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特朗普在2025年1月20日宣誓就职,北美新能源市场面临强烈政策波动风险。早在竞选期间,特朗普就曾大肆抨击拜登的新能源政策,承诺减少对可再生能源项目和清洁能源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特朗普还强调利用关税、进出口管制、市场准入门槛等贸易武器,加强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和中资电芯企业的针对性打击。“特朗普2.0”将如何影响美国在储能领域的内外政策选择?北美储能市场是否“凛冬已至”?中资企业如何才能“处变不惊”,维持战略定力,同时“审时度势”地调整经营策略?本文将对上述问题作出回应。
01 削产业,保供给,强竞争:
“特朗普2.0”的清洁能源政策导向
特朗普主张颠覆拜登政府的清洁能源政策,转而扩大传统化石能源生产规模。胜选以来,特朗普已宣布了多名关键能源部门一把手的提名人选,为北美新能源市场吹来刺骨寒风。11月15日,特朗普通过社交媒体宣布任命北达科他州州长道格·伯格姆(Doug Burgum)为新设立的美国国家能源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统合了美国所有形式能源的许可、生产、发电、分配、监管和运输部门,旨在简化能源行业的审批手续,加强私营部门在该领域的投资,同时减少非必要监管,以此提升美国的能源主导地位。换句话说,该委员会打造了“重行业自主,轻国家干预”的能源政策直通车,而这势必造成强烈依赖政府支持的新能源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失势,致使行业天平向传统化石能源大幅倾斜。此外,特朗普还提名美国石油公司CEO克里斯·赖特(Chris Wright)担任下一届能源部部长及国家能源委员会要职,提名披有“环保反对者”之名的李·泽尔丁(Lee Zeldin)出任美国环保署署长,提名长期担任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副手、前“贸易沙皇”门生的贾米尔·格里尔(Jamieson Lee Greer)为新政府的贸易代表,他们的能源及产业政策观念引导与施政实践将给北美地区包括储能在内的清洁能源行业带来巨大冲击。
尽管如此,特朗普政府仍会保留对清洁能源发展的部分支持,至少保证美国新能源产业链的本土化与自主化,以绝对技术权力“威压”“力排”中国企业与产品。在本国实力方面,特朗普将为外资电芯企业建厂落地添加更严格的准入条件,开展更严格的投资资质审查,限制中资企业参与公共电网建设中的大储项目,同时从盟伴手中引入前沿新能源技术与生产模式,尽快实现其本土迁移。在遏华政策方面,对华301关税政策的缔造者、“贸易沙皇”莱特希泽已将其所有主张写入本次选举期间共和党的竞选纲领中,其中一部分专门涉及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尤其是,鉴于美国储能市场装机仍依托于政府主导的公共事业储能项目,美国政府将有权进一步收紧对锂、钴、石墨等锂电池原材料关键原材料的进出口管制,并在单体电芯及逆变器等储能集成部件的生产及技术转让层面提出要求,避免中资企业在美储能产业链中形成技术垄断地位。
更值得注意的是,马斯克加入团队后,特朗普对清洁能源的态度有所开放。去年8月份特马二人在X平台的直播访谈可谓十分融洽,有分析认为这次直播是马斯克的一次为自身从政铺路的“投名状”或一次公开面试,但实际上拜登政府长期以来的“亲工会立场“及“对特斯拉的多部门联合审查”早已使马斯克的政治光谱右倾化。从产业政策上考量,特朗普若取消拜登政府在电动汽车等清洁能源产业的联邦税收补贴,对北美电动汽车行业将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但补贴的取消与加征高额进口关税反而凸显了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本土新能源企业在北美市场的竞争优势,这符合特朗普本国优先的保守主张。
美国前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宁助墨西哥繁荣也不能让中国“沾光” 图片来源:中美印象
02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资电芯嵌入北美储能市场道阻且长
当前,美国仍是全世界最大的储能市场之一。据CNESA统计,2023年全球新增投运电力储能项目装机规模52GW,中国、欧洲和美国合计占比达88%,中国以47%的份额稳居首位,欧洲占比22%,美国则以19%的份额位列全球第三。综合各评估机构预测,2024年美国市场可能超越欧洲,成为全球储能第二大市场。此外,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预测,2024年全美电力消费量的增长将主要来自天然气和太阳能使用量的增长,增幅可达34%。随着太阳能发电能力的扩大,美国太阳能发电量将在2025年继续增长31%,而天然气价格上涨将减少天然气部门的电力需求。国际能源署认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情景设想既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等可变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部署,也包括随着更多终端用途电气化,整体电力需求的大幅增长。电网级储能,尤其是电池,深刻影响着可再生能源电力输出的小时和季节性变化处理,以及高需运作条件下的电网稳定性维护。因此,对中资储能电芯企业的出海业务而言,美国储能市场前景与吸引力非凡。
