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 | 军垦娃娃讲兵团故事(第三期)——石河子市第二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2024-11-07 13:14   新疆  


    军垦娃娃

   讲兵团故事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兵团成立第70周年。为帮助幼儿了解兵团精神,引导幼儿坚定红色文化自信,树立爱党、爱国、爱疆情怀。石河子市第二幼儿园近期开展了“军垦娃娃讲兵团故事”活动,旨在通过故事传递红色文化,从小将红色种子植入幼儿心田。


本期主播(一):汤依菲

大家好!我是石河子市第二幼儿园新城校区大一班的汤依霏,今天我给大家讲述的兵团故事是《扎根漠野献青春 此生无悔到边疆》。

  《扎根漠野献青春 此生无悔到边疆》 

    上世纪50年代,一大批青年来到新疆,投身于屯垦戍边的事业中,用他们的青春书写传奇。今天,我就要给大家讲述咱们八师石河子市的老党员马太生的屯垦故事。

     1956年,15岁的马太生来到新疆,成为了新军垦人。刚到新疆不久,马太生和战友们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部队要在莫索湾开发几百万亩的良田。国家缺粮,新疆兵团要是把莫索湾大渠修好了,几百万亩的土地就能种粮食了。当时的莫索湾还是一片荒野。要开荒,首先就要有水,而水源远在30公里外,大家必须抓紧修建一条总干渠。

     1957年12月,马太生跟着工程队前往莫索湾,沿路满是红柳、梭梭等沙生植物,卡车难以前进。到了莫索湾,过膝的白雪覆盖荒野,毫无生机,最冷的时候,气温低至零下47摄氏度。搭帐篷时,马太生拿着螺丝帽往上安,结果螺丝帽粘到手上,拿不下来,一用力把手上的皮都给粘掉了……

     马太生和战友们用十字镐拼命挖土,一镐头下去,地上只是一个小小的白印,根本挖不动。半年后莫索湾主干渠必须修通。挖不动,怎么办?

     马太生发现,白天生火烤馍馍的地方,第二天会更好挖一点。于是马太生把红柳、梭梭都拉到总干渠口,把火点着后再回连队。因为提前烧了火,第二天每人平均挖了14立方米的土!而其他人的只有0.7立方米,这是多少倍的功效啊!天气暖和后,大家自发将铺盖拿到工地,困了就地睡,起来马上干,每天就睡两三个小时。

     半年后,全长30余公里、最宽处30余米、最深10多米的莫索湾总干渠修好了。有了水,大家当年开荒种粮,当年就有粮食上交国家。

     今天,当我们走进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在二楼展厅“五湖四海兵团人”陈展处,就可以看到马太生老人的7张奖状,“兵团优秀青年积极分子”,“优秀共青团员”奖状、奖章,团中央颁发的“五四”纪念章,连续八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等。

      60多年来,荒漠变绿洲,60多年有苦有累,马太生却没有后悔。他说:“兵团人就是爱国家,爱新疆,爱各族人民,就是无私奉献,干的活再苦再累,从来没有想到个人利益,就是玩了命干。这就是我们当时的追求。因为有这种精神气质,身为兵团人,自己这一生很骄傲!”如今站在这里,我要说,我是兵团人的后代,我自豪!


本期主播(二):包俊杰  

     大家好,我是石河子市第二幼儿园东环路校区大二班的包俊杰,今天我给大家讲述的兵团故事是《一件军大衣的故事》。

《一件军大衣的故事》

     在石河子军垦博物馆里,有一件被打了296块补丁的军大衣,让我为之动容。据说这件军大衣的主人叫王德明,当年征集人员在122团一位军团战士王德明老人的家中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在他家的衣柜里,摆放着一摞摞旧衣物,有手套,有袜子,每一件衣物上都有各种不一样的补丁,但仍然能分辨出,他们还是一件件军装啊。

     解放初期,为了巩固边防安全,促进新疆经济发展,战士王德明响应号召。他们把一年发一套的军大衣,改成两年或者三年发一套,把军装的口袋由四个变为两个,而且没有衣领,帽子也没有帽檐,平均每人每年大约能节省下91块两毛钱,他们把这些钱投入到了新疆早期工业建设当中。战士王德明一辈子没舍得把这件旧衣服扔掉,这是他对峥嵘岁月的纪念。于是,他把这件军大衣捐献给了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聆听红色故事

       走进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光

              让兵团精神浸润童心

              让兵团故事点亮童年

          下一期精彩故事即将上线

                   敬请期待呦!

                    图文编辑:尚文瑾

                   审核:蔡玉  吕丽娟



石河子市第二幼儿园
我园以游戏为主要体验模式,开设了具有开放性、童趣性、多维性的教育环境,重视幼儿的参与感。军垦兵团的娃娃们沐浴着阳光雨露,健康、快乐、活泼、自信地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