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晚清张之洞主政湖广时期(1889-1907),兴新学、练新兵、兴实业,不仅是他个人名山事业达到顶峰,也使得以武汉为核心的两湖地区成为全国的标杆“示范区”,同时也迎来了湖北书法史乃至近代书法史上群星璀璨、光芒四射的高光时刻。
张之洞邀请各领域翘楚来武汉。这一时期,除张之洞幕府外,还有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担任湖南巡抚的吴大澂,庚子之变之后来湖北、湖南担任巡抚、代理湖广总督的端方。以武昌为中心的两湖地区成为晚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一大枢纽。
集学人、书家、宋诗派诗人、收藏家、金石学家于一体的张之洞、端方、吴大澂及其幕府成员的契合交错关系,形成了济济一堂的武昌学人书法群体。书法声名较著者除张之洞之外,还有张裕钊、沈曾植、杨守敬、罗振玉、端方、郑孝胥、黄牧甫、吴大澂、樊增祥、梁鼎芬、缪荃孙、黄绍箕、赵凤昌、顾印愚、刘心源等,成为与京师、上海并驾甚至超出其上的书画金石活跃区域。
张之洞、端方、吴大澂等湖广幕府学人书法群体之间的交往,多借助雅集酒会、题跋鉴藏活动进行,为书法与学术有机互动提供良好契机,形成“以碑补帖”“融碑入帖”的书学观念、书法审美和书法实践,并影响到此后中国书法的走向,齐白石、黄侃、陈师曾、李瑞清、曾熙、李放、谭延闿、甘鹏云、谢凤孙、万中立、易均室、陆和九等皆为受此书风沾溉并走向全国者,形成了较为清晰的近现代书法发展的脉络。
晚清湖广地区汇聚了张之洞、沈曾植、郑孝胥、陈衍、陈曾寿等一大批宋诗派代表作家,与之相呼应,湖广总督张之洞又是以写苏体而著称的书家,一时“清季苏书盛荆楚”,由此而形成了晚清以苏轼书法为主调的宋代尚意书风非常流行的地域书法现象。
张之洞
张之洞致其恩师湖北鄂州葛店范鸣龢手札
在张之洞早期还算顺利的科举生涯中他最为感激的莫过于湖北鄂州葛店的范鸣龢。同治元年(1862)春会试,阅卷同考官湖北鄂州葛店的范鸣龢极为赏识其才华,竭力向主考官推荐,但主考官不予理会最终未能中试。同治二年(1863)春,在恩科考试中,同考官中仍有范鸣龢,张之洞中式,最终中得探花。本次展出的展品中就有一封张之洞写给范鸣龢的手札,落款为“受业张之洞”,为武汉博物馆藏品。张之洞以追摹苏东坡书法而著称,兼习董其昌、北碑,此件为典型的馆阁体,故应是其中得探花之后不久所书,是其早期书法的宝贵资料。
张之洞书《五箴》及其董其昌书风
张之洞一生曾两次来湖北做官。第一次是同治六年到九年提学湖北学政,第二次是光绪中后期总督湖广。人们所熟悉的其名山事业绝大多数是第二任完成的。实际上张之洞在第一任时期也卓有成效,如创建著名的经心书院等。历任之际,张之洞总结主持地方教育经验,撰成《五箴》并亲书。此时其书法尚未转换成典型的“苏书”,而是当时官场流行的董其昌书风。
张之洞题咏《诸可宝画楚游十三图》等册页
这件册页作品为武汉博物馆所藏,其内容主要为张之洞题咏《诸可宝画楚游十三图》。诸可宝(1845-1903),字迟菊,号璞斋,钱塘(今杭州)人。同治六年(1867)举人。善书法,工山水,为张之洞弟子。诸可宝为张之洞画了湖北十三处名胜,分别是:黄鹄磯、琴台、武昌西山、樊口、雪堂、鹿门、习家池、隆中、兰台、龙山、虾蟆碚、空舲峡、蒙泉。这件作品书于张之洞总督湖广时期,题咏诗体皆为五言或七言绝句,用的是典型的苏体行书书写,可以想见其书写的状态是非常郑重其事。故这件作为吟诵湖北的“主题创作”应是张之洞的代表性书法精品。
张之洞江汉关批件、致梁鼎芬函
这三件作品分别藏于湖北省档案馆和武汉博物馆,都作于张之洞总督湖广时期。在给梁鼎芬的这两封便函中,所提到的“梁大人”即梁鼎芬,“仲韬”即当时刚到武昌担任两湖书院监督的黄绍箕。信中所提到“符娄馆”“符娄庭”姐在武昌水陆街姚园内,沈曾植来武昌也曾在此居住。这三件作品皆为张之洞典型的苏轼书风,苍润沉厚、老辣纷披而又韶秀有余韵,既能散得开,又能收得拢。虽是日用公文批示、便函,但其境界很高。
陈宝琛书《张之洞墓志铭》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福州闽县人。晚清大臣、学者。同治年间与张之洞、张佩纶、宝廷为“枢廷四谏官”。善书,学黄庭坚,瘦硬遒劲。这次展出的为《张之洞墓志铭》拓本,原石藏于南皮县博物馆。
