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de“新民歌运动”
“新民歌运动”是指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大跃进”为背景,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在周扬、郭沫若的推动下兴起的一场诗歌运动。毛泽东指出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民歌,第二条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形式是民歌的,内容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
(1)它真实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人们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无限激情,赛诗成为当时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作的诗歌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如闻捷的《追求》这样的描写爱情的诗歌,男女双方相识在“劳模大会上”,而《种瓜姑娘》中姑娘的择偶条件是对方有一枚“奖章”。
(2)由于受到“左倾”思潮的影响,新民歌问题的实质是政治对于诗歌的要求,背离生活、“浪漫”浮夸、粉饰生活的作品较多,造成了伪浪漫主义的创作。往往从不当乃至错误的政治观念出发,狂热地憧憬着一种神圣伟大的“乌托邦”,脱离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因而内容贫乏空洞,情感虚假不真。诗人们的笔下出现了一个美好而又灿烂的生活景象,如郭沫若的《百花齐放》。而五六十年代的真实生活是苦难重重的,这种未反映现实的伪浪漫主义的取向,既背离了五四新文学的精神,更背离了中国诗歌的传统。
(3)诗美内涵的极端化,具体表现为美与善的严重分离,并把美与善分别推向其反面,变成工具和虚妄,从而失掉了美与善。首先,是竭力推崇所谓崇高美,致使审美意象贫乏单一,诗歌创作往往是从某种观念出发,用矫情代替真情实感的抒发,使诗美蕴涵由崇高沦为虚妄。其次是艺术情感的贫乏和艺术个性的泯灭,诗歌艺术情感贫乏甚至虚化。第三,由于极端地追求诗的社会功利(善),致使善与美分离并分别被推向自己的反面,使诗美逐渐沦丧,变成了政治的工具。像贺敬之在描写《桂林山水歌》这样的优美景物时也不忘抒发对祖国的热爱。
总之,“新民歌运动”的倡导使诗歌更加的大众化、口语化,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从诗歌发展的长远看来,它产生了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