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即为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中国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过了大寒,便是新一轮的节气更替。常言道“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由此可见,大寒已非常冷。实际上,大寒仅与小寒相对,二者都是代表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出自《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中的“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大寒的温度并不一定比小寒温度低,大寒仅表明了古人看待寒冷气候变化的一种趋势。
作为年尾最后一个节气大寒,虽是农闲时节,但家家都在“忙”——忙过年,有“大寒迎年”的风俗。所谓“大寒迎年”,就是大寒至农历新年这段时间,民间会有一系列活动和美食,归纳起来至少有十大风俗:“食糯”“纵饮”“做牙”“扫尘”“糊窗”“腊味”“赶婚”“趁墟”“洗浴”“贴年红”等。
寒冷的尽头,是春天。节气,仿佛是天与人的某种约定和仪式,它在固定的时间提醒着人们,今夕何夕,该行何事。人们也得以在复复年年中找到切分时间的支点,体察四季的变迁。大寒节气,万物沉寂,但一切都会在寒冷之后复苏。无论多寒冷,都不要忘记,每一个寒冬过后,春天必将到来。亲爱的教育学子们,人生也是如此,有寒冷的时刻,但每一个低谷都是上升的起点。
撰稿:刘晨曦
编辑:王怀玉
校对:刘雅萌
审核:冯长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