沈曾植《致袁昶书》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庵。浙江嘉兴人,清末民初学者、诗人、书法家。官至安徽布政使等职。戊戌变法至庚子之变前后曾应张之洞之邀,任两湖书院史学讲席等职。所展出的为沈曾植《致袁昶书》,作于武昌纺纱官局。袁昶既是张之洞的弟子,也是沈曾植的好友。沈曾植两湖书院时期,其典型的书风尚未形成,既有张裕钊书法的元素、也能看到、苏轼、黄庭坚、包世臣等人的影响。
杨守敬(1839-1915),清末民初历史地理学家、金石学家、书法家。湖北宜都人。曾出使日本,对日本近代书坛影响巨大,被誉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诸体皆擅,尤擅行楷。曾被张之洞聘为两湖书院地理教习,本次展出的七言行书联即书于此年。此联苏书的元素较多,但又逸气横生,应该与其晚年喜用鸡毛笔有关。
康有为行书对联
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晚清维新改良运动的代表人物。近代书法家,著有《广艺舟双辑》,主崇碑、尊碑书学理念。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之后,张之洞与康有为、梁启超等共襄成立上海强学会,办《时务报》,为政治上相向而行的同路人。戊戌变法前后,两派分道扬镳。康有为的书法早期受张裕钊影响,其《广艺舟双辑》对晚清湖北书法也有一定的影响。
梁启超《杜甫<暮归>诗行书轴》
(国家博物馆藏)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晚清维新改良运动的代表人物。戊戌变法前曾受黄遵宪之荐、陈宝箴之邀主持长沙时务学堂,宣传变法,培养维新人才。民国后任清华国学院研究院导师等职。善书法,宗北碑。早期受湖广宋人书风影响追摹苏轼书风。这件《杜甫<暮归>诗行书轴》就是典型的苏体书风。
吴大澂《致潘祖荫篆书手札》
(潘景郑藏)
吴大澂(1835—1902),字清卿,号愙斋。江苏吴县人。金石学家、书画家、古文字学家。吴大澂是甲午前两年来湖南任巡抚。甲午战争中,自请率湘军出山海关拒敌,因兵败被革职永不叙用。清代篆书复兴,先小篆,后大篆。吴大澂是清代篆书一家,将小篆与金文结合,成为由小篆向大篆转换的代表书家。其行书追摹黄庭坚。本次展出的是吴大澂用大篆书体写给朋友的书信,非常用心,是他的篆书精品。
樊增祥(1846—1931),字樊山,号云门。湖北省恩施人。官至署理两江总督。晚清民初宋诗派诗人。为张之洞同治后期提学湖北时的弟子,与齐白石交善,为齐氏书画重要推扬者。擅书法,其书法浑穆古朴。
辜鸿铭致盛宣怀札
(上海图书馆藏)
辜鸿铭(1856—1928),名汤生,字鸿铭,别署为汉滨读易者。祖籍福建同安。被称为晚清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在张之洞两广、湖广幕府任职二十年,担任张之洞洋文案。辜鸿铭不仅是张之洞也应该是晚清对海外宣传的影响最大的代言人。其所翻译的《论语》《中庸》都在武昌任职期间完成。本次展出的为辜鸿铭在湖广时期写给盛宣怀的手札,其底色也有较多的苏体书风的元素。
梁鼎芬手札
(武汉博物馆藏)
梁鼎芬(1859—1919),字星海,号节庵。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官至湖北布政使等职。与郑孝胥、沈曾植、黄绍箕同为张之洞湖广时期幕僚中的核心人物,有“小之洞”之称。工书法,早年学柳体,后参以黄庭坚、李北海,刚劲挺健,此次展出的这件手札也具有这种典型风格特征。
盛宣怀手札
(湖北省档案馆藏)
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晚年自号止叟。江苏省常州人。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少年时代随父在武昌。受张之洞之邀创办大冶铁厂,任卢汉铁路督办大臣、汉冶萍公司总经理等。盛宣怀的手札也具有浓郁的苏体书风味道。
赵凤昌手札
(湖北省档案馆藏)
