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打开一本书,就仿佛开启了一场奇妙的旅行。那些脚步无法踏足的远方,文字会带领我们一一领略。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优秀教师在阅读中坚定理想信念,在阅读中培育人民情怀,在阅读中涵养道德情操,在阅读中树立文化自信。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小学音乐教师的读后感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我深知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是心灵的交流和精神的熏陶。而读书作为教师提升自我、丰富内涵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无形的修行。这种修行不仅是为了提升专业技能,更是为了在教育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与人文精神。
首先,读书是开阔视野、提升教育智慧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深知音乐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唱歌、识谱,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通过阅读,我能够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从而在教学实践中融会贯通,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例如,我通过阅读《如何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这类书籍,了解到如何通过游戏、故事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些知识让我在课堂上更加游刃有余,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与能力调整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其次,读书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保持谦虚与反思的态度。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能力和情感需求。通过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书籍,我逐渐意识到作为教师,不能仅仅依赖过去的经验和既有的知识去指导教学,而是需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我常常会遇到一些难题,例如如何帮助音乐基础较弱的学生跟上进度,如何应对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畏难情绪等。每当这时,我都会从阅读中寻找答案,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
此外,读书还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通过阅读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书籍,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如何在课堂上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这不仅提高了我的教学效果,也使我与学生之间建立了更深的信任和情感纽带。学生在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理解时,更容易敞开心扉,积极参与到音乐学习中,从而获得更好的成长。
最后,读书是教师自我成长与内在修炼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修炼心性,提升精神境界。音乐教育是一项需要热情与耐心的工作,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思考,才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对教育的热爱。通过阅读音乐教育家、教育理论家的著作,我学会了如何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如何在面对教育挑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
总之,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通过读书,我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更在心灵上得到了洗涤与升华。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中,我将继续坚持阅读,以此作为不断前行的动力,努力成为一名更优秀的小学音乐教师,为学生们带去更多的知识与关爱。
做多思多写的教师
——《教育的初心》读书心得
暑假里,我们共读的书目是李镇西老师的著作《教育的初心》。拿到书本,最吸引我的就是书中的章节标题——与师为善、不敢苟同、岂有此理、喟叹不已、常识罢了、思绪飞扬……李镇西老师浓烈的情绪伴着这几个标题扑面而来,很有精神!认真读了读也让人感慨颇多。
时间从哪里来——这是我读这本书时最直接的感动,而最深的触动也正在于此。书中一部分文章的后面不仅写明了作者写作的具体时间,还清楚地记录下了写作的地点。由此,我时常可以想象出李镇西老师笔耕不辍的一幅幅动人场景:有时是在高铁上奋笔疾书;有时是在候机大厅熟练地敲击键盘;有时是在办公室内凝神静思,而后一气呵成;更多时候,是在一个个夜深人静的独处之时,将心中流淌的对于教育的情感、对于生活的感悟、对于生命的追问变成文字,让每一个读到的人从中受益,感受到深深的安抚与浓浓的幸福。
反观自己,平日里虽然忙碌,但会比当过老师、做过校长、现任新教育研究院院长的李镇西老师更忙吗?即使忙碌,那些零碎的时间难道不能用来挤一挤,充分利用起来,去读一些书,写一点随笔吗?是沉溺于忙碌,以此为借口拒绝成长,还是在忙碌中播下一枚成长的种子?我想,这是我最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也是我需要做出的一种选择。
再有从书中谈论的事情看来。立足讲台,放眼世界,这是李镇西老师坚守的从业姿势;站在社会的高度看教育,以教育的眼光看社会,这是李镇西老师保持的职业视角;手舞足蹈于大地,心驰神往于星空,这是李镇西老师追求的事业境界。
读李镇西老师的书,使我不断反思、总结和积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长河中,我们应该做点什么,改变点什么,让自己的生命更充实而有意义。是的,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和飒爽的英姿走上讲台,让尽责为乐的心灵之树舒枝展叶,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
阅读华应龙老师的《祖国需要我就去教,关于国数课的探索》一书,我深受启发,仿佛跟随华老师一同走进了他那充满爱国情怀与数学教育智慧的世界。这本书不仅是对“国数课”这一创新教学理念的深入探索,更是对教育初心、使命与担当的深刻诠释。
首先,我被华老师“祖国需要我就去教”的坚定信念所震撼。在当今社会,面对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和个人发展的诱惑,能够坚守教育岗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之中,这样的精神无疑是难能可贵的。华老师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教育工作的崇高与伟大,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书中,华老师对“国数课”的探索尤为引人注目。他不仅仅是在教授数学知识,更是在传递一种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通过将数学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华老师为数学课涂上了浓厚的爱国底色。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更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例如,《阅兵之美》《半条被子》《数说长征》等课例,都是华老师将数学知识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生动实践,让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祖国的伟大和历史的厚重。
