机关任职,拓宽优秀专业人才晋升渠道。
用好潮侨资源广聚海内外英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汕头经济特区要根据新的实际做好“侨”的文章。近年来,汕头作为新晋“网红城市”人气旺盛,越来越多的侨团跨山越海、齐聚故土、反哺家乡。要坚持以“侨”为桥,以全球视野不断擦亮“潮”“侨”金字招牌,用好海内外潮侨资源。坚持“以会引才”,打造高端学术会议品牌。常态化举办南澳科学会议、汕头人才周活动、汕头大学国际青年学者“桑浦论坛”等,广泛吸引集聚海内外顶尖科学家和青年英才。坚持“以侨引才”,创新华侨华人吸引和管理政策。推进向用人单位充分放权试点工作,深化华侨华人人才职称评审制度改革。以举办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世界潮商大会“两大盛会”为契机,在全球范围内招贤纳士,带动更多“侨力量”招揽“侨人才”。坚持“以潮引才”,举办潮籍名家系列活动。常态化举办“名师大讲堂”“潮籍名家音乐会”等活动,邀请在外潮籍名家返乡讲学、义演。用好“潮医”“潮师”“潮艺”等3个智库,为汕头医疗卫生、教育和文化事业把脉支招,助力汕头建设区域教育、医疗、文化和商贸高地。
(作者系广东省汕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