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 尚意维新·湖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主题书法特展作品创作的背后(第二辑)

乐活   2024-11-01 15:23   湖北  

>>> 编者按

2024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10周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湖北省书协组织策划了“尚意维新·湖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主题书法特展”, 其中,“从张之洞晚清新政到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主题书法创作展”展出当代书法作品149件。书家们紧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建设的火热实践,以张之洞主政湖北时的现代化事业、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为时间轴,选取湖北具有代表性的文旅项目、产业项目、民生项目、高新技术、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方面题材,采取沉浸式感受、体验式书写、主题性创作的“三段式”模式进行书法创作,以独特的书法语言形式“讲历史、话发展、展成就”,深情讴歌党领导下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

现推出部分参展书家创作体会,以飨广大读者。


民 生 篇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一直以来,湖北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扎实办好各项民生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书法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书法艺术表达对人民群众的深情。

作品欣赏

杜海斌

【创作】三峡工程截流记

创作笔记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我荣幸地收到了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的邀请函,邀请我参加“尚意维新·从张之洞晚清新政到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主题书法创作展”。此次活动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围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方针,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深入挖掘荆楚书法资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深情讴歌党领导下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辉煌成就,倡导艺文兼备的书法创作新理念新风气。这是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盛会,我深感荣幸能受邀参与。
在荣幸之余,我也深感责任重大。根据省文联和书协的要求,展览将围绕湖北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项目,采用沉浸式感受、体验式书写、主题性创作的方式进行。活动分为资料搜集、文本撰写、作品创作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求紧凑有序、环环相扣。资料搜集要详实充分,文本撰写要生动真实,作品创作要认真精心,确保展览体现专业性、人文性和政治性的高标准。我深感责任重大,将全力以赴。
我所负责的创作主题是著名的三峡工程,这是一个我有幸亲历的伟大世纪工程。在资料搜集阶段,我积极协调葛洲坝集团相关人员,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搜集到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在文本撰写阶段,我们聚焦于三峡大江截流这一代表性事件,通过描述截流建设者的家国情怀和截流成功的艰巨,展现三峡工程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在作品创作阶段,我将自己对三峡建设的深厚情感完全融入到作品中。
这是一幅长卷式大草作品,最能表达我此刻澎湃的心情。随着截流令的下达,情绪逐渐高涨;截流成功后,一个巨大的“断”字将情绪推向高潮;随后,通过“亲历”“鏖战”等字眼,情绪融入到书写节奏中;最后,通过对“四万中华儿女”勇于攻坚克难的英雄事迹的书写,以及“千里猿啼”“百舸争流”的复兴画卷的展现,强烈抒发了我的情感高峰。
通过此次活动,我收获了许多感悟。我深感我们广大的书法工作者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新时代,书法工作者的使命愈发重要。我们要通过书法创作不断提升自身修养,用笔墨书写新时代,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湖北省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为中国式现代化在湖北的深入实践贡献书法人的力量。


                                        杜海斌



黄孝斌

【创作】跨越时空的壮丽迁徙

创作笔记


三秋时节,接省书协通知,参加从张之洞新政到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主题书法创作展,我倍感信任与自豪,一是能够参加这个不同过往的省级书法展,由衷高兴;二是能够参加这个反映湖北近一个半世纪来伟大历史进程的书法作品展,无比激动;三是要求完成一个主题文本的撰写并创作,深感责任重大。
我创作的主题内容是引江补汉工程,接到任务的第一反应就是蒙圈了,我只听说过南水北调水工程没听说过还有这个宏伟工程,时间紧,不能直接现场,我第一时间就马上联系省南水北调工程的负责人郭志高先生,找他了解这一工程的概况意义等具体情况和数据。引江补汉工程是一个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共生和谐的伟大工程,在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长江之水从群山骏岭中奔腾而至汉江,是一个跨越时空的壮丽迁徙。主题确定之后,下自成蹊文本出来后,我想用我擅长的颜体行书风格创作,按照纸张大小和字数多少,确定每个字的大小,使版面既气象正大,又和谐统一。
通过参加这次展览,作为一个县市书协负责人,深感找到了我们书协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服务党委中心工作的结合点。体会到书写这样的主题内容既体现了个人的参与感和沉浸式的体验,又改变了过往的展览作品创作中书写古诗词的幽远虚空。这种新的主题创作展览模式也为我们开了一扇新门,更好地让书法家在丰富书法创作技术体验的同时提升文学水平


黄孝斌



教 育 篇

今日之中国,正由教育大国稳步向教育强国迈进。湖北省一直是教育强省,近年来,湖北省深入贯彻实施荆楚强师共同行动,促进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互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联动协同为策略,优质均衡为方向,人才项目为依托,服务发展为引领,不断巩固教育强省之基础。在本次展览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湖北工艺学堂、黄冈师范学校等教育方面题材的书法作品惊艳呈现。

