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政务   2025-02-07 19:12   河南  


天下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朴素直白的话语直抵人心,生动鲜明地阐明了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深刻道理,阐明了家庭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推动家庭文明建设,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家庭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有了亿万家庭的安稳才有国家的安定,有了亿万家庭的兴旺才有国家的强盛。家庭文明建设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建设家庭文明就是抓国家建设和社会治理,就是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基垒台。


推动家庭文明建设,是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是中国邻里和谐礼让的典范,折射出“以和为贵”、“礼让为先”的优秀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在桐城考察时高度评价“六尺巷”典故,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再次强调“六尺巷礼让家风代代相传”。家庭文明是反映社会文明的晴雨表。文明礼让、绿色低碳等社会风尚,需要在家庭生活中首先养成;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文明实践,欢迎一家老小齐上阵。一个家庭,如果夫妻失爱、孩子失教、老人失养、邻里失和,不仅谈不上幸福美满,还会激发家庭矛盾,影响涵养理性平和社会心态。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必须抓好家庭文明这个基本、基础。


2023年5月,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向全社会宣传发布2023年“最美家庭”先进事迹。王亚平等10户家庭光荣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供图


推动家庭文明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幸福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国家和社会的幸福指数,首先体现为家庭的幸福指数。一个充盈爱和温暖的家庭,能够给人以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一个注重家庭教育、传承优良家风的家庭,能够鼓舞人不懈奋斗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生价值。家庭和睦、亲人相爱,是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真诚追求,推进家庭文明建设顺民意、得民心。


推动家庭文明建设,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良好的家庭建设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永恒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美德在家庭中孕育,并通过家训家规等载体和言传身教等方式传诸后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古往今来,许多立德立功立言的先贤仁人,莫不受益于良好家风的熏陶培养。比如,四川省眉山市的三苏祠内,一鼎铜钟上铭刻着“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十六个字,集中体现了苏洵、苏轼、苏辙“一门三学士”孕育的优良家风,彰显出泽被后人的精神滋养力量。推进家庭文明建设,要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汲取“家”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人的血脉。


推动家庭文明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少年强则国强,今天孩子是什么样,未来中国就是什么样;今天孩子的素质,决定着未来民族复兴的成色。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青少年时期是思想行为、价值理念形成的关键阶段,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机。实现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长治久安,必须抓好家庭文明建设,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培养教育,帮助他们把身体搞得棒棒的、把学习搞得好好的,塑造爱党爱国、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长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来源:求是网
编辑:裴会会
责编:石豪东
终审:吕勇刚




今日龙乡
用新视角聚焦龙乡政事儿——贯彻新思想,讲好新故事,传播好声音,凝聚新动能,唱响主旋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