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为什么没吃过德州扒鸡

体娱   2024-11-15 22:25   山东  
  乾隆皇帝为什么没吃过德州扒鸡




上世纪的电视剧《戏说乾隆》红遍了大江南北,由此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效应,就是全国各地的小吃都声称“乾隆来到此地迷路,饥肠辘辘中无意来到了一户人家,吃了某某某之后赞不绝口。”网上更有人以此绘制出了“乾隆迷路图”,在这张图里我们看到无论是东北的黑龙江还是西北的西安城,到处都流传着乾隆下“江南”、做“吃货”的故事。商家为了招揽顾客打一下乾隆的旗号其实也无可厚非,但是驰名全国的德州扒鸡为什么没有拿这个噱头炒作呢,一来山东人质朴厚道,不愿意拿没有考据的事为自己贴金,二是很多人都知道,正宗的五香脱骨扒鸡源自禹城农民王明奎,那已经是光绪年间的事情了。

    


五香脱骨扒鸡的来历


关于德州扒鸡在禹城人这一直都有说道,什么德州扒鸡,其实就是我们禹城扒鸡嘛。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还要从德州扒鸡的历史说起。扒鸡是鲁菜系的传统名菜,并非德州特有,像北京、石家庄等北方城市,都有当地的扒鸡老字号,“扒”字指的是烹饪技法,类似的还有扒蹄、扒肘等。德州扒鸡最为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五香脱骨”,简单说就是煮的比较烂,拎起一根鸡腿带不起肉来,放嘴里一尝鸡骨头也松软可嚼。这个“脱骨”的技法可就有来历了。


按照地方志记载,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禹城北关月牙湾农民王明奎,主要采用丁香、桂皮、花椒、大料、小茴香等五味调料制作扒鸡,故称“五香扒鸡”,有一次王明奎煮扒鸡的时候由于劳累睡了过去,等醒来发现炖时大过,扒鸡炖的烂熟,一提鸡腿,骨肉分离。无奈中只好把煮烂的扒鸡拿到城里十字街叫卖,没想到大受欢迎,于是他进一步改良工艺,最终“五香脱骨扒鸡”名声大振。



德州三宝的传说



我们都知道德州有三宝:扒鸡、西瓜、金丝枣。这三宝的来历当地的老俗话讲的都很明白,“德州西瓜,武城的秧。德州扒鸡,禹城的汤”,金丝小枣更是以乐陵为最好。1919年(民国八年)的《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明确记载:“脱骨扒鸡,宗法禹城”。有人不愿意承认其中的关系,编出了明清早期关于德州扒鸡的各种传说,但真正载于史书方志以“五香脱骨”为特点的扒鸡技法,只此禹城一家。



借助津浦铁路美名传播



不同于很多传统手艺人密不外传的做法,勤劳朴素的禹城人早在清朝就有了现代人的互联网共享精神,王明奎和城关马屯村的王玉亭等当地厨师共同切磋加工工艺,使得扒鸡这一美食更加发扬光大。


1892年,王明奎和儿子王吉三在德州办起以经营五香脱骨扒鸡为主的小饭庄,自此禹城五香脱骨扒鸡传入德州。


1910年,随着津浦铁路通车,火车站附近逐渐添设了“福合居”等多家扒鸡店铺。


1934年,“福合居”饭庄联合“祥盛居”“八大处”等多家商户组成“八大伙”专业商号,经通融禹城站当局,进站出售扒鸡。他们互相竞争,努力提高质量,禹城扒鸡的名声越传越大,当时有“闻香下车、品尝为快”之说。


禹城县在民国初年属山东省济南府,到了1926年改属山东省德临道,所以乘客到站禹城,便知已入德州境,再加上在德州站也有禹城“八大伙”的扒鸡售卖,所以德州扒鸡的美名便随着津浦铁路传遍大江南北。



后续发展


日军侵占禹城后,各家字号均因受欺压勒索而被迫歇业,“福合居”饭庄,也因供应伪道尹公署百余人的伙食,月余便亏本倒闭,仅剩些小饭铺和面食店,饮食业一蹶不振。1947年全县解放后,扒鸡生产有了更大发展,1956年由公私合营过渡为禹城国营扒鸡厂,后来火车站和城里八个饭店及十多个基层合作饭店都制作扒鸡。改革开放以来,至今仍被很多人怀念的国营扒鸡公司因经营不善倒闭了,但是传统的老字号屠记、李记,还有后起的傻小二扒鸡等,都还按着古老的技法认真传承前人的手艺,禹城人民也得以品尝我们的二百年前祖先品尝过的美食。





禹城在线服务
禹城在线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