拜登政府于2022年签署《通胀缩减法案》(IRA)后,中资电池企业在美已面临原材料及关键配件方面的诸多限制,投资行为所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中资电池企业在北美的投资布局也随之紧缩。尽管今年5月以来,拜登政府宣布对华加征的301关税中明确将在2026年对中国锂离子非汽车类电池的关税从7.5%提升至25%,但一季度的对美锂电池出口数据表明,美国仍是中国锂电池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占出口总额的22%。此外,从出口电芯类型看,相较于日韩企业的三元锂电芯(NCM),中国企业的磷酸铁锂电池(LFP)在原材料选取和成本控制方面仍具备显著优势,其优性价比、高安全性及长循环寿命的综合优势逐步得到认可。换言之,中国储能电芯产品的市占份额当前仍维持在较高水平,LFP电芯产品仍占据低成本竞争优势,短期内在美国储能市场的竞争力尚存。
产线中的LFP方形电池 图片来源:远景动力
然而,仍不可忽视“特朗普2.0”的储能产业政策波动,尤其应重视其在清洁能源补贴政策方面的调整。伍德麦肯兹的市场分析人员认为,尽管IRA在特朗普新上任后可能不会被立即废除,但其中仍可能存在操作端风险。例如,IRA中引入的可转让性规则(Transferability rules)使投资税收抵免(ITC)和生产税收抵免(PTC)的激励措施的获取更加便利,从而打开了税收股权市场。如果这些措施成为特朗普上任后的攻击目标,将可能严重影响美国乃至整个北美储能市场。鉴于共和党目前已赢得众参两院选举,考虑到特朗普将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权力最大的”超级总统“,其就任后可再生能源建设规模将被大幅削减,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减税政策的到期,将成为审查IRA投资激励措施的催化剂,届时包括ITC和PTC在内的税收激励措施可能会被逐步取消,可转让性规则的废除或使税收优惠可行性面临风险,这对于储能行业的影响尤为明显。
03 高壁垒下的布局与策略调整:
中资电芯企业进军北美储能亦可有为
为适应美国储能市场的高准入壁垒和本土企业的强势垄断地位,以上游供货嵌入当地的储能供应链结构成为中资电池企业在北美拓展储能业务的主要模式。当前,美国储能项目仍高度依赖中国的原材料及电池进口。作为全球最大的储能市场之一,中国企业近年来争相进入美国储能市场。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瑞浦兰钧、海辰储能、远景动力、国轩高科等电芯企业相继大举进入美国储能产业链以原材料及设备供应为主的上游环节,阳光电源、比亚迪、天合储能、阿特斯、双一力储能等向系统集成的产业链中游加快进击的步伐,业内全速瞄准正加速“膨胀”的美国储能市场。在新关税和市场准入门槛落地执行前,中国储能电池企业仍留有加速推进海外建厂的时间,这将是特朗普上任前中资企业进一步嵌入美本土储能供应链、为后续拓展本地业务奠定基础的最后机会窗口。未来中资企业若想在北美储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应着重进行投资布局的灵活调整及产业政策的研判适应,实现供应链本土化且降低运营成本。
首先,着手优化产业布局调整,采用灵活的投资布局模式。一方面,可通过与美本土企业合资或授权合作的方式进入市场,尽量规避因产业政策波动导致的直接投资风险。当前,多家中资电芯企业已计划在美国本土设厂,目的在于在美储能集成商本土供应链中占据地位。截止当前,特斯拉、FlexGen、Powin、Fluence、Primergy、Nextera、Energy Vault、SUNPIN SOLAR等在美储能业主均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瑞浦兰钧、远景动力等中国电池企业达成相关合作协议,预估储能订单合计预期装机量或超100GWh,但中资电芯企业在北美的储能建厂规划并不多,仍以进出口贸易为主,其中代表性的宁德时代、远景动力(AESC)已与储能系统集成商Fluence签署电芯采购协议供货。参考宁德时代在北美动力电池领域已落地实施多年的LRS合作模式,即以技术授权模式降低运营成本,并逐步实现电池供应链的本地化。未来几年,中国电芯企业进军北美储能行业可探索技术授权合作投资模式,以助推产业出海。
Ford’s “CATL” Call: Its New EV Battery Partner, The Controversy, & How to Invest 图片来源:Kraneshares
其次,加快电芯研发的本地化进程,强化自身产品及成本竞争力。面对美国清洁能源领域保护主义的抬头,只有以产品和成本优势吸引与本地储能集成供应商合作,才能真正在严峻复杂的产业链重构进程中获得一席之地。具体可包括设立电池材料研发中心,在美本土进行储能电芯材料及技术创新,在储能行业产业链的原材料及生产设备供应上游占据一席之地,更精准地对接美国本地储能项目的实际需求,不断提升在北美本地储能产业链的有利地位。
最后,密切关注产业政策变动,适时提出调整意见。面对美国储能市场已有的贸易壁垒及未来储能产业政策的潜在变动,中资企业当前应及时、密切地跟进产业政策变动,加强前瞻性的收益评判及风险评估,并确保本地已运营的各项业务合规合法。同时,优化本土化合规工作评估,建立强有力的本地合规团队。系统评估已投资或计划投资的项目风险与收益,及时提供应对产业政策挑战的意见,在复杂的政策环境中保持敏锐洞察力和适应能力,以保持业务的稳步增长。
(杨海航,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
倒计时48天
2025年储能行业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