此外,华老师还提出了“化错化人”的教学理念,这也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深受启发的部分。他将学生的错误视为重要的教学资源,通过发掘其中的正确因素和思维价值,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让他们学会了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不断成长和进步。
总的来说,华应龙老师的《祖国需要我就去教,关于国数课的探索》是一本充满智慧与情怀的书籍。它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使命感,也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我会以华老师为榜样,坚守教育初心,勇于创新实践,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每读一本好书,既是一次美妙的相遇,又是一次重新审视自己的历程。《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是常生龙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一本本好书,分享了他对收获理解与感悟的一本书。整本书读下来,倍感亲切,犹如一位可敬的长者与我们交流阅读的心得。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能这么问的人多半是不读书的。在当今这个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的时代,杨绛先生的这段话或许是对这段活最好的回答: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和发大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书虽不能替你解决所有问题,却能给你提供一个更好的视角。读书,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翻开这本书的第一辑的第一篇文章时,《让学生喜欢的诀窍》这个题目便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兴趣。尤其当我看到这段话,:一个孩子在默写的时候将“诉”字的最后一个点给弄丢了,老师让他抄写八遍。抄写时该生写的前面四个字是有最后一个点的,可后面的四个又没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这样的作业违背了学生的记忆规律。”
我开始对照自己,深深反思。在我们身边,甚至于自己平时都会这么逼迫孩子,而且也发现了这个现象,但是我们所想的便是“肯定是这孩子不够用心”所以会指责这个孩子。这就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以成人的思考方式、观察物体的视角、处理事务的方法强加于学生,没有站在学生的视角进行思考,也就是不了解学生,以至于出现师生互相不理解的现象。
其实,这也很好的认证了第一个诀窍“自己先变成孩子”。如果每位老师都能够变成“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宽容学生,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们也才会真正信服老师,效仿老师的做法,接受老师的建议。
一名以生为本的教师,一定是一位心中有爱的教师,能够和学生建立自由平等和谐的关系,关注学生、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皮格马利翁”的期待效应中发展自我、成就自我,变得更加自信阳光。
读书可以对人的意志进行磨砺。虽然我们一直倡导快乐学习,但可能读书并不会那么轻松舒适。不由想起常老师在书的序言中所写:“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其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并且已经被别人进行了总结,发表在各类著作、报刊或新媒体中。如果我们是一位读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径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远。”我勉励自己,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抓紧阅读吧。
很幸运整个假期与《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的一次美妙的相遇,如在茫茫书海中,它看见了一盏温暖的航标灯,照亮我前方漫漫修行路。
每到寒暑假,读书任务就布置下来了。今年的暑期阅读书目是常生龙老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放假拿到家,还未拆封,先看看书名。“读书”,读书,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背着书包上学,12年寒窗苦读。那是有点不敢追忆的过去,是困着起床,困着学习,困着熬夜的日子。但也毫无疑问,相比于现在,那时候读书是最快乐的、最轻松的、最单纯的。书里有风花雪月,有酸甜苦辣。以至现在在课堂上,常会和孩子们说,你们的现在在你们的人生中是多么多么好,多么多么肆意,虽然他们不以为然,扇呼着天真的眼睛,半信半疑。
浅读下来,其中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一个孩子在默写的时候将诉字的最后一个点给弄丢了,老师让他抄写八遍。抄写时该生写的前面四个字是有最后一个点的,可后面的四个又没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这样的作业违背了学生的记忆规律。”读完这段话我就在想,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很难容忍学生犯一些“低级错误”,而且还很难理解学生为什么重复的犯错,这就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以成人的思考方式、观察物体的视角、处理事务的方法强加于学生,没有站在学生的视角进行思考,也就是不了解学生,以至于出现师生互相不理解的现象。那么如何如何克服这一现象?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也就是说自己要变成孩子,高明的教师,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设法让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用自己的知识、教养、智慧、德行来影响、陶冶、感染、感化孩子,一个童心未泯的教师,是一个具有好奇心、孩子气的教师,是理解和宽容学生的教师,是能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的教师。
书中之道,唯有“读”而悟。生,成长之路漫漫;师,成长之路亦漫漫。希望自己,积累前辈见解,加入个人创意,扩大认知范围,不断反思实践,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感觉就像是给心灵上的一杯清茶,让人在阅读中慢慢品味到教育的真谛。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阅读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书中提到的每一本书、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不再迷茫。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都在和学生们打交道,面对他们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需求。而阅读,就是我们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最好方式。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学习到更多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了解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观点,从而拓宽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
