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游的「后蔡浩宇」时代

科技   2024-11-11 19:12   广东  

从“小作坊”到“大厂”,米哈游的工业化之路走的还好吗?

作者 | 胡家铭 董子博
编辑 | 董子博
“只要蔡浩宇还在,米哈游就一定能成为下一个暴雪。”
几年前,米哈游刚刚凭借《原神》拿下 TGA 最佳移动游戏,在国际舞台春风得意。聊起这位游戏圈的新贵,一位游戏圈老兵石璟杉显得异常激动——在蔡浩宇这位天才制作人的带领下,看似米哈游的一切都正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距离和石璟杉聊过不久,米哈游的情况,似乎急转直下。
先是 HoYoverse 在新加坡设立总部,不久,《原神》之后蔡浩宇的“主战场”《Project:SH》半路折戟,宣布项目解散后,受影响的全球员工或达千人以上,沉没成本更是无从想象。
主力项目失利之后,米哈游的《崩坏:星穹铁道》(下称《崩铁》)和《绝区零》虽然市场反响不错,但却没能再现《原神》当年的一鸣惊人。
就在这个多事之秋,蔡浩宇却突然地卸去了米哈游的董事长职务甚至开始亲自管产品。这无疑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对于做出了《崩坏3》和《原神》的米哈游,业界的一个共有认知是:蔡浩宇是个才华横溢、眼光毒辣,并且管理风格独到的制作人,是国内,乃至世界上,少有的奇才——米哈游的成功,离不开蔡浩宇。
在蔡浩宇淡出一年多之后,米哈游今天还好吗?

