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带大家了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禹城农村过大秋。
(图为:九十年代初村里有了拖拉机)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老家禹城原张集乡的老百姓干劲实足,家家户户购买牲口,毛驴、牛、骡子。给牲口做“牛驴拉套",“农耕犁",“农业耙",“播种耧",“拉车子"…等。
八十年代末,父亲买了一头黑毛驴,在那个农耕时代,可帮大忙了。金秋时节,大片玉米成熟。村里乡亲们开始收玉米,秋天中午前后有秋老虎(形容炎热)父母被玉米叶划的胳膊一道道红印子。收的玉米放的一堆一堆的,用毛驴车将玉米拉回家。晚饭后在院子扒玉米包叶,一家人有说又笑,忘记了一天的疲劳。玉米包叶母亲留着编小辫儿,用硫磺熏制一下,制做成草编地毯。当时我看着母亲制作的非常漂亮,母亲送到集市上,当时有人收购。父母白天拿镢头刨玉米杆去,镢完拴成一梱一梱的,用毛驴车运回家,存放在晒麦场院里。等冬季铡刀去根粉碎喂毛驴。
(图为:成熟的玉米地)
(图为:八十年代乡村驴拉车)
记得小时候收玉米的一天,我也就八、九岁。大约快到中午12点了。母亲还没有在地里回来。那天我和奶奶弟弟在家里。奶奶做好了中午饭,奶奶叫我和弟弟去地里给母亲送饭和水。奶奶用一个白布包着两个馒头和两个咸鸡蛋。在我们村东北角,有一个地叫东北地,大约一里地吧。我对那个地印象非常的深。因为我们在幼儿园放学,都会去东北地,我家地旁边的那一块儿地,玉米杆非常细,也不高,叶子有点儿微黄,我们去偷吃甜棒(玉米杆)听说他家里基本不怎么上肥料。那天中午我到了地头,就喊妈妈。很快母亲回声我们,我和弟弟跑了过去。母亲又热又累非常辛苦,我和弟弟见到母亲把饭给了她。母亲说地里太热,你们两个回家吧。
母亲是一个很勤劳的人。记得我们小时候父亲经常去油坊干活。由于天气大旱, 河流干枯。母亲用地里打的一口压水井,压着浇地,一浇一大天,身体到现在还有点儿老伤。
(图为:在家里扒玉米包叶)
图为:母亲用玉米包叶做的地毯
图为:成梱的玉米杆
地里没有了玉米杆,就开始挖猪圈(juan)土杂肥了。父亲一挖就是一两天,半个院子都是,特别辛苦。遥望猪圈,两人多深。挖完以后用毛驴车拉到田地里去,用三齿(像耙子一样的工具)卸车。一拉就是三四天,如果地不平的话,还地挖土,将地找平,就得一两天。卸的土杂肥一堆一堆的,然后用粪插撒满均匀。(图为:拉到农田的土杂肥)
这样就开始耕地了,父亲向邻居借了一头毛驴。父亲牵着两头毛驴拉犁,爷爷扶着向前走。到九十年代有了拖拉机就省事多了。耕完用铁铣铲平,毛驴拉农业耙,防止田地晒干。
(图为:毛驴拉犁秋耕图)
图为:用农业耙松平田地。
耕完地就可以播种了,驴拉农业耧,一人牵着驴,一人扶着耧,一人放种子。
(图为:秋种)
图为:八九十年代农业耙,2019.2.8拍摄
九十年代有了拖拉机播种机,省时省力了。
(图为:拖拉机播种)
(图为:八十年代农具)
(图为:八十年代农具)
(图为:八十年代农具)
八九十年代的过大秋,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记得农村学校放假30天。那个时代的农村,乡亲们流尽了汗水,换来的粮食来之不易。在这里我也将这段经历分享给大家。由其是00后的孩子们,好好学习,珍惜粮食。
不要忘记爷爷奶奶父母们的辛苦一生。有空多陪陪他们,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端杯茶。多和他们聊聊天,父母这一辈子真不容易。
(图为:某乡村纪念馆老农具)
1990年秋后,村南大片的地瓜成熟,套上驴车去拉地瓜。在地里饿了,会生把火,烤个地瓜吃。
小时候,我们儿童拿高梁杆做玩具。那个年代没有网络和手机,我们在大自然中寻找游戏乐趣。
等麦苗出来后不久,就初冬了。小时候天可冷了,有小雪(节气)封地,大雪(节气)封河的俗语。
田间辛苦劳作的画面,印在了我的内心身处。地还在,父母却渐渐变老,只要身体健壮,父母还在田间劳作,热爱着那片故土…
作者:王永波、禹城辛店王三人,热爱生活、喜欢文学。文章发表于,大禹城事、人文禹城、禹视界、禹城在线、美篇、新浪网、搜狐、网易、腾讯网、德州今日头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