同时,阅读也是一种修行。在忙碌的工作之余,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不仅可以让我们放松身心,还可以让我们在书中找到共鸣和启示。有时候,一个简单的故事或者一句话,就能让我们豁然开朗,解决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
这本书还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的需求和发展。而阅读,就是我们终身学习的最好伙伴。
总之,《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感悟。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我会更加珍惜阅读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修养,为学生们带去更好的教育体验。
“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一次次的邂逅。”这是暑期我阅读的常生龙先生专著《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中很有诗意的一句话,我觉得也是最打动人的。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体会到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是邂逅的美妙,是阅读的神奇,也让我感悟颇深。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里,作为教师的我们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让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少走很多的弯路。身为特级教师的作者以10年的阅读功底,分享了50本对教师自自我提升有助益的教育类图书、让学生喜欢你的诀窍以及转变问题生的各种“法宝”。杜威等学者经典著作的精华,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前沿的教育理论和发展趋势一并展示给你。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教学即创造”中,作者选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于老师是大家公认的当代教育家,他的课堂如行云流水,与学生互动亲切自然,于自然、朴实中显功夫,他的课堂学生学得开心,也学得扎实。作者从于老师书中提炼出“自己先变成孩子”的学生观、“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观、“要时刻以身示范”的为师观。没有干巴巴的说教,但道理却深入人心。
教师的职业是离不开阅读的,像常老师这样专注于阅读教育教学书籍,借书籍之力开拓自己的教育人生,应该是一条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某种意义上还是一条捷径,让我收获了很多。
在深入阅读《教育的初心》这本书后,我深感作者对于教育的理解和洞察,不仅触及了教育的本质,也揭示了教育背后的深远意义。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价值和目的。
首先,书中强调了教育的初心——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这让我思考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人的品格、价值观和人生观。书中通过多个案例和故事,生动地展示了教育如何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和未来。这使我更加坚信,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思想、有情感、有责任感的人。
其次,书中对现代教育体制的反思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现代社会,教育往往被功利化,过分追求成绩和升学率,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需求。这本书提醒我们,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兴趣,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初心。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教师的作用。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力量,他们的使命是引导学生成长、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品质。教师的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有一颗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心。这使我更加尊敬教师这个职业,也让我对未来从事教育工作充满期待。
总的来说,《教育的初心》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它让我明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它也提醒我们,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兴趣。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将以这本书为指导,努力实现教育的初心,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的初心》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阅读后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书中深刻探讨了教育的初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让学生不仅具备知识和技能,更具备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首先,书中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内心成长。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应当把每一个学生视为独特的个体,尊重他们的兴趣和天赋。这样的认识让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样重要。
其次,作者提到教育应该重视情感教育。情感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能够在温暖的环境中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这让我认识到,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情感需求,这不仅是知识教育,也是一种心灵的滋养。
