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草木心
最近,某短视频平台上两位盲人博主的视频收获了大量关注:一位是带着导盲犬穿梭在各个城市间的宝哥,另一位是盲人博士生黄莺。他们用第一人称视角记录了视障人士的日常生活和出行挑战,更记录了世间的温暖与社会的包容。
视频中,他们即使牵着导盲犬、手中有盲杖,也需要不停求助热心人帮他们指引正确的路线。在黄莺那段短短3分钟的视频里,30多米的路程她撞上停在盲道上的各种车辆不下10次,好几次遇到道路上的坑洼和突然出现的台阶,甚至让屏幕外的笔者也忍不住想要出声提醒……广大网友在感佩他们克服困难、积极生活的勇气时,也通过他们的视角真正体会到了视障人士如果离开盲道,会是怎样的寸步难行,那些健全人士可以轻易迈过的坎儿,都可能成为他们无法跨越的沟壑。
盲道在所有无障碍设施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毫不夸张地说它的畅通水平也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然而生活中盲道被其他设施侵占、截断的现象比比皆是:本就不宽的人行道上,共享单车乱停乱放占用盲道;有些汽车怕影响交通就开上人行道将盲道“压”在身下;还有一些商户为了扩大揽客范围将宣传展板立到了盲道上;更有一些施工单位干脆把建筑材料甚至施工垃圾直接堆在人行道上,截断行人的去路……这样的道路环境,别说视障人士寸步难行,就是健全人士要想顺利通行也要大费周章。也无怪乎会有网友调侃,盲道上除了没有盲人,啥都有。
针对这一现象,北京一家媒体曾进行过社会调查,“没有盲人使用盲道”成为一些市民占用盲道的“理由”,这样的回答不禁让人心寒。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视障人士约1700万,30%的盲人基本不外出,46%的盲人需要他人陪同,24%的盲人可以独立外出,而“不敢出门”则是盲人群体的常态。因何“不敢”?盲道困境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可见,要让盲道不忙,首先要提高公众的无障碍意识,让更多人了解盲道的重要性,自觉维护盲道的畅通,这不仅仅是对视障群体的关怀,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在达成共识的前提下,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查处非法占用盲道的行为,确保盲道的畅通无阻。
当然,视障人士能否安全地外出,还取决于盲道等无障碍设施建设得是否合理、完备。近些年盲道建设问题接连被曝光,有的蛇形铺设拐着“九曲十八弯”,有的则不断被电线杆、树桩、隔离墩打断,还有的直接铺成了“断头路”……让原本辅助盲人通行的盲道成了安全隐患,反而帮了“倒忙”。
有网友建议“不如让负责城市规划的工作人员在建好的盲道先蒙上眼试走一遍”,或许是个不错的办法。毕竟,盲道的建设和管理不应仅停留在表面形式,而应切实解决其实用性、可达性问题,使其真正服务于视障人群。还有,对于那些已经建成的盲道,要加强管理与维护,确保它们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毕竟,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不是一次性的工程,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地关注、评估和改进。
我市把“海河旅游观光带无障碍环境提升改造工程”列入了2024年天津20项民心工程之一,前不久已经顺利完成。在10月15日国际盲人节这一天,70余名视障人士在志愿者的陪同下,游览海河,体验无障碍通行,感受城市发展和变化。活动中,天津市盲人协会主席王慧发出倡议:呼吁社会各界继续关注和支持无障碍环境建设,让每一位视障朋友都能在无障碍的环境中,自由地追求和实现自己的梦想。
让盲道不忙,让文明归位,既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也反映出一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期待社会从制度设计、设施建设、管理维护、公众教育以及科技创新等多个维度共同发力,将关爱视障人士的理念融入到每一寸盲道之中,让盲道真正成为连接视障人士与社会的一条无障碍之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