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新中国成立到文革期间,文学界的批判和斗争运动主要有哪几次?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电影《武训传》由孙瑜编剧、导演,写清末山东堂邑县贫苦农民武训“行乞兴学”的事迹。毛泽东认为这种情形,反映了我国思想文化界的严重的思想“混乱”,而参与修改、撰写了《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人民日报》社论(1951年5月20日)。发动了这一批判运动。这是对作家、知识分子发出的“信号”,要求他们进行思想改造,以与国家确立的政治方向保持一致。社论一发表,舆论界立即以此为定论,纷纷批评影片《武训传》宣扬了唯心主义、改良主义、投降主义、个人主义,歌颂了阶级投降和奴才思想,歪曲历史,污蔑农民革命,掩盖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美化了封建统治者,从而使应该正常进行的实事求是的文艺讨论,迅速演变为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群众性批判运动。
对萧也牧等的创作的批评
主要是批评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等小说。在此前后受批评的还有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白刃)、《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碧野),电影《关连长》等。《我们夫妇之间》的问题是“歪曲了嘲弄了工农兵”,“迎合了一群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它正被一些人当作旗帜,用来反对毛泽东的工农兵方向。
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1952年,俞平伯将他出版于1923年的著作《红楼梦辨》加以增删、修改,改名《红楼梦研究》出版。在这期间,他还写了一些评介、研究《红楼梦》的文章。对于俞平伯的观点和研究方法,青年批评家李希凡、蓝翎在《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等文章中提出批评。他们的文章最初发表时,发生了一些波折,后来在作者母校山东大学的《文史哲》上得以刊出(1954年第9期)。李希凡、蓝翎认为俞平伯违背第二次全国文代会确立的现实主义的原则,从主观唯心论出发,以反现实主义的观点,因袭旧红学家们所采取的脱离社会和作者身世的形式主义考证方法,将小说内容归结为“色”,“空”观念,曲解了作者的创作方法。李、蓝的文章,在文艺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他从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于1954年10月16日给中央政治局的同志撰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支持李希凡、蓝翎对俞平伯的批判。
对胡风集团的批判
胡风等与左翼文学内部的主流派别的矛盾由来已久。1955年的批判,是这一冲突的继续和发展。开始是在文艺思想的范围内,后来成为“政治问题”。胡风及其追随者和同情者,被构造为“反革命集团”。毛泽东为《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撰写了序言和大部分按语。于是,全国性的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政治运动开始了。这次批判运动,规模声势之大,涉及面之广,牵扯人员之多,远远超过此前历次文艺运动与文艺思想斗争。它不仅造成了胡风等人极大的人身痛苦,而且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潮的膨胀,给我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创伤。
文艺界的反右派运动,和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
这一运动,连同对胡风等的斗争,是50年代文学界最重要的事件。1957年下半年起,全党开展整风运动与反右斗争,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偏差。政治领域的反右斗争,波及文艺领域,开始于1957年6月。中国作协召开党组扩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判丁玲、陈企霞等,揭开了文艺界反右斗争的序幕。这场斗争,先后把冯雪峰、丁玲、陈企霞、艾青、吴祖光、等一批老作家,把王蒙、刘绍棠、丛维熙、方之、公刘、邵燕祥、流沙河等文坛新秀,以及一大批文艺工作者,打成“右派分子”展开批判斗争。把贯彻“双百”方针而出现的一些作品和文艺观点,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修正主义的文艺理论纲领”。《文艺报》甚至在1958年第2期特辟“再批判”专栏。1958年2月28日,周扬在《人民日报》发表《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对文艺界的反右斗争作了总结。这场斗争,显然践踏了“双百”方针,断送了贯彻“双百”方针的成果,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想的膨胀,又一次把文艺问题、思想问题等同政治问题。展开群众性的批判运动,伤害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使他们含冤受屈,造成当代文学的巨大损失。
全面的批判运动
1962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从1963年开始,在哲学、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开展全面的批判运动。批判的主要对象,当时的批判者归纳为:杨献珍的“合二而一论”,翦伯赞的“让步政策论”,周谷城的“时代精神汇合论”,邵荃麟的“写‘中间人物’论”,以及孙冶方在经济学、罗尔纲在历史学的观点等。受到批判的还有五六十年代发表的一大批文艺作品(包括小说、戏剧、电影)。这一批判运动,是“文革”的先声(或“序幕”)。而“文革”十年,就是一场持续的文化批判运动。
文学|考研|陪伴|努力|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学姐QQ:3550257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