书中还提到,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实现教育初心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也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实问题。这种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阅读《教育的初心》让我更加坚定了教育的使命感。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希望能够铭记这份初心,努力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成为既有知识又有情感、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这本书不仅是对教育理念的探讨,也是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鞭策,让我们反思与提升,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教育。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常生龙先生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这本书是作者从自己阅读过的500多本书中精选出来的50篇读后感,分为五个专辑,即:第一辑教学即创造,推荐了一组有关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的书籍;第二辑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亲子关系、家校关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等;第三辑学校即社会,突出说明学校就是孩子的社会;第四辑理论即支点,精选了九位教育名家的著作,有的是从哲学层面提炼出一般性的教育原则,有的是从实践层面归纳出教育策略;第五辑变革即未来,为我们展现了互联网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景。读完整本书我获益匪浅,下面来谈一谈给我留下感触最深的三点。
一、了解学生是教育的前提。
没有了解,就没有有效沟通。用柔软的眼睛看待孩子,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找出任何一种和他深层对话的可能,那么你会发现你身边的孩子,正在开始学会微笑,那潜藏在内心的热情,也即将会大大地发光,大大地发热。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互相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成人只有放下架子,怀一颗真诚的心,才能走进孩子,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挡风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二、怎样让孩子爱上学习
虽然素质教育已提倡了多年,但是考试制度仍让我对分数看得很重,对于考试经常出现的题目我会反复讲,多次练,即便这样,仍然有不少学生记不住,考试丢分,我也因此常常责怪学生不认真,不用心。
读了《怎样让学生爱上学习》一篇,我才明白原来是大脑的自我系统在作怪。得不到学生自我系统的关注,无论老师讲的怎么卖力,知识如何重要,老师的讲解却根本无法进入他的认知系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充满情趣的讲课方式比教材内容更重要。
二、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习惯于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我,很想转变为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虽然也多方尝试,但效果一直不理想。
阅读了常先生《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一篇后,我有所顿悟。首先要让学生对每节课充满期待;其次将课堂上的话语权让位给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再者让坐在教室里的每个学生都充分的互动交流,而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参与的氛围和课堂文化上来,让学生与手头的学习内容活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常生龙先生的这本书将精髓提炼、升华,并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让阅读与工作的有机结合。教育是一个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业,只有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取得最大的收获。
在教育的漫漫长路中,我们时常会迷失在纷繁复杂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之中,而《教育的初心》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
书中强调,教育的初心并非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是否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他们内心的成长和需求。我们应当明白,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潜力。教育的目的不是将他们塑造成千篇一律的“优秀模板”,而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引导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绽放光芒。
书中还提到,教育是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过程。作为老师,我们要用真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批评指责,而要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一个温暖的微笑、一句贴心的问候、一次真诚的表扬,都可能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信任。
此外,《教育的初心》让我认识到,教育也是一个不断自我提升和学习的过程。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我们不能固步自封,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而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的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责任重大。教育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它关系到学生的未来、社会的发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时刻铭记教育的初心,以爱为底色,以责任为画笔,描绘出每一个学生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我会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我会不断学习和进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教师,按理说应该是读书人。但是,倘若没有培养读书习惯,根本就不算是读书人。最近读《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些话虽然不是第一次读到,但仍旧有很多共鸣。正如本书里所说的,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看完本书后,更是同样的感受。现摘录几点感受与心得:
