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序号 | 负责人 | 项目名称 |
1 | 李重阳 | 稀土金属配合物近红外区域的磁圆二色性 |
2 | 于艺哲 | 新型手性环戊二烯基钼催化剂的开发及应用 |
3 | 殷晓婷 | 高浓电解质中锂电池SEI的生长机制及其与双电层关联的原子力显微术和拉曼光谱研究 |
4 | 黄 萱 | 贵金属/类金属及其衍生物的独特结构与精准调控 |
5 | 湛 孝 | 基于氧化亚硅的低应力、高稳定全固态电池的理性构建及其界面演化研究 |
6 | 唐泳麟 | 钠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中阴离子氧化还原反应活性相关机理研究和材料设计 |
博士生获立项!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 天津大学分子+研究院博士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项目 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博士生获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项目资助 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项目资助 北大深研院化学专业博士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项目资助
1921年厦门大学建校伊始就设立化学门,1924年成立化学系;1991年,成立化工系;同年,整合资源组建化学化工学院。历经百年的沉淀与发展,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现已发展成为化学化工学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摇篮和高水平科研的学术重镇。
学院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现有化学系、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化学生物学系共3个系。设置化学、能源化学、化学生物学、化学测量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和生物工程6个本科专业。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学院为国家输送了2万余名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的中外院士多达24位。学院始终走在学科创新发展的前沿,化学学科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17、2022)。在世界知名的ESI学科排名中,化学学科稳居全球前万分之三,在全球学科排行榜中,化学与化工均跻身世界百强。
学院历来名师荟萃,历经刘树杞、卢嘉锡、蔡启瑞等为代表的几代大家名师开拓耕耘,铸就了“敢为先、重细节、合为贵”的文化,成为青年人才竞相成长的沃土。学院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老中青有机结合、教学研究相长的师资队伍,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8人,国家高层次特殊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4人,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四青人才)获得者4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1人曾任国际电化学会主席,4人入选国际电化学会会士,5人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拥有7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创建于 1991年的化学“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是教育部首批建立的全国四个化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历次评估均获评“优秀”;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20年,入选首批国家“强基计划”;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于2013年获批启动以来成效显著;2019年正式启动“中心科学”实验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5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4门课程被评为国家一流课程;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成为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21年新增化学测量学与技术本科专业。2019年,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化学生物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生物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坚持以平台建设为牵引,依托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嘉庚创新实验室等12个省部级创新平台,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工程与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多个国家科研课题和科技开发项目,并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2017年至今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论文10篇,在Science、Nature、Cell子刊发表论文232篇,位居全国高校化学学科前列,连续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到位科研经费持续领跑全校。
目前,学院已经逐步形成以世界一流学科为导向、以化学学科传统优势为核心,化学与化工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学院将以饱满的激情、豪迈的步伐,朝着建设“厦大风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化学化工强院”的宏伟目标奋勇迈进。(数据截至2023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