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逝世后,历代帝王屡上尊号,地位尊崇,对历代衍圣公也恩渥备加,自汉章帝至清乾隆帝,有明确记载的朝廷颁赐行为共17次,其中清代颁赐次数最多。御赐珍品是孔府旧藏中具有鲜明特色的文物珍藏之一,包含儒家典籍、祭孔礼乐器等多个种类,它们不仅是朝廷与孔府密切关系的佐证,也见证皇帝与历代衍圣公的密切联系。
孔子博物馆藏的“商周十供”器型古朴,纹饰精美,是青铜器中难得的精品,从中也可一窥清代朝廷对孔子和儒家文化的尊崇。
商周十供 孔子博物馆藏
商周十供 孔子博物馆藏
除了“商周十供”,让我们一起看看还有哪些孔子博物馆藏清代御赐礼乐器和典籍吧!
《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
清乾隆初拓本《乾隆御定石经》 孔子博物馆藏
此拓本为嘉庆元年太上皇帝乾隆御赐。嘉庆元年(1796)正月初一日,恭逢太上皇帝乾隆禅位大典,嗣皇帝颙琰登极纪元,衍圣公孔庆镕入朝觐见。据《孔府档案》卷81记载,此次入京觐见,皇帝赏赐颇丰,除麅、鹿尾、黄羊等物品外,还赏赐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一部十六函和《乾隆御定石经》四十函二百六册。
孔子博物馆现存189册,此拓本为御制墨乌金拓,拓工精良,经折装。明黄纸板面,居中墨印题签“乾隆御定石经”楷体六字。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乾隆皇帝谕旨以金坛贡生蒋衡耗时十二年手书“十三经”为底本,经过三年刊刻,乾隆五十九年(1794)石经刊刻完工,成为历代儒家经典御制碑刻中最后一部,也是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一部。册内十三经经文皆为清代蒋衡楷书,字体工整,秀劲端雅,是珍贵的初拓精拓本。
八卦纹铜鎏金编钟
清八卦纹铜鎏金编钟 孔子博物馆藏
这套编钟是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颁赐孔庙中和韶乐乐器中的一组。来源确切,规制极高,制作考究,保存完好,对研究祭孔礼乐以及清代礼乐制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一组共十六枚,形制、纹饰、大小相同,铜质鎏金。交体双龙钮,鼓形身,平舞,乳钉枚,平口,通体鎏金。篆饰八卦纹,鼓部饰圆形饼。每枚钲间分别铸铭“倍夷则”、“倍南吕”“倍无射”“倍应钟”“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背面铭文“康熙五十二年制”。十六枚编钟阳律、阴吕各八,以壁之厚薄、腔之大小区分音高。
黄地彩绘缠枝牡丹纹画珐琅五供
清 黄地彩绘缠枝牡丹纹画珐琅五供 孔子博物馆藏
祭器。香炉一,尊二,烛台二。
清雍正皇帝尊孔崇儒,兴修孔庙,并颁赐大量礼器,雍正十年(1732年)赐五件御制珐琅礼器于孔庙。《曲阜县志》记载:“雍正十年奉领养心殿制造珐琅供器铜香鼎一、香盒一、烛台二、花瓶二,黄色瓷质铜胎,细绘五彩牡丹……”其中珐琅香盒已无保存。
此五供通体施明黄釉为地,口沿饰缠枝花卉纹,正面中间有一团“寿”字,颈部及立耳饰缠枝莲纹,器腹及足饰缠枝牡丹纹,器外底中间兰色双方框内竖行兰色楷书“雍正年制”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