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读懂湘潭·边界行”大型融媒体宣传将在《湘潭日报》和湘潭日报社新媒体连续刊播。
报道首期推出《远山近水有人家——南村村》。
原载于《湘潭日报》12月2日03版
读懂湘潭·边界行
远山近水有人家——南村村
南村村位于韶山市银田镇镇中心位置,与宁乡市接壤。该村地势平坦,S208省道横穿而过,交通便利。韶山灌区和韶河横贯境内,区位优势明显。全村面积2.08平方公里,下辖16个村民小组。该村红色资源丰富,庞氏手工面手艺还申报了县、市级非遗文化。近年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南村村乡村振兴工作有声有色。
南村村新貌。(全媒体记者 李新辉 摄)
一份手工面书写的百年传承
从南村村委会出门右拐,沿S325省道走上三四十米,然后横穿马路进入X034县道,前行约80米后可以见到韶河。不过河,右拐沿河街下坡20米,右侧建筑门匾上赫然印着6个金色大字:庞氏手工面坊。
用最传统手艺制作的庞氏手工面远近飘香。(全媒体记者 李新辉 摄)
产 品
面坊前的麻石坪上,立着五六座一人来高的木架。在木架的一侧,挂着一排排刚刚制作好的白色手工面条。长长的面条垂下,迎接阳光的斜射,偶尔还在空气中以几乎细不可察的动作摇摆两下身段。在最远端的木架旁,一位头戴白色厨师帽、身着厨师服的中年男子正直立着,双手均匀梳理着架上晾晒的“作品”,眼神专注而温和。
“自问世130年以来,庞氏手工面条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经过和面、擀片、切条、晾干等主要生产技艺制出来的面条,面片油亮光洁、久煮不浑汤、不粘口、回锅如初、 飘汤如带、口味幽香等特点。” 正因为此,百余年来庞氏手工面一直广受欢迎。因有湖河之便,民国时期庞氏手工面就沿韶河进入湘江,逐步销售至湘潭县云湖桥、宁乡、湘乡和湘潭市城区,庞氏名号也随之流播至周边地区。在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今天,产品更是供不应求。目前,产品“银丝王”和“玉带面”销售范围已经辐射到湖南全省,并远销贵州、云南、甘肃等地。
技 艺
在制作技艺上,庞氏面自问世以来,从面粉加工到成品9道技艺全部由手工完成,家庭世代相传。不仅仅是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还要凭悟性和长期实践的体会及经验才能真正掌握。比如,面条制作采用自然风干或晾晒干燥,自然天成,全凭经验掌握,容不得半点疏忽。“从精选面粉到面条包装,庞氏手工面经过五代传承人的继承和发扬,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已浓缩为4个主要环节(和面、压制、晾晒、切面成形)9道工序,渐趋完善。每一个步骤都融汇了历代传承人的辛勤汗水与无穷智慧。”庞平说。
传 承
南村村老岸组韶河河街庞氏手工面作坊是庞氏面制作技艺起源、传承、发展的核心区域。据《庞氏族谱》记载,清朝光绪年间,庞氏先祖庞锦春携子孙迁居银田韶河北岸(银田码头)开设“庞恒泰杂货铺”,摸索制面技术,同时销售庞氏手工面。此后,以庞瑞麒为代表的第二代传承人,对技艺及制面工具等不断进行改进。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庞子玉为代表的第三代传承人,对配方不断改进。近年来,以庞平为代表的第四代传承人,根据市场需求对工艺、技术、面条外观和包装等方面持续改进,才有了庞氏手工面今天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发 展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庞氏手工面也积极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合作,成立“南村村乡村振兴车间”,产能有望迎来一次爆发。银田镇政府、南村村委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庞氏手工面打造成一个乡村振兴的“面业产业”,一块面向全市乃至全省的响当当的面业品牌。
“制作好一份庞氏手工面,最重要的其实是一份热爱,爱心;把爱揉进面里,做出来的面就不会差。”谈到未来的发展,庞平乐观中带着些许谨慎,“庞氏手工面的发展,首先要坚持诚信做人、诚信做事的原则;同时,要有一颗匠人的心,懂得感恩,感恩社会,感恩时代!”
银田寺旁的“回乡”雕塑,留下了毛岸英回韶山的一段佳话。(全媒体记者 李新辉 摄)
韶宁边界的“幸福密码”
——银田镇南村村熊海强夫妇的奋斗人生
近几年,随着农村电商的兴起,胡碧良的小店也顺应潮流,成为了电商服务站,承接快递业务,服务韶宁两地的百姓。
青石养老院解决了韶山南村村和宁乡大屯营镇不少老人的养老问题。(全媒体记者 李新辉 摄)
3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熊海强夫妇这对韶宁边界的小家,见证了家乡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大。如今,熊海强夫妇都年过花甲,岁月改变的是他们的容颜,不变的依然是眼角的微笑和那爽朗的笑声。
来源:湘潭日报·新湘潭客户端
全媒体记者:吴新春 王希台
编辑:郭娜
审核:翁灵娜 叶汉民
更多资讯请下载 ➤ 新湘潭客户端
投诉咨询就登录 ➤ 民情在线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