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站:南村村!

时事   2024-12-02 15:15   湖南  




12月2日,“读懂湘潭·边界行”大型融媒体宣传将在《湘潭日报》和湘潭日报社新媒体连续刊播。

为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各地要各展其长,走适合自己的振兴道路”的讲话精神,湘潭日报社策划并启动了“读懂湘潭·边界行”大型融媒体宣传活动。在首季“读懂湘潭·边界行”活动中,采访团践行新闻“四力”,深入韶山市银田镇南村村、银田村,清溪镇东湖村、石湖村、厚罗村、梅湖村,杨林乡白翎村、云源村,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记录边界百姓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在讲好“乡村故事”的同时,展现当地社会经济建设所取得的突出成果。

报道首期推出《远山近水有人家——南村村》。


原载于《湘潭日报》12月2日03版



读懂湘潭·边界行

远山近水有人家——南村村


南村村位于韶山市银田镇镇中心位置,与宁乡市接壤。该村地势平坦,S208省道横穿而过,交通便利。韶山灌区和韶河横贯境内,区位优势明显。全村面积2.08平方公里,下辖16个村民小组。该村红色资源丰富,庞氏手工面手艺还申报了县、市级非遗文化。近年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南村村乡村振兴工作有声有色。


南村村新貌。(全媒体记者 李新辉 摄)


一份手工面书写的百年传承


从南村村委会出门右拐,沿S325省道走上三四十米,然后横穿马路进入X034县道,前行约80米后可以见到韶河。不过河,右拐沿河街下坡20米,右侧建筑门匾上赫然印着6个金色大字:庞氏手工面坊。


用最传统手艺制作的庞氏手工面远近飘香。(全媒体记者 李新辉 摄)


产 品



面坊前的麻石坪上,立着五六座一人来高的木架。在木架的一侧,挂着一排排刚刚制作好的白色手工面条。长长的面条垂下,迎接阳光的斜射,偶尔还在空气中以几乎细不可察的动作摇摆两下身段。在最远端的木架旁,一位头戴白色厨师帽、身着厨师服的中年男子正直立着,双手均匀梳理着架上晾晒的“作品”,眼神专注而温和。

这位中年人名叫庞平,庞氏手工面第四代传承人、庞氏手工面坊法人。其传承的庞氏手工面制作技艺已申报为县、市级非遗文化,被列为保护项目。

“自问世130年以来,庞氏手工面条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经过和面、擀片、切条、晾干等主要生产技艺制出来的面条,面片油亮光洁、久煮不浑汤、不粘口、回锅如初、 飘汤如带、口味幽香等特点。” 正因为此,百余年来庞氏手工面一直广受欢迎。因有湖河之便,民国时期庞氏手工面就沿韶河进入湘江,逐步销售至湘潭县云湖桥、宁乡、湘乡和湘潭市城区,庞氏名号也随之流播至周边地区。在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今天,产品更是供不应求。目前,产品“银丝王”和“玉带面”销售范围已经辐射到湖南全省,并远销贵州、云南、甘肃等地。


技 艺



庞平说,庞氏手工面条的成功取决于两个“十分”:选料十分讲究,制作技艺十分严谨。
在选料上,面粉全部选用山东省出产的优质面粉。基于面条的口感和所呈现的色泽度方面,严格按照师傅要求2-3个品种的小麦面粉进行一定比例的搭配。用水则取自韶河北岸距庞氏手工面坊100米处的一口水井。该井水分为3层,当地人们通常第一层为浆洗,第二层为洗米洗菜,第三层为饮用水。弱碱性井水在制面过程中可以促进面筋的形成,提升面条的口感,井水中还富含人体所需各种矿物元素,甘冽可口,为庞氏面条的制作提供了极佳水源。

在制作技艺上,庞氏面自问世以来,从面粉加工到成品9道技艺全部由手工完成,家庭世代相传。不仅仅是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还要凭悟性和长期实践的体会及经验才能真正掌握。比如,面条制作采用自然风干或晾晒干燥,自然天成,全凭经验掌握,容不得半点疏忽。“从精选面粉到面条包装,庞氏手工面经过五代传承人的继承和发扬,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已浓缩为4个主要环节(和面、压制、晾晒、切面成形)9道工序,渐趋完善。每一个步骤都融汇了历代传承人的辛勤汗水与无穷智慧。”庞平说。


传 承



南村村老岸组韶河河街庞氏手工面作坊是庞氏面制作技艺起源、传承、发展的核心区域。据《庞氏族谱》记载,清朝光绪年间,庞氏先祖庞锦春携子孙迁居银田韶河北岸(银田码头)开设“庞恒泰杂货铺”,摸索制面技术,同时销售庞氏手工面。此后,以庞瑞麒为代表的第二代传承人,对技艺及制面工具等不断进行改进。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庞子玉为代表的第三代传承人,对配方不断改进。近年来,以庞平为代表的第四代传承人,根据市场需求对工艺、技术、面条外观和包装等方面持续改进,才有了庞氏手工面今天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因全手工制作技艺,庞氏手工面手法比较难学,需多年实践才能掌握力道。”说到这里,庞平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无奈,“加之面条成品利润比较薄,销售的面比较窄,面向社会招收徒弟比较难,导致传承困难。”目前,庞平带侄儿与女儿为徒弟,开始教授家传制作技艺。他们也将是庞氏手工面的第五代传承人。同时,每年以老带新,总共培养五六名庞氏面条技术人员。