一、了解是教育的前提。没有了解,就没有有效沟通,没有有效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用柔软的眼睛看待孩子,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找出任何一种和他深层对话的可能,那么你会发现你身边的孩子,正在开始学会微笑,那潜藏在内心的热情,也即将会大大地发光,大大地发热。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互相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成人只有放下架子,怀一颗真诚的心,才能走进孩子,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挡风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二、将教师和学生凝聚在一起的,就是信任!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是能力有问题,而是尚未培养出思想上的韧性,以及孜孜不倦、不屈不挠克服苦难的精神。我们常常将学生成绩的不尽人意归结于学生的无能,事实上,这些孩子并不是智商低,而是情商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最主要的取决于情商而不是智商。情商培养应该成为学校教育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目前急功急利的教育忽视了对孩子情商的关注与培养。
三、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只有学生自愿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无论是整个学期的教学,还是每节课的学习,在开始之前老师都要给学生一张清晰的“地图”,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起始位置在哪里,要达到的位置在那里。学科教学应该有宏观目标与规划,中观计划与策略和微观的课堂设计与活动。每学年、每学期、每节课,学生都应该明确知道本学科对自己的预期目标是什么。课堂教学应该以学习为中心的。导入部分,不仅要唤醒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让他们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也应该激发对新知的学习欲望,明确自己要去什么地方。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当然,我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黄金屋”和“颜如玉”,但书籍确实能给我们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和内在的精神享受,也就是说,阅读能够让我们活得更好。心理学研究和大量的事实还证明了阅读是一剂医治心灵的灵丹妙药。除此之外,独立思考的能力离不开批判性阅读。阅读是最重要的课程,阅读不是科目而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只读教科书上的东西,未来的人生只能走进死胡同。
阅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政府、社会、学校应该联合大力鼓励、倡导读书运动,形成亲子阅读、师生共读、全民阅读的环境。相信那时很多青少年和成年所出现的问题都会大大减少。想起了那句“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我们要给自己阅读的时间,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个阅读是深度的,而非微信、网络、报纸的阅读,那些阅读是浅层的信息的浏览,充其量增加了许多莫名的烦恼。只有深层的阅读,让灵魂完全与哲人对话,精神交融,而非功利性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是精神的滋养与洗礼,让自己不断的获得丢弃再获得再丢弃的过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暑期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初心》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教育的本质和教师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读书心得:
1.教育的本质:用心与爱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首先强调的是“用心与爱”。他认为,教育是用心去做的,只有充满爱心,才能做好教育,教育也会因爱心而变得更加美好。这一观点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理解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帮助他们成长。
2.教师的最高境界:追求做最好的老师
李镇西老师提到,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看成是幸福的事,追求做最好的老师。这种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让我深受鼓舞。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教育的热爱和敬畏,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努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3.做到“三心、三家”
李镇西老师还提出了“三心、三家”的教育理念,即童心、爱心、责任心,以及专家、思想家、心理学家。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广博的人文视野和深刻的思考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像朋友一样与学生相处,尊重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4.做反思型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强调,教师要做反思型的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这种反思精神是提升教师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反思,我们可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5.教育智慧的来源
李镇西老师认为,教育智慧来源于实践、困惑、学生和写作。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从实践中汲取经验,从困惑中寻找答案,从学生中了解需求,从写作中提炼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成为更加优秀的教师。
6.师德的重要性
李镇西老师还强调了师德的重要性。他认为,高尚的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作为教师,我们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同时,我们还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总之,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本质和教师的责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追求卓越的教学境界,做到“三心、三家”,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同时注重自身的师德修养,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更是为了在纷扰的尘世间,保留一块净土,让思想自由飞翔。在文字搭建的宇宙里,我们终将明白,每一次翻阅,都是与伟大心灵的深刻对话,是生命最美好的馈赠。
文字:庞小盼
图片:各级部
编辑:孙诗函
审核:朱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