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站:东湖村!

时事   2024-12-04 09:41   湖南  


推荐阅读

读懂湘潭·边界行丨第一站:南村村!

读懂湘潭·边界行丨第二站:银田村!


原载于《湘潭日报》12月4日04版



读懂湘潭·边界行

远山近水有人家——东湖村


东湖村位于韶山市东南部,系自然村落,与银田村、宁乡梅湖村接壤,下辖20个村民小组,村域面积3.99平方公里。近年来,在村“两委”班子带领下,东湖村大力开展乡村振兴行动,人居环境整治、农业产业发展、基础水利建设、道路交通提质等方面发展成效显著。


东湖村新貌。(全媒体记者 李新辉 摄)


韶宁边界“长”出一片脐橙林


脱下军装还是一个兵。韶山市清溪镇东湖村雷林组的退伍军人成阳,把家乡的农村当成了另一个“战场”。
1983年出生的成阳,是个大高个,曾是一名武警战士。伤残退役后,成阳干过冻品生意,跑过业务,在新的战场挑起家庭的重担。
“他每月有伤残退役军人补助金,在农村也够生活了,但他却闲不下来。”东湖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成仁说,2023年,村上产业不多,成阳便有了发展乡村产业,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增收的打算。

成阳说,自己一米八高的个子,而且刚过不惑之年,不应该“躺平”,打拼正当年。


宁乡村民在韶山东湖村脐橙基地松土施肥。(全媒体记者 李新辉 摄)

2023年,成阳流转村上荒废多年的老茶场190多亩,成立了阳哥家庭农场,并在省农科院专家的帮助下种下了第一批脐橙苗。“第一批共种植了3000株,成活率99%。”成阳说,这批脐橙苗两年后就可以挂果。
成阳介绍,他种植的是“纽荷尔”脐橙。他说,纽荷尔脐橙每年仅在秋冬季成熟,漫长的生长周期,让纽荷尔脐橙具备浓郁甜蜜的口感,相较于普通脐橙吃起来肉质更加细嫩,鲜甜多汁且无核无籽。
成阳的“小目标”,还引起了湘潭县乌石镇的战友史超英关注,也加入了他的创业队伍。
有了战友的加入,成阳扩大了农场的经营范围,相继开辟了鱼塘,开垦了花生、黄豆地,还养殖了土鸡,种植了200多亩水稻。
一年多的努力,成阳离自己的“小目标”越来越近。

村民用传统方式翻晒稻谷。(全媒体记者 李新辉 摄)

冬日的脐橙基地,工人们正暖阳下施肥。站在农场的高处远眺,曾经的荒山已披上了绿装,一棵棵脐橙树排列成行,向阳生长。脐橙树下,土鸡自由觅食,轻松地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或闲庭信步穿梭脐橙树下,个个显得“野性”十足;几口鱼塘散布山间,与脐橙林相映成趣。
虽只有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阳哥家庭农场的食材基本能做到自给自足。
“来几个朋友聚餐,基本不要去外面买菜,土鸡随便捉,撒网就能捕到鱼,大米是自己种的,蔬菜更是吃不完……”成阳说,创业之后自己压力虽然大了,但田园生活让自己更充实了,日子过得也更有劲了。
成阳的父亲是宁乡人,东湖村又与宁乡大屯营镇连湖村交界,所以他与宁乡的交往也比较密集。
“农场所需要的一些基础设施和有机肥,我都是从长沙、宁乡采购。”成阳说,农场的用工都是韶山本地人,一年发放的劳务工资达20多万元。

家乡荒废多年的山地又焕发了生机,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下,成阳希望这片脐橙林能成为韶宁边界一个新的风景。


育秧大棚种藠头


初冬季节了,韶山清溪镇东湖村的集中育秧基地似乎有点“荒凉”:5400平方米的两个温控大棚里显得空空荡荡,看上去早已废弃。不过,当你踏进大棚,弯下身子仔细地分辨一番,泥土里不时现出的几缕幼苗仿佛就在向你示威:甭“小”看我,否则让你高攀不起!
“这是藠头在育苗,每20厘米两棵苗。”大棚内,秋歌农业公司稻藠轮作负责人章景录正在认真地检查着出苗的情况,“有的苗出得晚一点,需要人工将盖在上面的土或者小石块扒拉掉。”据他介绍,只要保持好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藠头出苗速度其实还是很快的,一个多礼拜就能出80%左右,但因为是纯人工操作,所以伺候起来很不容易,“要把这大棚全种满的话,10个人也得干上两天。”不过此时正值农闲时节,村里的剩余劳动力比较充足,这一点倒是不用担心。
“大棚有自动控温和自动喷淋、滴灌设施,这对藠头的种植十分有利。”东湖村驻村第一书记傅奇钰说,这两个大棚的藠头育苗,可满足260亩至300亩左右的旱田种植。如果按照每亩6000元至8000元的收入来算,经济效益非常可观。试种成功的话,村集体经济收入因此可得到显著提升。

