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长江”摄影名家专访第十二期 | 张彬: 一个热心公益的摄影师

乐活   2024-11-02 10:50   湖北  



2024年11月

第十二期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省委提出的“传承荆楚文化精神,建设长江文化高地”工作部署,牢牢把握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重要机遇,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计划举办“新时代的长江”中国(湖北)长江影像展,讲好新时代荆楚故事,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为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

作为“新时代的长江”中国(湖北)长江影像展系列活动之一,“‘新时代的长江’摄影名家访谈”拟邀请60位省内外摄影名家,讲述长江主题经典作品背后的故事,通过更深度的交流,更多元的展示中国长江的魅力及新时代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画卷。


Photographer

摄影名家访谈

Interview


近百年来,荆楚大地,长江流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湖北摄影人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每一个重要时刻,为建设“中部支点”贡献文化和档案力量。





张彬

国家二级摄影师

湖北省摄影家协会文艺两新委员会主任、教育培训委员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电影家协会会员,宜昌市文联新媒体工作坊负责人,宜昌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宜昌市新媒体摄影家协会主席, 宜昌市商业广告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西陵区摄影家协会主席,三峡新媒、三峡拍客创始人。


主要获奖作品

2015年,《姻缘》获得第26届湖北省摄影艺术展金奖;2017年,《归来》入选第26届中国摄影艺术展;2019年,《集结号》获得第28届湖北省摄影艺术展铜奖;2019年,《兴山光伏扶贫纪实》、《农村淘宝》、《速度》入选民进中央摄影展;2020年,《宜昌公安防疫检查站纪实》入选中国摄影报社、全国公安文联举办的2020人民公安战“疫”摄影展并入书;2020年,《兴山光伏扶贫纪实》入选中国日报、中宣部举办的《百名摄影师聚焦脱贫攻坚》一书;《一个人的抗疫》、《幸福路上的曙光》入选湖北省文联“与时代同行 向人民汇报”摄影展;2022年,《烟火气的水电名城宜昌夜景》获得“喜迎二十大 礼赞新时代”湖北省摄影作品展一等奖;2022年,《低碳夷陵》入选湖北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喜迎二十大 共筑同心圆”美术作品展。除此外还获得其它奖项50多个。


主要荣誉称号

2019年,《幸福》、《活着》获得由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与摄影世界杂志社及视觉中国评选的全国摄影“百家影像”TOP100摄影人称号;2018年,荣获湖北省摄影家协会2017年度摄影人物创作奖;2020年,湖北省摄影家协会授予“先进摄影志愿者”称号;2020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评选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021年,获得宜昌政府主办的第三届“群星奖”摄影类一等奖;2022年,获得第七届湖北省优秀文艺志愿者称号;2024年被湖北文联评为湖北省新文艺群体带头人;2024年,湖北省第九届学雷锋文艺志愿服务“时代风尚”优秀文艺志愿者。





名家对话


Q-1

Q:

您在做职业摄影师之前,是做设计的,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由一名设计师转变成为摄影师?


A:

20世纪80年代,我上初中时,学校的一台海鸥120胶片相机,有幸使用过,当时就非常喜欢,那是“摄影”对我最初的吸引。九十年代,我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国有上市公司上班,后转行到我热爱的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主要从事室内外装饰设计与园林设计等。

设计制作3DMAX建模时,为了让画面表现更接近现实效果,就需要拍摄大量的照片素材进行3D贴图处理。正好我有点拍摄功底,所以拍摄起来也得心应手。这期间,时常有一些客户有摄影需求。不知不觉中摄影成为了我的一项工作内容。其实设计与摄影在视觉传达上,在某些方面有许多共性,设计师同摄影师一样,都想让自己的作品更完美更艺术化。对于我来说,设计和摄影都是最爱的职业,但设计常会通宵达旦的加班,从商业角度看,摄影相对来的轻松。另一方面摄影的既时性强,而设计属于虚拟场景再现。还有一点就是摄影的独立性也较强,而设计往往需要多方的持续交流与合作才能最终形成“作品”。摄影更能自主地呈现自己的想法,虽然设计也能部分呈现思想,但因多方因素制约,最终的成品往往会被改得面目全非,设计师也不得不去面对,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所以,通过深思熟虑后,最终我选择了摄影道路。



Q-2


Q:

您的作品《归来》曾入展26届国展,其创意丰富而细腻,充满了现代感和艺术感,让人沉浸其中,我们感觉您的作品直接拍摄的很少,好像都是精心设计后再拍摄,应该与您曾经做过设计师有很大关系吧,请谈谈在您遇到技术难题时,您是采用什么方法去解决的?