赵凤昌(1856—1938),字竹君,晚号惜阴老人。江苏武进人,清末民初政治家、立宪派的代表人物。为张之洞两广、湖广时期核心幕僚,东南互保、南北议和主谋之一。民国后任汉冶萍公司总董。擅苏体书法,摹张之洞书几可乱真。
程颂万匡庐诗社唱和手稿册页
(私人藏)
程颂万 (1865—1932年),字子大,号十发居士。湖南宁乡人。曾任张之洞湖广抚署文案,创办私立湖北中西通艺学堂。任湖北自强学堂提调(校长)、湖北高等工艺学堂监督等。篆学《峄山碑》,八分学《华山碑》,真行兼欧阳询、黄庭坚、苏轼书风。本次展出的册页多为1920年程颂万与易均室、海印等游庐山时的唱和诗。
端方、沈曾植题跋元梵经石砚拓本轴
(浙江省博物馆藏)
端方(1861—1911),字午桥,号匋斋。满洲正白旗人。清末大臣,金石学家。满洲正白旗人。曾任湖北、湖南巡抚、代理湖广总督。工书法,善行书,倾心二王、李北海,放纵流动。端方在湖广、两江任职期间的金石雅集、题跋赠答活动繁多,呈现出集金石研究、鉴藏活动、书法题跋为一体的特征,本次展出的这件《端方、沈曾植题跋元梵经石砚拓本轴》就典型地体现了那一个时代的风气。
黄绍箕赠沈曾植并跋欧阳修黄庭坚
三游洞题名拓本(浙江省博物馆)
黄绍箕(1854—1908),浙江瑞安人。官至湖北提学使,任江楚编译局总纂、两湖书院、武昌存古学堂监督等职,卒于武昌任上。精于金石书画之学,擅篆书,著《<广艺舟双辑>评注》。宜昌三游洞是宋代以来的名胜之区,以存有欧阳修、黄庭坚等十数处宋人题刻而著称,张之洞幕府中的王同愈、黄绍箕、朱克柔等人都到此游览并留下题刻。此件拓本即是黄绍箕利用到宜昌公差之便拓成而赠给沈曾植的。
顾印愚
顾印愚(1855—1913),字印伯,号所持,四川双流人。清末民初著名诗人、书画家。顾印愚为张之洞从四川带到武昌的弟子,同时也担任其幕僚。在晚清张之洞幕府书家中,顾印愚书风比较特殊,属典型的帖派。
黄士陵
黄士陵(1849—1908),字牧甫,号倦叟,篆刻“黟山派”开宗大师,晚清时期书画篆刻家。光绪二十八年的秋天,受端方之邀,篆刻家黄士陵至武昌入其幕。在武昌,黄士陵同长子黄少牧一道,协助端方从事《陶斋吉金录》等书的技术性辑著工作。全形拓是一种融墨拓、素描、绘画、裱拓、剪纸等技法,把器物原貌转移到平面拓纸上的一种特殊技艺。黄士陵除擅长篆刻外,也善全形拓。本次展出的全形拓青铜器即为端方所藏。
章炳麟篆书横幅
(武汉博物馆藏)
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朴学大师。戊戌变法前夕,曾应张之洞之邀来鄂任《正学报》主笔。精籀篆,得力钟鼎,取法《说文》,率真朴拙。
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
(私人藏)
许同莘,字溯伊。江苏无锡人。随其舅父张曾畴在湖广总督张之洞幕中学习办事、担任幕僚办理文案达十一年。张曾畴以擅苏书而著称,为张之洞代笔者,许同莘书法受其舅父传授。此为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残稿。
易忠箓、万灵蕤夫妇手拓金石全形拓册
(私人藏)
易忠箓(1886-1969),字均室,湖北潜江人。清末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历任湖北省图书馆馆长,西北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在古文字学、金石学、篆刻、书法、鉴藏等卓有成就。易忠箓夫人万灵蕤即黄绍箕外甥女,亦长于传拓金石。
黄侃国学概论手稿
(私人藏)
黄侃(1886—1935年),字季刚,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蕲春人。辛亥革命参加者,经学和文字、音韵、训诂学家。曾任直隶都督府秘书长、北京大学教授等职。其行楷得力于欧、赵。篆书体近李阳冰,以秀逸见长。
谢凤孙《沈曾植墓志铭》
(拓本,私人藏)
谢凤孙(1862—1934),字石钦,号复园。湖北汉川人。民初书法家,晚清举人,沈曾植弟子,前者去世后的墓志铭即由其书丹。其书法奇峭盘转,跌宕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