01

蔡浩宇出走,或许是个必然

当米哈游走进“后蔡浩宇”时代,不少人都在问: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这同一个问题上,雷峰网四处求索,得到的却是“罗生门”式的迷局。
在另一个接近米哈游的人士鲁谷看来,蔡浩宇出走,是“败军之将,无以言勇”——《Project:SH》失利后,蔡浩宇也想过力挽狂澜,在过去失败的基础上重新搭建框架开发,最终还是失败。
作为米哈游的核心制作人和灵魂人物,蔡浩宇原来带领的团队已然重组,新组成的团队,将投身于前沿科技的研究、新项目的研发,以及串联国内与海外研发资源上。
长期关注科技圈的投资人“瘦刚”,则是把目光聚焦在了蔡浩宇近期在推特上的“暴论”上:
“他(蔡浩宇)都说了,AIGC 这么猛,介于普通与专业之间的游戏开发者不如考虑转行——他的眼光早就不在游戏上了。三十几岁拿着百亿现金,还相信‘技术宅拯救世界’,蔡浩宇宁愿得罪兄弟,也要旗帜鲜明,他这是功成身退,跑去搞科研去了。”
传闻满天乱飞,有关蔡浩宇离开的真相,却始终隐没在一层又一层的讳莫如深之下。
抛开阴谋论和捕风捉影,如果不去着眼于米哈游在这10年的发展路径,再仔细分析蔡浩宇在这个“准大厂”中的站位,或许人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
“今天的米哈游,还需要蔡浩宇这样一号人物吗?”
在过往的文章《《原神》蔡浩宇 :中国第一个「游戏疯子」》中,雷峰网曾经深挖了蔡浩宇的过去,也在诸多信息、故事当中,交叉验证出了一个他的侧写:
他天才,自小获评中国少年科学院首批小院士,首次创业就达到了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做出过全中国数一数二的游戏产品,甚至在很多人口中有比肩张一鸣的智慧;
他偏执,抓住二次元的赛道死不撒手,愣是把一个“小池子”拓成了今天饱含机遇的一片“大海”,成本投入更是不惧豪赌,生生把游戏行业的开发成本门槛接连提高了几个量级;
他专断,开发大权几乎一手独揽,《原神》近千人团队的开发,不少角落都少不了他的“微管理”,用“手K”的方式,如一个执着的雕塑家一锤一锉地打磨细节,把团队层级压得极扁,甚至曾在采访中放话,“对我们团队来说,我觉得对的就是对的。
如此逸才,放眼世界,哪个不是游戏圈的标杆人物。而蔡浩宇离开米哈游的严重程度,相当接近 Jeff Kaplan(被玩家们戏称为“姐夫”)离开暴雪——而暴雪的“后姐夫”时代,拉垮得几乎一泻千里。
蔡浩宇怎么舍得离开自己创业十年的公司?米哈游又怎么舍得放走自己的灵魂人物?在和行业里不少朋友分析之后,雷峰网有了一个相对靠谱的分析:
问题或许出在米哈游的工业化上。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要先理清几个事实。
1、米哈游的开端,与大多数游戏公司类似,起源于一个“小作坊”,由蔡浩宇全权负责游戏产品。
2、而一家公司,从小作坊走向大厂,面临的必然是扩张。游戏的质量要走向“次世代”,团队规模也会有次方级的增长。米哈游亦不能避免,从五个“好哥们”一起创业,到《Project:SH》时的千人以上团队,数个项目齐头并进,今天公司仅内部员工,就达到了5000人的体量。
3、《Project:SH》和其后续开发的失利已成定局,但问题却不太可能出在米哈游的技术储备和现金流上——毕竟米哈游素以人才密度著称,公司也仍然有约10亿现金接盘叠纸质押的股权。如果问题不是团队和钱,作为制作人的蔡浩宇,身上的“锅”或许就不会太轻。
从这几个事实中,其实不难看出,米哈游变了——从一个“小作坊”变成了一个“大公司”。
小作坊的开发模式,自然是制作人中心,无论是产品还是内容,都少不了制作人的个人烙印;游戏仍然不是一个工业产品,而是“高科技手工业品”。
团队成员之间分工也不可能过于明确,往往要“既当爹又当妈”,制作人在一个较小的团队中,也更容易采用“微管理”的方法,从细节抓质量。
然而,天才终归是天才,数十人的团队要做“微管理”,一般常人或许已经开始叫苦不迭;哪知道蔡浩宇在《原神》千人的团队中,还能把“人盯人”式的“大力出奇迹”干得风声水起,确实令人震惊。
蔡浩宇细致入微的管理风格,和他自身的超强能力,甚至影响了不少老员工,对于米哈游“是否需要工业化”的判断。
在一位原神策划看来,米系游戏,作为内容导向性产品,基于制作人的玩法创新和范式创新,往往占据更大比重,而所谓的“工业化”,更多是一个生产力层面的概念——没有那么“无脑”的工业化,更多是某个技术管线(如3D动作)经过几个项目的锻炼形成标准,后续开发项目的素材可以复用老项目的经验,进而加快落地速度。“真正工业化的边际效应其实没有那么多”
《原神》“大力出奇迹”带来的巨大正反馈,蔡浩宇自然接收到了,并且对自己的道路更加坚信不疑。
谷城,一个接近米哈游的圈里人,对雷峰网透露:在《Project:SH》这个规模更大,复杂度更高的项目上,蔡浩宇仍然是之前那套“手K”,啃了几年才发现,这块骨头是真的啃不动。
一位英国著名绅士曾有如此论断:“人的能力是有极限的。”没有人是完美的,当天才的野心超过了人类的极限,现实则会毫不留情地泼上一盆冷水。
今天的游戏工业化,绝不是建立在“堆人力”和项目管理上的“灵光一现”,而是建立在成熟的工具链和开发体系之上、尽可能优化人员成本、让游戏开发更加系统化运行,来实现更科学的降本增效。
《Project:SH》的失利,或许在刘伟等一众其他高层眼中,就不仅仅是“蔡浩宇赌输了”这么简单,而是他因循守旧“天才驱动型”的开发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米哈游当下今非昔比的产品要求。
这种制作人中心制的模式,并非全然无法生效:在海外,无论是小岛秀夫的“小岛工作室”,还是宫崎英高的“From Software”之所以能够生存,或许还是因为他们没有进行人员的大规模扩张——《死亡搁浅》的团队只有80人左右,而《艾尔登法环》的团队也不过230人。
如果10年前的米哈游是个“小作坊”,蔡浩宇则是那个支撑着作坊的匠人,靠慧眼独具、手艺高超,赢得了世界的赞誉;那么今天的米哈游则更需要成为一个“大工厂”,重在稳定、高效、便宜地生产出更多产品,过去的那个匠人,也就自然没有了立锥之地。
过去亲力亲为,手K《原神》的蔡浩宇,和如今带领海外团队潜心攻关前沿科技的蔡浩宇,在“你变了”和“我没变”之中,不知前者和后者,哪个更令人唏嘘。