A:

说到创意的细腻,这可能和我从事多年的设计工作有关,九十年代初,我拥有了第一台个人电脑,那时DOS系统需要指令进入,有了WINDOS系统后,方便了许多。后电脑可以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让我了解到许多国内外的最新艺术动向,使我大开眼界。也让我的审美有了质的飞跃。还有一点就是,原来做设计需要很详尽的规划过程。做摄影后,这些习惯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拍摄工作中,也非常有效。

关于技术难题,在我最初接触摄影时,技术方面确实也遇到不少,如摄影器材的技术参数掌握不熟练,让自己的创意效果表达不到位,还有灯光,在商业摄影中,灯光数值设置与布局也非常重要。在工作中,不断的去学习和总结经验,才让自己具备了足够的摄影技术储备。




Q-3


Q:

您的作品《姻缘》在2015年湖北省摄影作品艺术展中获得金奖,这张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后期制作方面您参考了什么,请谈谈该幅作品的创作过程。


A:

说起《姻缘》这幅作品,说来也巧,当时在朋友家喝茶时,偶遇一位因情而伤离异多年的朋友,她也爱拍照,并有一个愿望,想拍一组照片故事,来纪念这段逝去的情感。认识后,她希望通过我的镜头来呈现。当时我满口答应下来,回家后,我既兴奋又苦恼,兴奋的是我又有一次全新题材的创作机遇,而苦恼的是怎样在画面中去体现她想要的情感内涵。
一次无意中,看到一部电影《爱有来生》,凄美的爱情故事深深打动了我,让我突发灵感,为什么不能借“物”这种语言来隐喻姻缘呢?脑海有了画面,接下来就是寻景,为了寻找这棵心中的树,我跑遍了宜昌各大县市,最终选中了三峡大坝旁的一棵歪脖子树。这棵树高不过1.8米,为了拍出高大效果,我选择蹲在树边的排水沟内,镜头贴着地面,用低视大广角镜头进行拍摄。
最初计划是拍摄组照,通过这棵树的一年四季,从发芽、繁茂、黄变、落叶的全过程,来隐喻人物婚姻情感的变化,设想中的最后画面是一场大雪纷飞的场景,女主角孤身躺在雪中来结束故事,结果等了三年也没等来三峡这场大雪。到了第四年冬季,我发现这棵树已折断,很失落。也让我的拍摄计划留下了遗憾。
关于后期问题,有些人会问我,《姻缘》画面唯美,树长的像盆景一样,鸽子也飞得恰到好处。是不是后期P上去的。对于学过多年PS的我来说,P这些太容易不过,但这幅照片画面中的景物基本都是真实存在的,只有天空的色彩不理想,我采用了后期处理。
在我任教的宜昌老年大学后期班里,我常给学员们讲,不要把后期当成摄影的万能解药。拍摄前期能做到的就绝不要想着后期去完成,一旦养成习惯,那就失去摄影意义和乐趣。


《姻缘》 2013年


Q-4


Q:

您是摄影界的技术潮人,AI影像兴起后,您利用AI创作了不少作品,您认为AI会取代摄影吗?现在什么样的AI软件最好用,想进行AI创作有技术门槛吗?



A:

AI影像技术的出现,能让人天马行空实现自己的创想画面,我现在正在尝试用实景的照片与AI图片进行融合再创造作品。在宜昌老年大学后期班上,我也在教学上尝试这样的新方法。

关于AI取代摄影一说,我个人认为,现在不可能,将来也不太可能,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造影方式上就有本质上区别。AI的出现,确实可以让我们造影选择手段更丰富,特别在一些特殊影像需求的地方,能让工作更便捷。但是,AI是基于虚拟场景而形成的影像,这就像多年前我做设计时所使用的3DMAX、犀牛等软件一样,虽然它们也有虚拟焦段和光圈调节设置,但是,它是根据人的思维描述方式而形成的仿真场景,而摄影是基于真实物体的光影映射下,在设备里进行的电子、物理或化学反应条件下所形成现实影像。所以不需担心,AI会取代摄影,我个人认为,只可能在摄影的门类里衍生出一种另类影像或叫一种新影像名称而已。

