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1月19日上午,清华大学“机遇未来,新仪探珠”赴珠三角实践支队一行来到位于广州的中山大学,旨在与中山大学同学进行跨校联学共建。通过理论学习、主题宣讲、学工经验分享的形式,两校学生共同学习革命历史、爱国精神以及两校历史传统,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
中山大学介绍
中山大学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亲手创办,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共同创建的大学,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爱国奋斗精神和卓越品格追求。
中山大学在广州、珠海、深圳三地设有校区,其中广州校区又分为南校园、北校园和东校园。南校园以人文社科、理学等学科为主,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优美的校园环境;北校园医学教育和科研的重要基地;东校园则以新工科为主,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广州校区立足大湾区,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学术创新与社会发展,是中山大学的核心办学区域。
参观中山大学东校园
在中山大学研究生会执行主席陈世熠同学的带领下,支队一行参观了中山大学广州校区东校园。参观中,陈世熠同学详细介绍了中山大学的办学历史和教育理念,以及百年校庆的相关活动。他着重阐述了与清华大学的深厚友谊,尤其是与清华深圳研究院的合作,以及与清华大学研究生团委举办的交流活动。
支队一行参观中山大学广州校区东校园
理论研学与学工交流
在参观校园后,实践支队前往中山大学广州校区东校园材化综合楼,与中山大学研究生会、化学学院、计算机学院的学生代表开展专题座谈交流。双方围绕“主题教育”与“学生工作”两大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就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学生组织建设经验等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分享了各自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方面的特色做法与宝贵经验。
交流会伊始,中山大学陈世熠同学致欢迎辞。他首先对清华大学实践支队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此次交流活动是两校深化友谊、共谋发展的重要契机。陈世熠同学在致辞中指出,中山大学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团学工作理念,秉持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宗旨,致力于为学生搭建全方位的发展平台。陈世熠同学期待通过此次交流,进一步推动两校在学生工作领域的经验互鉴与协同创新。
中山大学陈世熠同学致欢迎辞
在交流活动的第二项议程中,实践支队成员、清华大学博士生讲师团讲师、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硕士生岑丽萍以“清华人的声音:‘一二・九’运动”为主题作了精彩分享。她深情回顾了1935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华北、国民政府妥协退让的民族危亡时刻,清华学子蒋南翔挥笔写下《告全国民众书》,发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的怒吼。1935年12月9日,北平爱国学生走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清华女生陆璀向民众发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呐喊。在这场影响深远的爱国运动中,蒋南翔的檄文与陆璀的宣讲相得益彰,不仅鼓舞了民众斗志,更促进了民族觉醒,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群众基础。
岑丽萍同学进一步介绍,为传承这份宝贵的红色基因,清华大学持续开展“一二・九”主题教育系列活动,通过合唱比赛、主题宣讲、实践调研等多元化形式,让青年学子在教育中与革命先辈对话,在行动中感悟家国情怀。这一传统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新时代青年的精神感召,激励着一代代清华人铭记历史、勇担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接续奋斗。
支队成员岑丽萍同学进行主题宣讲
随后,清华大学新雁班第八期学员、机械工程系2024级直博生、机研41党支部书记单英轩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珠三角地区改革开放”为题作了专题分享。他首先系统回顾了珠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从深圳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创业初期,到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生动展现了珠三角地区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和排头兵的辉煌成就。
单英轩同学深入解读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珠三角地区的实践路径,重点介绍了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方面的创新举措。他特别指出,珠三角地区正以“双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为契机,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领域先行先试,为全国改革开放探索新经验。
最后,单英轩同学展望了珠三角地区改革开放的新趋势,强调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珠三角地区正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展现新作为。他的分享既有理论高度,又立足实践,为与会同学提供了深入思考改革开放新征程的宝贵视角。
支队成员单英轩同学进行主题分享
中山大学物理化学博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化学学院2022级博士生张靖楠以“中山大学百年传承与教育强国使命”为主题作了专题分享。他首先回顾了中山大学在百年校庆之际收到的习近平总书记致信,信中强调中山大学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
张靖楠同学系统阐述了中山大学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三大战略路径:其一,增强政治意识,坚持党的领导;其二,落实教育责任,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其三,提升发展水平,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结合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张靖楠同学从青年学子的视角分享了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思考。他认为,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子躬身入局,既要仰望星空,心怀“国之大者”,又要脚踏实地,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更应勇担使命,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张靖楠同学进行主题分享
在会议第三项议程——院系团学工作交流环节中,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向周筱、计算机学院汤蕴霖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张嘉明、精密仪器系孟禹池、新闻与传播学院余雯涛等学生代表展开了深入对话。双方围绕新时代高校团学工作的创新实践,从组织建设、思想引领、服务同学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系统分享。
在组织建设方面,代表们介绍了各自院系在优化组织架构、完善制度建设、提升工作效能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在思想引领方面,重点交流了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色做法;在服务同学方面,分享了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解决实际需求的经验心得。通过坦诚交流,双方就新时代团学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交换了宝贵意见,为推进团学工作改革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计算机学院代表分别介绍学院研会工作
清华大学机械系、精仪系、新闻学院代表分别介绍院系研团工作
总结
此次访学交流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两校学生代表围绕理论学习、主题宣讲、学工情况等议题展开深入对话,通过经验分享、思想碰撞,不仅加深了两校学生对革命历史、爱国精神以及两校历史传统的理解,也展现了两校间相互尊重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校际友谊,为未来的进一步交流合作奠定基础。
实践支队同学与中山大学同学共同合影留念
供稿 | “机遇未来,新仪探珠”实践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