02

“后蔡浩宇”时代的《崩铁》和《绝区零》

前面提到的石璟杉,不仅在游戏圈经验丰富,自己其实也是一位《原神》的资深玩家。
在《崩铁》和《绝区零》上线后,他也第一时间加入了玩家大军——可是玩到一半,石璟杉却似乎总是有一种怪怪的感觉,总觉得这似乎算不上是真正的“米哈游品质”。
如果真是如此,那到底什么才是“米哈游品质”?
在投资人巴瞳的心里,所谓“米哈游品质”,其实并不是“米哈游今日的品质”,而是“米哈游的次世代”。
听起来有些绕?把米哈游的游戏历程捋一遍,大概就懂了:
从《崩坏学园2》到后来名声大噪的《崩坏3》,米哈游实现了从 2D 横版动作到 3D 动作游戏的飞跃;而从《崩坏3》到《原神》,米哈游实现的是从线性地图到开放世界的飞跃;即使是半路夭折的《Project:SH》,米哈游追求的也是更大的、更丰满、更真实的虚拟世界。
玩家们对米哈游产品的期待,是米哈游不断超越过去的自己,在玩法和游戏范式上完成无人敢为的创新。
先前,米哈游的诸多拳头项目能有如此创新,自然和灵魂人物蔡浩宇脱不开干系。
而今天米哈游的这些产品,在投资人巴瞳看来,《崩铁》虽然是回合制,但至少也有世界探索,相较《原神》还能算是原地踏步;《绝区零》则是让玩家回到了“爬格子”“推箱子”的时代,尽管美术层面,无论人物还是场景、角色、动作设计都可圈可点,但难免被认为是一种对《原神》的“开倒车”。
要谈《崩铁》和《绝区零》,首先得谈谈这两个游戏的团队。
蔡浩宇时代,米哈游一贯的开发作风,就是不遗余力地为旗舰产品投入人力。从《崩坏学园2》到《崩坏3》是公司从老团队里优中选优,挑选出了一批精英,组成了核心的开发骨干;而《原神》的核心团队,同样由《崩坏3》老团队中的精英组成;《Project:SH》也是同理。
即便是米哈游,开发资源也不是无限的。好钢用到刀刃上,是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则。对米哈游来说,Project:SH是“好钢”,《崩铁》和《绝区零》的优先级,相比之下不会高。(欲了解米哈游更多信息,欢迎添加作者微信FernandeZ-D交流)
更优秀的人才,自然会向优先级更高的项目流动。剩下的成员,不少就留在了老项目中,支持更新、运营等工作。
米哈游内部,对《崩铁》的看法并不一致。一些人认为,这只是个可以“试试”的项目,在公司的策略上甚至并不是一个必须要开发的项目。
而另一些人,对《崩铁》则看法不同——他们认为,这个项目必须得试,而且要给足资源,对内也没少在公司里力挺制作人蒋大卫,对他保护有加。
个中缘由,从公司经营的角度也并不难理解——《崩铁》之于米哈游,是这家内容型游戏厂商走向工业化的标杆项目。
刘伟早在2019年的一场演讲中,已经提过游戏厂商工业化的重要性:
对于一些小而美的产品,没有工业化没问题,可以作为一个代代相传的小作坊,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但如果要做出更多的东西,服务更广泛的用户,就需要能持续不断地生产出高质量的大量的内容。
做一个现代化的内容生产工厂,实现生产工业化,是必经之路。
换言之,当项目在蔡浩宇的能力驾驭范围之内,他就能靠原有的“匠人精神”,把项目品质“手K”到业界难以企及的高度,如《崩3》、如《原神》;一旦项目体量大到超出人力所能控制的极限,则会导致项目胎死腹中,如《Project:SH》。
至于游戏工业化的实现路径,刘伟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这与其他产业的工业化并无二致:每做一个稳定内容,都是有一条明确管线的,每一个节点都有着明确的进度与标准,并且能够用同样的工具,统一的标准生产、创造内容。
从《崩铁》上线前的进度来说,是很能体现米哈游这种转变的:
从项目一测到项目二测,仅仅间隔6个月,公开内容就多出了一个完整的、带全新场景的序章;角色数量从15增加到24个;A 类(高规格)过场演出从191秒增加到了447秒,支线任务从13增加到22个。
此外,《崩铁》的整体美术品质和特效渲染,相较《原神》更为稳定。
而据 B 站数据 UP @Green Space 统计,在2024年9月,《崩铁》仍然以3.56亿的国服移动端流水,位列国内二游第二,甚至比后来的《绝区零》要高。
某种意义而言,这不仅是“米哈游品质”的胜利,同样也是米哈游“工业化决策”的胜利。
而在《绝区零》的开发进程中,米哈游也始终如一。所以《绝区零》的开发团队规模,也一度与《崩铁》相当。不过,这仅仅是数量意义上的持平——
虽然立项时间比《崩铁》更早,但它与《未定事件簿》一样,属于内部创业性质的“探索型”项目,这意味着在“资源禀赋”的层级,它无法与《崩铁》、《原神》等战略级项目相提并论。
据一位接近米哈游的人士“青獭”透露,《绝区零》在初始阶段的项目人数,甚至只有20人。
从制作人李振宇的背景来看,其为美术出身,最早在《崩坏三》项目负责制作PV,此前没有游戏制作的经验。据坊间传闻,他此前还是B站游戏自研部门(负责做 MAD 和 PV)的老员工。
堪称“迷你”的初始团队班底,想要像《原神》、《崩铁》那般做大而全的“开放”世界,或者是前人未及的“超前设计”,哪怕有《崩铁》的工业化经验在先,以初始客观条件的限制,也绝难做到。
而米哈游过往的开发作风,据雷峰网了解,起码在《绝区零》这个项目上,已经出现了松动——由此前“自上而下,掐头去尾,核心团队来自老项目”的筛选机制,变成了立项人员在项目组的“走访调研”,再通过双向选择的面试流程进行筛选,以此实现项目间的人员流动。
显然,以“非嫡系”出身的《绝区零》制作人的实力,在“米哈游老兵”进行双向选择时,并不会特别吃香。因而相对于《原神》、《崩铁》几个“纯血”米哈游项目,《绝区零》的人员多为后期招募,“老兵”含量相对不足。
这也导致,面对资格较老的制作人时,自下而上的声音,并不会像其他项目一样充分传达到位。
哪怕如米哈游策划王梓清告诉雷峰网的那样,《绝区零》的最终形态,仍然是项目组群体意志的结果。但就具体玩法的落地过程而言,这种“群体意志”仍然是较为有限的。
一位接近米哈游的关卡策划芋圆告诉雷峰网,米系游戏的核心,实际上是通过玩家的“劳动”获取游戏资源,最终提升角色数值,并最终提升玩家的游玩体验。
这个“劳动”过程,实际上是游戏乐趣的一环。放在《崩坏》系列和《原神》,就是不断的固定关卡战斗;放在《绝区零》,则变成了即时的3D动作战斗和2D的“走格子”。
雷峰网从王梓清和芋圆得到的共同反馈是,起码从设计层面上,走格子的玩法在设计上“浅了”,哪怕系出名门,哪怕它来自《女神异闻录3》——它作为一个“短平快”的战斗游戏,走格子的存在,让单场景的3D战斗主玩法之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脱节。
用芋圆的话说,“如果玩家用一个没有乐趣的劳动,去换取一个相对有点意思的劳动,然后才能获得游戏内的资源奖励,那你说这个游戏,是不是有点怪?”
但“走格子”玩法,又是主制作人“风格化” 的一部分,是在这个层面上需要保留的。
因而在执行策划层面,对此进行了大幅“优化”,仍然没有解决核心体验的冲突,这也成为《绝区零》开服初期,饱受玩家诟病的核心问题之一。
《绝区零》的用户数量变化,也侧面佐证了玩法脱节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据雷峰网了解,绝区零的首月新增日活,大致在2000万左右,第二个月便跌至600万。留存仅为30%。在一些资深发行眼中,虽然对于其他项目而言,是“开香槟“的级别,但对于米哈游而言,是“比较一般”的。这还是考虑到米哈游过往项目的口碑和号召力的前提下。