作品欣赏

秦龙志

【创作】谒黄冈师范学院校园张之洞铜像记

创作笔记


“尚意维新∙从张之洞晚清新政到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主题书法大展”是用书法语言“讲历史、话发展、展成就”,宣讲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有益探索,是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笔墨华章,很有意义。我提供的作品是《谒黄冈师范学院校园张之洞铜像记》。我的这件作品主要体现了三点要求:一是紧扣主题;二是小切口,宏观叙事、微观切入;三是内容见人、见事、见情。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时,事迹很多,泛泛展开,难以让人打下烙印。黄冈是教育名城,黄冈师范学院的创立与发展、百年黄冈高中的辉煌,渊源有自。黄冈现代教育的兴盛与张之洞有紧密联系,是张之洞兴办现代教育功在千秋的一个缩影。我以瞻仰校园铜像为切入,既重点突出了张之洞兴办教育的功绩,也突出了新中国成立后黄冈乃至湖北和全国教育事业的巨大成就。其它如兴实业、办洋务、练新军等功绩,没有更多着墨,做到了紧扣主题,小切口切入,既有宏观叙事,又有微观深入,小中见大。主题创作最容易就事论事,陷入“简介式”的文字介绍,干巴难读。在“见人、见事、见情”上,我作了三点处理:一是适当描写,让人物活起来。如“张公身着朝服,眼视前方,颧骨微凸,神情坚毅······”,如有慷慨赴前之气“观张公神情,似在凝思自语”。二是适当类比,接续城市文脉。把张之洞的功绩与有功于黄冈的杜牧、苏东坡等著名人物类比,既突出了人物的高度,也彰显了城市文脉。三是夹叙夹议,凸显时代人文价值。张之洞既有历史功绩,也有时代的局限性,行文中我有一段议论,“视鄂渚间张公遗迹,或有悟焉,大丈夫躬行于世,宜积学树功,增德累善,誉耶,谤耶,任人评说。”体现了思接古今,文以载道。


秦龙志



陈明华

【创作】湖北工艺学堂的前世与今生

创作笔记


晚清重臣张之洞在湖北推行洋务运动,开启了湖北工业、教育等领域的现代化进程。他先后创办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湖北织布局、湖北纺纱局等,让近代工业文明之光照进武汉。他主张开办京师大学堂,创办自强学堂、武备学堂、农务学堂和湖北工艺学堂,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石。张之洞先生办学具有“国际视野”。在当时环境下,他把学生派到外国去学习先进工业技术,实属难能可贵!如今,张之洞先生当年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早已烟飞云散,但它留下的血液,还流淌在多所知名大学的血管里,成为不可磨灭的渊源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当代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神舟飞天,嫦娥奔月,蛟龙入海,东风快递,大国重器展现中国力量,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让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昂扬屹立在世界东方。作为当代书法人,我们在为祖国的腾飞、民族的振兴感奋之余,更要树立雄心壮志,鼓足干劲,用笔墨书写时代,讲好中国故事,讴歌湖北成就。对于此次展览,我的书写态度是十分认真的,选择用魏碑楷书,以示敬仰之意。说实话,我久不作楷,心手难调,且自撰此文600多字。但一想起张之洞先生那种开拓精神,写起来也有了一些快意,将北魏与清人、民国书风相融合,不拘泥于古人,亦不与世人同,自有一番简略之新意!树高千丈,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张之洞先生当年留下的火种,成为湖北新时代发展不可磨灭的历史渊源。其功,不可没,其精神,值得我们永远传承与弘扬!


陈明华



文 旅 篇

荆风楚韵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湖北省着力构建“大旅游”格局,让星罗棋布的旅游资源在整合规划中得到有效地利用,奋力开创文旅融合“星光灿烂”新局面,使人民群众心向往之、欣然前往,让文旅产业朝着欣欣向荣的态势发展。
在本展览中,书法家们深入长征文化公园、荆州方特、神农架、武当山、楚河汉街、东湖绿道,用翰墨展现自然人文的奥妙。

作品欣赏

周培基

【创作】武当游记

创作笔记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书法爱好者,收到参加“从张之洞晚清新政到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主题书法创作展”邀请函后,深感万分荣幸,更感责任重大。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武当山旅游发展,提出了“湖北旅游、武当突破”发展战略,十堰市委着力把武当山打造成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而郧西自古与八百里武当道教文化一脉相承。作为十堰市郧西人,我怀着无比敬畏之心再次到武当山调研学习,从资料收集、实地拜访中去感受道教圣地的深厚底蕴,从历经千年的历史建筑群中、太极文化中吸取营养,遂创作此文,后经撰文指导组、专家组深入指导,七易成文。创作文本定稿后,我对创作形式和风格的契合做了细致思考,由于是散文式游记,决定在书体上以擅长的赵孟頫行书为主,辅以米芾结字特点,力求安静而不失活泼,并创作出初稿。通过多次对字法、章法、气息等进行调整,经过如此反复打磨,终于满怀激情地创作完成了作品。章法以手卷拼接式展现武当人文自然之意境,以六尺古兰色仿古笺整纸书写,辅以细白条间隔,色调上突显肃穆典雅之气。书写节奏上,前半部分突出对比,后半部分趋于灵动,暗合文章意境,体现太极动静之美,人与自然和谐。通过这次创作,让我的学术视野和创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作为新时代的基层书法工作者,我将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深入挖掘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从时代精神中汲取力量,在火热实践中获得滋养,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周培基