关于我使用软件的问题,其实我用的软件很多,每个软件都各有特点,但现阶段,我感觉AI还不完美,比如生成的文件过小,画面真实还原度还有欠缺。并且这些软件大多都是来自国外的收费软件。我相信,随着国内AI大模型的加入,AI技术会不断发展,未来的AI软件会更加完善和开放,能让每一位普通人轻松上手。

关于AI门槛问题,我个人认为,如果从创作思想的维度上看,是有的,其实这就像摄影里常说的一句话“决定影像内涵是相机后的大脑”,AI也一样,最主要的门槛是你的思想,你想同它表达什么?如果你是一个缺乏创意思维的人,那就很难通过AI来实现你所表达的作品高度。



Q-5


Q:

您经常给大家进行手机摄影培训,手机摄影和相机摄影在创作中可以混达着使用吗?


A:

当然可以,很多年前听过一位知名的大牌记者的课,他说,手机摄影器材目前已经成为记者的标配,与相机混达使用已成常态。因很早报社就有要求,每位出门报道的记者,必须要有一台高画质手机。这主要得益于手机照片的即时性和时效性好,它可高效的完成新闻图片或视频的及时传输宣传和报道。更重要的是它的便捷性和隐蔽性,在各种场景下使用都很方便。

所以,不管是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还是对摄影人来说,混搭使用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Q-6

Q:

2017年您创办了三峡拍客,它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当初创建它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平台的创办为您带来了什么?


A:

创立“三峡拍客”,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早在2000年初,宜昌有个三峡热线论坛,我是摄影版版主,在湖北玩网络论坛的人都知道,当年的三峡热线曾是宜昌乃至湖北的一个最具影响力的论坛。网络知名度非常高。这个免费的大空间高流量平台,是摄影爱好者一个无门槛展示自己作品的好空间,这里大家不用见面,交流起来气氛融洽。几年的版主身份让我结识不少摄友以及网络经验。

2017年,当得知500PX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摄影人社区平台之一后,我也加入其中。平台在每个省市都有一个地域性部落。由此,2017年,我申请到了"三峡拍客"官方认证部落(宜昌地域部落),现"三峡拍客"已拥有注册会员约两千余人,他们大多来自于三峡地域的摄影爱好者,这个APP的出现,让摄影人通过手机就能便捷地上传作品和参与全国的摄影大赛及交流,并且空间奇大和免费,让每一名热爱摄影的人都能轻松加入。

创立“三峡拍客”后,我们每星期对投稿的作品进行精选和网络展,并进行网络推广,让平台上投稿的摄影爱好者有存在感和成就感。目前网络展已做到324期。

创建这个平台其实就是想让三峡摄影人有一个展示家乡变化和自己摄影作品的免费空间,并能无门槛摄影交流和学习,而我们作为管理者就是为他们服好务,这种服务也都是纯公益性质。它的创立,让三峡地域的摄影爱好者有了更多结交志同道合摄友的机会,也让我乐在其中。


Q-7

Q:

随着新媒体以及短视频的兴起,您还创建了“三峡新媒”自媒体平台,在宜昌乃至省内都初步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作为一名网络大V,2024年又被湖北文联评选为优秀的新文艺群体新媒体带头人。请问当今短视频的传播有套路吗,它们对摄影有什么影响或作用?


A:

在网络信息时代,我们每天都在与新媒体打交道。传统媒体,如报纸等纸媒开始慢慢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新媒体作为现代信息的传播主流,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互动性、个性化、实时性和多样性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作为宜昌摄协的新媒体带头人,有责任与义务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力量,来更好、更快、更广泛的宣传好家乡的变化,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家乡的精神文明建设尽一份力!所以我创立了“三峡新媒”自媒体账号,目前已在央视频、人民日报视界客户端、微信视频号、抖音、今日头条、华人头条等20多个新媒体平台上入驻。

关于短视频套路,目前短视频已成为新媒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始入行我并不太了解,后来才发现短视频的传播是有套路的,比如垂直度、完播率、蹭热门话题以及热榜BGM等能让作品传播得更快更广,就是网络常说流量值。而用利用矩阵的宣传手段,可以起到更广泛的宣传效果,并可能成为网络热榜话题。这些可能就是短视频的套路吧。

新媒体对于摄影的推进作用:好的摄影作品可以借助新媒体手段进行广泛的宣传和传播;特别是现在流行的新媒体矩阵宣传方式的加入,让传播扩展至无限大的可能。

新媒体平台则借助好的摄影作品,来提升平台的品质与关注度,来增加影响力。摄影的加入满足了现代人对于快生活的视觉信息多元需求。它们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视觉影像信息世界。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摄影与新媒体相互交融的会更加紧密。



Q-8

Q:

您热心公益,获得了很多殊荣,湖北省第九届学雷锋文艺志愿服务“时代风尚”优秀文艺志愿者名单中,您是宜昌唯一的一位,请问您怎么看待摄影师的公益拍摄?


