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
亭子不仅是实用性建筑
更是人们吟咏风景
抒发情怀之地
恰似一条纽带
将自然灵秀与人文情思
紧密相连
亭的特征是有顶无墙,一般为开敞性结构。明代《园冶》中对“亭”的造型作了介绍:“造式无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以至十字,随意合宜则制。”亭因地制宜,造型各异,同时,功能也很丰富。
据记载,从周代起,亭筑于边防要塞之地,起到瞭望和防卫的作用。到了秦汉,亭不仅是驿道上供行人歇脚的所在,更成为了地方行政管理的一个小单元,所谓“十里一亭,十亭一乡”,其分布逐渐广泛了起来。
随着时代发展,亭不仅成为了一种景观建筑供人休憩赏景,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伤感愁绪之情
亭,于古诗词中常被赋予分别感伤之情。南京史上有一座劳劳亭,始建于三国吴时期。
据《景定建康志》载:“劳劳亭,在城南十五里,古送别之所。”李白漫游金陵时,与友人在这分别,写道“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令劳劳亭“送别之亭”的名声愈发远扬。之后李白又以此亭为题,再赋诗篇“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尽显离别愁绪。
南京雨花台区“劳劳亭”老地名碑
在劳劳亭的不远处,有一座饱含思乡之情的新亭。《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东晋初年,烽火连天,许多北方名士为避战祸,纷纷南渡至建康,在这陌生的土地上,他们将心中对故土的想念,化作在新亭的聚会与举杯、悲伤与流泪。“新亭对泣” 的故事就这样流传了下来,这份思念故乡的愁绪,令人感怀不已。
新亭对泣(原文影印)
赏心亭曾为“金陵第一胜概”。
《景定建康志》云:“赏心亭在(南京城西)下水门(即今西水关)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
南京水西门广场复建的赏心亭
南宋时期,陆游沿江东下,途经建康,登赏心亭凭栏远眺,他回首生活历程,忧国感怀之情油然而生,挥墨写下《登赏心亭》一诗,“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有着同样家国情怀的还有辛弃疾,他曾三度登临赏心亭,留下“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般有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壮之词。
屹立于秦淮河畔夫子庙的聚星亭,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聚星”蕴含着聚集奎星取得功名之意,象征着文风昌盛。
相传,奎星勤奋读书考中了进士,殿试时妙答如流,被钦点为状元,亭内曾塑“魁星点斗”神像,古时学子乡试前常来朝拜,祈愿考取功名,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夫子庙聚星亭
素有“金陵第一胜迹”美誉的朝天宫,历史文化悠久,建筑宏伟壮观,其间的亭子也有着非凡的气度。
朝天宫敬一亭
明嘉靖帝撰写《敬一箴》,倡导孔子的圣人之道,各地学宫纷纷刻箴言于石碑,并建亭供奉,遂称为敬一亭。朝天宫在清同治年以后成为江宁府学,即文庙所在地,也建有敬一亭。此亭立于高处,登临其间可回望历史风韵,远眺城市盛景。
朝天宫御碑亭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为朝天宫题诗,这块刻有五首御诗的石碑就立于这座八角攒尖顶的御碑亭内,人在亭中,如在画中,成为这诗意风雅中的一部分。
朝天宫御碑亭
在雨花台,有一座追思先烈的忠魂亭静静肃立,金刚砂石铺就的地面厚重而坚韧,仿佛在诉说着先烈们威武不屈的英勇事迹。
站在亭中,敬仰之情涌上心头,令人于追思中汲取力量,传承忠魂亭所凝聚的革命精神,使其永不磨灭。
雨花台忠魂亭
古韵风雅的亭子
似史书亦若诗篇
镌刻往昔、低吟岁月
往昔人物的回忆与情愫
依旧在时光深处绵延
红色革命的印记
也化作鲜亮的精神底色
在南京的文化底蕴中
增添一抹不灭的红色光辉
内容来源丨博物南京
图片来源丨@羊羊、@方飞、@福大人
编辑 | 谢滢滢
校对 | 巢宸舒
责编 | 陈新洋
点赞+在看
分享小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