姚洪磊

【创作】楚河汉街游思

创作笔记


这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展览,它有着浓浓的学术气质,主题创作也不仅仅是单纯的笔墨挥运。百年历史,深情回眸,所思所感,首先要化为文学的篇章。
参与书家群体基本需书写自作诗文,这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一种价值导向:书法家不能再做一个抄书匠,而要回归文化人的身份。而这次展览,似乎让我看到“文人书法”传统回归的可能。
展览主题是“尚意维新·从张之洞晚清新政到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主题书法创作展”,但在这个大主题下拆分成了方方面面几十个主题,省书协给我指定的内容是楚河汉街。为了写出有温度的作品,我专门重游了一番。
武汉中央文化区的楚河汉街,这个以500亿打造的街区,于2011年开街,被称为现代版“清明上河图”。中国式现代化,它是一个重要印记。我既要把它的国际范儿呈现出来,又要把内藏的楚文化主线凸显出来。非但如此,我还要把“楚河汉街”和“楚河汉界”的“谐音梗”给揭示出来。当年刘邦和项羽在荥阳约定,以楚河划分楚汉两界。此街虽然用了典故的谐音,但把“界”字换成“街”字,其实代表了一种态度:江城有街,文化无界。
在游记中我提到:湖北的现代化之路,离不开张之洞点燃的火种。这是我由衷感慨。
在笔墨中,我第二次正式呈现了由帖转碑之后的行书风貌。它不再同于黄庭坚的长枪大戟,而是努力呈现出富于古意的浪漫与率性。

写意结合写史,思辨结合抒情。文章与笔墨,尽量相得益彰,这是我对本次展览的初浅感悟。


姚洪磊



文 化 篇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长江劈划出三峡,自荆楚大地奔腾而过,造就了钟灵毓秀的“千湖之省”,孕育出璀璨耀眼的荆楚文化。揽山水之美,得人文之胜,文化公园、黄鹤楼、百年戏码头等极具代表的文化符号在本次书法展览中呈现。


作品欣赏

樊利杰

【创作】登黄鹤楼遥想汉阳铁厂

创作笔记


在这次展览中,我以黄鹤楼为主题创作诗词并进行书法呈现,于我而言,是一次意义非凡的经历。我曾两次在黄鹤楼举办展览,也曾为“黄鹤楼文创中心”题写匾牌,这让我与这座历史名楼结下了深厚的缘分。黄鹤楼不仅是湖北的标志性建筑,更是荆楚文化的重要象征。它见证了湖北的历史变迁,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感与思绪。能够以黄鹤楼为主题进行创作,是我的荣幸,也是我的责任。

我觉得本次展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张之洞在湖北推行的一系列新政,为湖北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而如今的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则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发展的不断探索与创新。通过书法创作来展现这一历史脉络,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与致敬,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展望与激励。

在参与本活动的过程中,从文本撰写到深入调研,再到书法创作,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与收获。文本撰写阶段,我沉浸于历史的长河,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试图去理解张之洞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感受他的雄心壮志与无奈艰辛。黄鹤楼是诗楼,因此我决定创作两首诗歌作为创作内容。

在书法创作时,我力求将诗词的意境与书法的韵味进行融合。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如何在当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是我们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以书法创作来展现历史主题,是一种新的尝试。作为湖北的文艺工作者,我们应当深入挖掘荆楚文化内涵,将书法艺术与现代的展览形式相结合,让更多的人了解湖北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成就,增强文化自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樊利杰



柳国良

【创作】繁荣的武汉戏码头

创作笔记


“尚意维新·湖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主题书法特展”不仅能够连接历史与当下,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更以书法为载体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进步。此次展览以“湖北近现代工业化成就”为主题,展示湖北产业发展的重大成就,让更多人了解张之洞晚清新政的历史背景与深远影响,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在湖北的实践探索,感受荆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文本撰写时查阅大量资料,深入调研历史细节,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品文本以“武汉戏码头”为主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其新的内涵,以现代的语言和审美用书法这一独特艺术形式,揭晓戏曲背后的历史典故,凸显戏曲文化的时代关联和现实关照,在传达历史精神的同时融入个人感悟,使作品既有历史深度,又具时代气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湖北省委省政府为更好发挥文艺力量,通过书法形式讲述荆楚大地的故事、历史传承以及现代发展成就,吸引更多人关注荆楚地区,凝聚发展共识,为工业经济注入更多书法元素,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促进荆楚文化自信强。
    作为当代书法传承者、传播者的我们,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书法的现代作用:一方面要发挥文字的历史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则是要承担书法审美普及的重担。将书法创作素材放眼当下,关注生活,取材于生活,通过书写记录成为时代发展的见证者,用书法作品表达社会变化,以富有时代气息的思想内容和笔墨,赋予书法作品新时代的人文精神。
柳国良



来源湖北书法家
编辑邓  畅
审核陆运良
投稿273557898@qq.com



湖北画报
《湖北画报》创刊于1958年,贴近,彰显客观;典型,所以权威。引领轻松阅读新时代,竭力为您呈现湖北独特文化名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