A:

公益拍摄是以传播正能量为核心,它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传递爱与希望的重要力量,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公益摄影需摄影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金钱,这需要摄影师具备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作为一名公益摄影师内心是满足和充实的,让我交到了不少朋友,也收获了不少感动。宜昌新媒体的“三峡新媒”公益团队,最近几年参与了宜昌多场重大活动:湖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连续二届的中国三峡国际旅游节、2023国际华联秭归龙舟赛、2023秘境巴东森林马拉松赛、2023宜昌万人马拉松大赛等。在大理国际影会期间,我公益拍摄的大理国际影会开幕式宣传短视频,在云南官方平台就突破了1000万播放量。

公益摄影是大有可为的事业,能体现摄影人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以及人文关怀精神。


Q-9

Q:

您对以后的摄影之路有什么想法?


A:

摄影,是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的摄影工作,可以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目前对于我来说,摄影获奖已不是我最终的追求,未来的日子里,更想拍出有深度有温度好作品,学无止境,保持谦虚的态度,做好自己,尽量多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这是我对自己要求。



张彬作品 · 赏析


《浮》(组照)2015


《集结号》(组照)2018


《空间》(组照)2010年


《释》2020年


《状态》(组照)2010


《活着》(组照1)2013年10月,这是张家福(1944年生)一家,中间是智障女儿张陈华(1979年生),左边妈妈陈兴珍(1948年生),一家就住在这样40平米左右的拥挤房屋内。张陈华她喜欢在父母的搀扶下座在床边,听着父母讲他们年轻时的故事。


《活着》(组照2)2013年, 已患有严重肾病(当时家里都不知情)的张陈华的母亲陈兴珍,为了让女儿肌肉不萎缩,天天用发紫的手给不能下床运动姑娘按摩,来增加血液循环。


《活着》(组照3)2014年, 多年后,医院确诊女儿为罕见的病症,综合残疾症一级,张家福每看着女儿张陈华严重变形脊柱X光片时,就愁容满滞。


《活着》(组照4)2014年4月,噩耗传来,母亲陈兴珍因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以及饮食习惯等原因,患上了严重的肾病。长期的透析和药物治疗让这个家庭陷入更严重的困境,更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陈兴珍的肾病在一天天加重,想到可怜的女儿就黯然神伤。


《活着》(组照5)2014年,当陈兴珍得知自己的病情情况在加重,后续的治疗费也比较巨大,这让她更加担心增添的治疗费会对女儿治疗和家庭的负担影响,忍不住泪如雨下。


《活着》(组照6)2015年4月,张家福为了让捡来的垃圾废品能卖出更高的价格,常会积攒多了后才会拿去卖钱,来分担家里的负担。


《活着》(组照7)2016年,陈兴珍离世后,街道及其相关部门知晓这一消息,并立即采取行动。他们积极地组织各单位和群众进行募捐,通过各种方式为这个家庭提供帮助。这些善举使得这个背负沉重经济压力的家庭得到了显著缓解。每当看见老伴生前曾经用过的乘车卡,心里就忍不住暗淡神伤。


《活着》(组照8)2018年,陈兴珍2016年过世后,张陈华的父亲张家福每想起爱人时,都会好好的擦拭下她的遗像仿佛来告慰她的亡灵,姑娘他会照顾好的,生活还将继续。


《活着》(组照9)2018年,老伴走后,张家福也在慢慢在变老,他已经很少带姑娘遛弯,只有家中来志愿者,一起帮他抬上轮椅,他才有机会推着姑娘房前传传。


《活着》(组照10)2024年,社会上的热心单位和好心人还特意为张家福家赠送了一张配备输液架的电子升降床。这张床的出现,无疑为张家福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每年残疾人协会等单位和社会热心人士,还根据他们的需求送来了洗衣机、冰箱、制氧机等家用电器以及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须品。


   END  



访谈王春芳

整理邓  畅

编辑邓  畅

审核陆运良

投稿丨273557898@qq.com



湖北画报
《湖北画报》创刊于1958年,贴近,彰显客观;典型,所以权威。引领轻松阅读新时代,竭力为您呈现湖北独特文化名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