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之际,返乡人员增多,群众走亲访友、外出旅游的需求旺盛,人口流动显著增强。当下正值流行性感冒的高发期,同时假期中外出就餐的频次增多,食物中毒事件频发。在此提醒广大居民本月重点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感染性腹泻、食物中毒和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
重点提示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3.加强个人防护。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聚集,保持社交距离,避免接触有呼吸道症状人员,如确需前往(探视病人)要正确佩戴口罩。
2、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主要通过打喷嚏、咳嗽和说话等方式经空气传播,在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更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主要以发热、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起病,常有咽喉痛、干咳、鼻塞、流涕等,可有畏寒、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目前仍处于呼吸道传染病的季节性流行期,流感病毒活动位于高流行阶段,在商场、公共交通,以及亲朋好友相聚的室内场所中,人与人之间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大幅增加,需特别关注流感风险,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1.接种流感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根据最新发布的《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5年版)》,建议所有>6月龄且无接种禁忌的人都应接种流感疫苗。优先推荐以下重点和高风险人群及时接种:医务人员,包括临床救治、公共卫生和卫生检疫人员等;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罹患一种或多种慢性病人群;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脆弱人群及员工;孕妇;6~59月龄儿童;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监管场所等重点场所人群。
2.保持良好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主要措施包括: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上臂或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当注意休息及自我隔离前往公共场所或就医过程中需戴口罩。
3.重点场所防控。托幼机构、学校、家庭、医院、工厂、养老院等集体单位容易出现聚集性疫情。应加强这些重点场所的日常通风、清洁、消毒工作,一旦出现疫情及时处置上报。
3、感染性腹泻
1.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注意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加强室内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4、食物中毒
1.谨慎选择就餐场所。避免在没有卫生保障的公共场所进餐,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食品,尽量不购买散装食品。
5、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泛指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事件原因多以燃煤取暖为主,还包括炭火取暖、煤气(天然气)热水器使用不当、人工煤气泄漏、车内取暖等,呈明显季节性高发特点,每年的11月~次年3月为中毒的高发期,12月和1月达到高峰,3月明显回落。
一氧化碳中毒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严重者面色潮红、口唇呈樱桃红色。轻度及中度中毒后迅速脱离中毒环境并及时抢救,一般无后遗症状。重度中毒患者病死率高,存活者可有严重后遗症。
(图源:网络)
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