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活动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近日,全国多个城市正推进“课间一刻钟”,引发关注。
11 月4日,教育部微信公众号“微言教育”发布《多地推行“课间 15 分钟”,让孩子尽情享受活力“⼀刻”》一文,充分肯定泉州市义务教育学校逐步推进课间优化安排,将课间 10 分钟延长为课间 15 分钟的相关做法。
泉州市新华中心小学被点赞
↑↑↑福建省泉州市新华中心小学调整课间时长之后,每天4个课间,上午有一个30分钟大课间,其余三个课间时间均延长至15分钟。
泉州市新华中心小学在延长版的课间下足了功夫,设计了多种活动项目,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高年级学生喜欢球类运动,因此老师会鼓励他们从家中携带个人运动器材。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更偏爱丢沙包等游戏,学校倡导家长与孩子共同制作这些游戏道具。学生们可以自由组合队伍,并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参与活动。
福建省教育厅出台政策指导
今年9月,福建省教育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课间活动管理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通知》明确,课间活动一般不少于10分钟,鼓励学校适当延长课间活动时间;鼓励各学校结合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开展多样化、个性化活动,丰富课间活动内容。《通知》下发以来,我省各地教育部门和各中小学校多措并举,不断丰富课间活动内容,提升课间活动质量,一起来看他们是如何做的——
课间延迟15分钟 校园生活欢乐多
据了解,今年10月,泉州市教育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学校课间活动管理工作的通知,鼓励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将课间10分钟延长为课间15分钟,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让学生们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阳光,享受更加健康活力的校园生活。
泉州市晋光小学本学期率先探索实施“课间15分钟”
泉州市晋光小学是本学期率先探索实施“课间15分钟”的学校之一。该校党支部书记曾旭晴介绍说,学校在上学期就开始探讨延长课间时长的方案,并于本学期开学后正式实施。学校为学生提供游戏类、运动类、益智类和休闲类等课间活动项目,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充分的放松和恢复。
泉州台商投资区民族实验小学,设立专门的跳绳区、跳格子区、自由活动区等公共活动区域,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内尽情玩耍。该校校长陈东旭介绍:“学校把课间活动区域划分为班级活动区域和公共活动区域两部分。班级活动区域遵循‘就近就便’原则,以班级为单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老师在课间进行引导和监督。”
泉州鲤城区培新中心小学学生在“欢乐耕园”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
课间活动时间,泉州鲤城区培新中心小学学生有的在操场上结伴跳房子、滚铁环、丢手绢等等,有的去校园“欢乐耕园”感受劳动耕耘的乐趣,有的则在走廊上眺望远方,放松双眼。学校校长周庆生表示,学校结合地方特色开展各类闽南儿童游戏,丰富课间活动内容。从今年秋季学期起,该校全面实行“课间一刻钟”措施,充分保障学生每天校内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00分钟。
泉州七中开展大课间跑操活动
“作为国家级体育项目传统学校,我校大课间活动的特色是跑操与搏击操相结合。”据泉州七中副校长刘永斌介绍,学校非常重视安全保障措施,不断完善跑操场地设施,加强现场监管,在跑操运动中规范学生的动作,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降低学生受伤的风险,确保安全。
安溪县102所中小学启动新的作息时间表
安溪县第十一小学学生在课间下棋
厦门华昌小学课间时间,学生在抽陀螺
厦门市同安区柑岭小学自创课间小游戏
厦门第二中学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课间活动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行动方案,学生在课间玩“躲避球大战”
厦门第二中学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课间活动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行动方案,将优化课间活动管理与学生调节情绪、放松身心、增强体质、防控近视等工作有机结合,促进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科学合理安排学生在校作息时间,保障学生充足的课间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莆田荔城区梅峰小学玉湖校区在全市率先推行课间15分钟
莆田东峤珠川小学学生课间在操场上跳绳
邵武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左岸校区利用大课间跳起“南狮操”
南平邵武市各中小学推出多彩大课间活动,包括跑操、搏击操、武术操、篮球、跳绳等多种形式。各校根据学校特色创新活动内容,如邵武市实验小学水北分校将第九套广播体操、自创搏击操、韵律操、跑操串联,提升运动量和趣味性。学生们在多彩课间活动中锻炼身体,调节情绪,增强体质,享受运动的快乐。
三明宁化连冈小学课间活动
三明宁化连冈小学在操场、中庭、连廊等区域放置乒乓球、跳绳、篮球等各类体育器材供学生选择。除设置每日的值日老师以外,学校德育处还安排了每天课间楼层值岗教师一名、学生两名。此外,将校医室开设在活动场地旁,以确保能够及时处理意外情况,多重举措保障课间安全。
来源 | 微言教育、福建教育微言、泉州晚报、泉州发布、海峡教育报泉州在线、瓷都德化、瓷都德化教育、莆田广播电视台、邵武市融媒体中心、秀屿教育、湄洲日报、厦门第二中学等
编辑 | 高夏冰
编审 | 曾菲棠 李雪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