03

握不住的二游玩家

“米哈游的核心用户,付费意愿实际在降低。”在谈及米哈游收入趋势时,石璟杉如是说道。
在他看来,即便《崩铁》就市场数据而言是成功的,但它对米哈游的助益,乐观来说可能在“1+1=1.4-1.5”,但就实际情况来看,或许在“1.05-1.1”的水准。
《绝区零》的边际效益,想来只会更低。
这用“存量市场”的逻辑,十分容易解释:米哈游亲自缔造了“二次元游戏”这个品类,并通过几个成功项目,快速培养了一批玩家。10年时间里,这个市场已经从野蛮生长,走向了相对成熟的阶段,靠“人无我有”的套路,已经无法快速获取用户。
同时,被米哈游推出的几个现象级二次元游戏培育形成的玩家群体,已经有了足够高的“内容阈值”。一旦后续内容未能达到他们的预期,流失到其他“内容体验更好”的二游,也是在预期之中的。
而这种“阈值”又是从何而来?
从源流来看,被称为“马力欧(Mario)之父”的游戏制作人宫本茂,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玩家将林克(《塞尔达传说》系列的男主角)作为自己的化身,如果林克说话,可能打破这种幻想。
类似的情形不止在任系游戏中出现,《女神异闻录》系列历代主角,几乎都是“哑巴”。一位资深二游策划告诉雷峰网,在一个强剧情,重交互的角色扮演游戏中,主角自身的“设定感”越弱,玩家的代入感就会相应变强——这与一款游戏的“二游内核”则直接相关。
道理也很简单,如果一个玩家在一款游戏的“代入感”不够强,他始终不会与游戏中的 NPC 们产生情感链接(哪怕这些角色拥有让人无法拒绝的立绘),也就无法产生刘伟在早年接受采访时所说的“为爱买单”,后续的超额收益更是无从说起。
如果将其投射到现实中的中国游戏市场,对应的通常则是这样一批用户:“在2020-2022年期间,不需担心生活成本的在校大学生、初入职场的小资二次元爱好者、预算充足的内容向手游用户”。
在这段时间里,这部分人的付费能力仍然在线,也对应了米哈游项目更新评价最好、体验增速最快的时期。
但时间轴走到2024年,在《崩坏》、《原神》时期成为米系玩家的学生党,多数也走入社会开始直面现实生活的压力,叠加失业率的变化。这部分群体的付费意愿变化自是可想而知。
一位接近米哈游的人士告诉雷峰网,《绝区零》这类项目的出现,虽然表面上是“做短平快”游戏类型,但原神等老牌项目的降价促销,实际上仍然是针对“大 R”和“无氪”两种类型玩家的区隔。
因为就玩家活跃度而言,米哈游的 DAU 基于游戏本身的特性,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变化,只是说由于前述原因,这些活跃玩家开始减少付费或者不付费,用户的整体付费能力正在下滑,这也体现在 ARPU(平均用户付费量)的下降。
此外,即便在近几年内,米哈游在刘伟的主导下,完成了游戏工业化的“转生”,也只能仅仅解决了产能和品质的“稳定供给”,至于新的玩法、新的体验,仍然需要制作人自身水平。
起码从《绝区零》这个项目来看,米哈游在蔡浩宇“缺位”之后,起码在“超越自我”这件事上,是不够“米哈游”的。
前文已经讲过,《绝区零》以其“内部创业”级别的资源禀赋,所能给出的最终体验,是不会比《原神》的大世界、《崩铁》的爽快回合制来得更为惊艳的。而在米哈游的工业化初见成效之后,这套标准用在绝区零上,更多是保证其内容产能“跟得上”。
当然,工业化的“流水线”游戏内容,相比蔡浩宇时期的“高科技手工艺品”,少了一些灵气,多了一丝稳健。
而体现在在玩家眼中,也就成了“不再惊艳”,无法继续提供“米哈游品质”。即便对“转型成大厂”的米哈游而言,这是必须做出的改变。
对于工薪阶层的月卡党而言,这批用户由于宏观环境变化,恩格尔系数的上升,同样也会对每月“固定3-500”元的消费决策,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毕竟对于这些月入数千的用户而言,米哈游的游戏带来的情感需求,已经处于马斯洛需求的上三层,属于非必要的情感支出,在下两层需求受到直接影响时,是可以被放弃的。
此外,这批被前述作品培育形成的玩家,到底是“二游玩家”还是“米游玩家”,个中边界仍然十分模糊。
起码在一位接近米哈游的游戏策划万寿眼中,这批玩家是“最不忠诚”的玩家群体之一。
他告诉雷峰网,这部分用户对二次元游戏的要求,通常在于两点,第一点,即官方推出的角色是否满足他们的喜好,直接一点的定义,叫“是否媚宅”;第二点,则是基于第一点带来的“游戏体验”——即前文所述,藉由文本、美术、角色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世界观,能否与玩家产生强情感链接,产生沉浸感。
“而这批玩家的挑剔程度,也很大程度上超过了对厂商和IP的忠诚度。”万寿对雷峰网补充道,米哈游的几个成功作品,只是塑造了这批玩家对于二次元游戏的基本审美。“类似一个让我觉得好玩的二游,应该做成这个样子”诸如此类的标准。
至于下一个可能的现象级二游项目,不管它是否“姓米”,只需要提供足够优秀,等同于米系游戏的体验,那么就有可能接走这批玩家。
当然,另外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以目前米哈游不输网易、腾讯等一线厂商的体量(无论是项目规模还是用户群体),加之高沉浸感、高情感链接的米系游戏类型,历经多个版本更新和玩法迭代,一定会产生针对某个IP或者厂商品牌的“死忠粉”玩家。
无论后续的新游再好玩,这批人很大程度上也会将部分精力留在此前的游戏里,不会产生大规模的玩家流失,只是玩家的付费能力会相对下降。
其中一个证据是,到目前为止,上线已经8周年的《崩坏3》,到目前为止,仍然以百人左右的团队规模,每个月为米哈游带来一百多万美元的利润。虽然已经无法与项目全盛时期相比,但其规模相对于其他二游,仍然是非常可观的收入。
这批玩家,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其付费能力或许不是最好的,但因为米哈游,行业第一个“二游巨头”的存在,他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米哈游的忠实拥趸。
任谁也能看出,以这批玩家的“付费深度”,并不足以支撑米哈游和蔡浩宇后续“星辰大海”式的探索;
反过来讲,以蔡浩宇个人能力为底色,以项目管理和堆砌人才水平为主要方式的开发模式,带给米系游戏品质的边际增益已经少之又少
而这样的现状,也让米系游戏快速难以吸引到新的用户,这对于阵痛期的米哈游而言,是难以避免和必须承受的代价。

