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专家简介
景文川与输电线路施工“相伴同进”了30余年,先后参与了二滩送出、青藏、川藏、阿里联网以及四川特高压等39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建成输电线路3000余千米,完成50余个重点工程设计优化和400余项重大方案评审,在2008年抗冰抢险、“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等30余次电力应急抢险中制定方案、靠前指挥。他用技术支撑着四川电网基建技术接连创造世界之最,向着高电压等级不断突破,用精工打造特高压“电力高速路”,见证了近10年我国特高压技术的飞速发展,见证了特高压“中国技术”跃上世界高峰。
孜孜不倦
扎根一线创新创效
2011年,送变电公司承建青藏直流联网工程。景文川为了啃下高原冻土段铁塔基础浇筑施工这个“硬骨头”,他主动请缨,驻守在海拔4700多米人类适应能力极限的青藏高原无人区,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经过理论与反复比对研究,《青藏高原冻土灌注桩典型施工方法》应运而生,解决高原低温施工困难,攻克了高原冻土施工、沼泽地施工难题。
“避开竹巴笼,五跨金沙江,塔上揽白云,夜寒裹冰襟。”几年后,景文川又带着自己的团队来到“两高三险”(高海拔、高落差、运输艰险、生活艰辛、施工艰难)险象环生的川藏联网工程,经过勘验研判、反复论证试验,他带领的团队打破“枷锁”,打造标准化索道,解决运输难题,创新引入八旋翼无人机进行引绳展放,打破人工展放受地形影响,为大跨越、大高差地段施工创造条件。
▲景文川(左二)在标准化索道现场检查指导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无论是作为一名一线工作者,还是带领专业团队“搞技术”,景文川都极为重视施工技术的革新和实践,为提高施工效率而不断探索新的施工工器具和施工方法。作为带头人,他总是要求技术攻关团队要在“一线”去发现问题、在研究成果中吸取灵感,学会逆向思维,以结果为导向,去解决问题。几十年来,他和团队就把“根”实实在在地扎在了工程一线现场,他的创新工作也一直围绕在施工作业现场。
迎难而上
专业专注铸就匠心
2020年,“十四五”首条清洁能源通道800千伏青河线特高压工程建设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工程十区段连续刀背脊塔位多达13基,连续转角塔位多,上扬塔位多,加之线路绝大多数处于秦岭腹地的高地和高山大岭,施工难度前所未有,导致塔位施工缓慢滞后。景文川把团队分组每天前往不同作业点进行查勘、收集问题、及时纠偏,晚上组织“碰头会”分析难点,他们优化了张牵设备布置,解决场地面积及地形搭建平台的难点,保障青河线施工建设节点工期进度,为工程攻坚奠定了基础。
近三年来,景文川带领团队针对山地作业难题成功开发研制4项创新发明,工作室通过成功完成对山区可拆分式挖掘机、索道自动装卸装置、高原开挖运输多功能作业车和张力转向装置的实验,实现了创新集成、智能应用等功能,提高设备与作业人员的工作质效、安全性,满足设备高原适应性,解决了极端地理条件下的高效率施工作业等问题,4项创新均通过国网公司验收,为解决山地化施工现场新增添紧小型、多功能、易运输的“新装备”。
今年,景文川将继续带领团队开展新一轮的创新攻关,深度突破多场景新型施工专用运输装备技术,展开专用装备研制与工程运用的研究,此外,他还组织团队编制技术“知识库”,汇总项目研发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吸纳几十年来各项专业研究成果,融合各场景电网建设特点,提供专业研讨平台,以强劲的技术支撑推动电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转自@川电家园,侵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