新打造的河街,成为了旅游景点。(全媒体记者 李新辉 摄)


发 展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庞氏手工面也积极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合作,成立“南村村乡村振兴车间”,产能有望迎来一次爆发。银田镇政府、南村村委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庞氏手工面打造成一个乡村振兴的“面业产业”,一块面向全市乃至全省的响当当的面业品牌。

此外,庞平还在规划建设庞氏面传统技艺的陈列展馆及手工制面技艺体验中心。他整理了家传制作面条所需的工具200多件并加以保存,梳理总结了制面的核心技艺、水面搭配比例、揉制手法、拉面手法、切面手法、晾晒方法。他想建造一个面积约100平方米的非遗技艺传习所与庞氏面非遗技艺展厅,其内存放并展示各年份的相关的工具、器具、技艺流程图、产品陈列等。

“制作好一份庞氏手工面,最重要的其实是一份热爱,爱心;把爱揉进面里,做出来的面就不会差。”谈到未来的发展,庞平乐观中带着些许谨慎,“庞氏手工面的发展,首先要坚持诚信做人、诚信做事的原则;同时,要有一颗匠人的心,懂得感恩,感恩社会,感恩时代!”


银田寺旁的“回乡”雕塑,留下了毛岸英回韶山的一段佳话。(全媒体记者 李新辉 摄)


韶宁边界的“幸福密码”

——银田镇南村村熊海强夫妇的奋斗人生


在韶山与宁乡交界的S325省道旁,60岁的胡碧良经营一家小商店,这里同时也是一家电子商务服务站。
胡碧良是宁乡市大屯营镇三仙坳村人,与韶山市银田镇南村村相邻。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骑个摩托车十分钟就到了”。
向阳花木易为春,近水楼台先得月。38年前,也就是1986年,南村村23岁的小伙子熊海强,看中了美丽大方的胡碧良。
之后,两人喜结连理,共同养育了一双儿女。
熊海强有一门砌匠手艺,后来慢慢承包农村房屋建设,在韶山、宁乡、湘潭等地,他所承包建设的民居已达好几百栋。直到最近两三年,才没再干基建。
相夫教子的胡碧良在2002年,则在S325省道旁开了一家小店,靠着诚信经营、热情好客和韶宁两地便利的交通条件,生意是红红火火。

近几年,随着农村电商的兴起,胡碧良的小店也顺应潮流,成为了电商服务站,承接快递业务,服务韶宁两地的百姓。


青石养老院解决了韶山南村村和宁乡大屯营镇不少老人的养老问题。(全媒体记者 李新辉 摄)


随着农村养老问题的凸显,2015年熊海强大胆试水,办起来了韶山市首个农村养老院——青石养老院。
青石养老院三面环山,为一座典型的江南四合院落。房间15间,床位约80个,每个房间都配备独立卫生间,取暖设备、太阳能热水器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24小时不间断热水。
青石养老院的出现,解决了南村村和大屯营镇不少老人的养老问题。
“目前居住的老人有18人,其中宁乡人就占了6人。”熊海强说,因为隔得近,宁乡那边的老人也愿意过来。
73岁的龙端华是宁乡市大屯营镇毛塘组人,入住青石养老院已有两年多时间。虽患有老年痴呆症,但精神状态很好,全身上下也是干干净净。
熊海强说,从外表看,根本看不出老人家有老年痴呆症,护工把她照顾得挺周全的,她的子女每隔几天都会来看看,特别的放心。
青石养老院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还极大地方便了韶山和宁乡两地老人养老,因此被评为“湖南省星级养老机构”。对此,熊海强内心也是有点小骄傲。
由于南村村地理位置特殊,交通方便,胡碧良的侄子胡新军早早地来到了银田镇发展,并一直经营电杆生意。
“我们那时候的家在山冲旮旯里,路也不好,如果不出来恐怕讨不到堂客,哈哈!”52岁的胡新军,如今已经有了孙子,回忆起创业的艰难却是一笑了之。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因为思路活,又借助银田电杆的品牌,胡新军的生意做到了广西、重庆、四川。最后,他还工厂设在了银田,可谓成了一个真正的银田人。

3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熊海强夫妇这对韶宁边界的小家,见证了家乡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大。如今,熊海强夫妇都年过花甲,岁月改变的是他们的容颜,不变的依然是眼角的微笑和那爽朗的笑声。


源:湘潭日报·新湘潭客户端

全媒体记者:吴新春 王希台

编辑:郭娜

审核:翁灵娜 叶汉民

湘潭在线
湘潭在线——国家一类新闻资质网站,湘潭市委市政府新闻信息门户网站。最新资讯、独家报道、记者调查、民情问政、视频、直播……在这里,读懂湘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