04

结语:米哈游的“To Be or Not to Be”

放眼整个中国二游行业,没有厂商能再复刻一次《原神》的辉煌,甚至今天的米哈游自己也不能。
因为这些前无古人的高光时刻,通常来源于一个或者两个天才制作人。对于米哈游而言,这是在“前蔡浩宇”时代发生的故事。或者说,在米哈游还依靠制作人个人能力的“作坊式”生产阶段时,才会发生的剧情展开。
从孤悬新加坡“躬身”AI,再到发布行业震动的那条所谓“暴论”,我们可以发现,即便过了10年,蔡浩宇仍然是那个蔡浩宇。
只是现在的他,已经足够强大,不再需要在意外界的噪音,也不再需要操盘人力所不能控制的的大体量项目,来创造第二个类似《原神》的奇迹,以证明自己。
蔡浩宇之于米哈游,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灵魂。他的孤悬海外,意味着众多国内项目失去了面对面的“窗口指导”。但米哈游,仍然需要存在,仍然需要回应它众多“米粉”的期待。
“以量换质”的工业化,也就成为这一阶段的米哈游,不得不领取的“主线任务”。
在这期间,我们看到了《崩铁》的“工业革命奇迹”,也看到了《绝区零》的创新。但不得不承认,米哈游,仍然是在二游业内最早开启工业化进程的公司。
面对强IP,强内容,强情感链接的“二次元”游戏类型, 它所需要的工业化架构,并不能用一般3A的经验简单套用。
蔡浩宇的淡出是代价,《绝区零》的不达预期同样也是代价。即便如此,米哈游仍然像过往那般“偏执”,面对“工业化,或平庸”的选择题, 同样也没有一秒迟疑。
从这个角度而言,米哈游仍然是十年前那个锐意进取的米哈游。(本文是专题“上海游戏四小龙的中场战事”的第一篇,关于更多四小龙秘辛,欢迎添加作者微信FernandeZ-D交流)
//

近期热门文章

独家丨米哈游或将大幅「下云」,对某云大厂预算减半


米哈游千人项目被裁幕后


《黑神话》背后:因果与宿命

雷峰网
洞见智能未来,共与产业变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