利用大棚规模栽种藠头。(全媒体记者 李新辉 摄)

东湖村集中育秧基地是湘潭市首个以村集体形式开办的集中育秧基地,占地10亩。其中,两栋连栋薄膜温室大棚面积共计5400平方米。基地安装了4条育秧生产线、喷滴灌设施和5条轨道运输机。从2023年2月10日工人进场到3月初大棚主体全部完成仅用时20天。“该项目不但可保障本村2000亩大田早稻育秧的需要,还可外接秧苗代育订单,为村集体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东湖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成仁说,“可以实现经济收入30万元左右,年利润10万元。”他还有一笔账没有说出来,即可以充分利用育秧后长达9个多月的大棚空档期,进行藠头育苗种植,进一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往年,东湖村农户种田基本是从外地进秧,不但费钱还经常遇到一堆麻烦事。要是碰到运输问题,秧苗质量甚至都没法完全保障。村里原来一直就有建蔬菜大棚的想法,2022年底村干部了解到集中育秧能明显降低农户种田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后,目标就更明确了。加之有国家乡村振兴的利好政策支持,2023年初,村里上上下下二话不说,先干了起来,充分利用老河湾一块因地势低洼等原因长期闲置荒废的地,一举两得。
上半年集中育秧,下半年种藠头,既最大化利用了基地的设施设备效能,增加了集体收入,又为村民提供多个就业岗位,增加了农民收入,东湖村“两委”的胆子确实有蛮大,算盘也确实打得精。难怪村民纷纷称赞这是“干了一件让人省心省力的大好事”。
穿村而过的韶河水,不仅滋润着数千亩农田,也成了村里一道难得的风景。(全媒体记者 李新辉 摄)


汤四军:我在村里“转圈圈”


清晨5点,天才蒙蒙亮,清溪镇东湖村东塘组的村民汤四军就裹着那件洗得有点掉色的绿色夹克起床出门了。出门右拐5米处就是宁乡地界,左拐才是去村里的路。他麻利地开着小三轮一溜烟左拐,那身手让人完全看不出他刚满60岁。
老汤年轻的时候做得一手好木工,17岁就到长沙去打拼。他人聪明又好学,做过家具,搞过装修,当过砌匠,还摆弄过水电。不锈钢门窗、护栏流行的时候,附近乡村的村民家都用他做的产品。即使是现在,有时间的话他也能接点“小业务”。“那几年宁乡的生意好做些。”汤四军说,“有钱,付账爽快!”不过,近年来随着东湖村经济的发展,村民们兜里钱也渐渐多起来了。
年龄渐长,汤四军平时除了走走宁乡的亲戚朋友外,为生计东奔西跑的日子少了许多。他包了一口面积约36亩的塘,提供休闲钓鱼的场所。晚上还组织钓鱼比赛,韶山、宁乡两地好多人都专门赶来参加,生意好得很。“可能是我家里地理位置好吧,正好在宁乡和韶山的交界处!”老汤乐呵呵地说。这话一点儿都不假,他家的房子堂屋和卧室都在韶山东湖村境内,杂屋的一角却“越界”建到了宁乡梅湖村的地盘上,算是占了点“小便宜”。不过,老汤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违和,“韶山、宁乡一家亲嘛!”

汤四军外出“东奔西跑”的日子少了,闲不住的他却戏称自己天天在村里“转圈圈”。原来,他接下了村里4个村民小组的生活垃圾清运工作。几乎每天,他都开着那辆印有“东湖环卫”字样的小三轮一趟趟从村里的垃圾收集点经过,并将垃圾运送到竹鸡段,就好像在地图上划圈。早上5点出发时,别人大多还没起床,道路两旁静悄悄的。到上午11点他满头大汗回家时,听到熟悉马达声的家养田园犬总是第一个摇头摆尾地出来迎接他。午饭后没有午睡,汤四军接着一直干到下午5点钟左右才回来,环卫的活儿才算是干完了。虽然有点累,老头儿心里还是蛮高兴的。“在路上开车的时候其实我也在看风景。”说这话时,老汤眯着眼一副享受的神态,“这几年村里变化大呀!”他甚至扳着手指头计算,“水利设施修好了,道路也新修改造了,一路上绿油油的,没荒什么田地。”他最满意的是村里新建的那两个美丽屋场,“比城里的公园还好看!”


源:湘潭日报·新湘潭客户端

全媒体记者:吴新春 王希台

编辑:郭娜

审核:翁灵娜 叶汉民

湘潭在线
湘潭在线——国家一类新闻资质网站,湘潭市委市政府新闻信息门户网站。最新资讯、独家报道、记者调查、民情问政、视频、直播……在这里,读懂湘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