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想重新定义学术,还是重新定义酒吧?”在Kevin视频号的评论区里,一位网友向他抛出质疑。号称深圳第一家学术酒吧的Neighbor House,就是Kevin开的。
10月3日,Kevin的视频号发布了第二支关于深圳首家“学术酒吧”的视频内容,突然走红网络。
“学术酒吧”是位跨界混搭的高手,它将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一跃成为文化消费的新宠。在这里,教授专家们用平易近人的语言分享着专业知识,一群志趣相投的年轻人围绕某个专业话题聊得热火朝天,他们时而低头沉思,时而高声争辩,而每当讨论告一段落,一杯振奋的鸡尾酒便成了最佳润喉。
这股热风从上海、北京一路狂飙,先后横扫各大城市,上海的“街垒Bunker”、 北京五道口的“宇宙客厅”便是典型代表。它不拘一格,玩味十足,西安的深厚古韵、成都的慵懒闲适、杭州的典雅文艺、广州的岭南风情,都被它当作调料,每到一处便带出新的话题和氛围,以适应各地水土。
上海街垒Bunker酒吧学术讲座活动。图源:网络
北京五道口的学术酒吧“宇宙客厅”。图源:三联生活周刊,摄影:于楚众
现在,它也吹到了深圳。
Neighbor House位于蛇口太子路。在开业一年后,这家小酒馆决定转型,抓住了当下的风口,开启“学术之夜”,首场即爆满。那天晚上,一群年轻人扎堆于此,围着加缪的存在主义聊了一宿。本就不是特别充裕的空间,到最后被挤得连门都推不开。当然,多数人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来的,要看看学术酒吧到底是个怎么回事。
他们通过微信社群报名而来,花费百元左右,便能获得一张入场券和一杯特调鸡尾酒,从而开启一整晚的学术之旅。即便不想发言,在角落里静静听着,也很是惬意。
而在这之前,“学术酒吧”已成了网络热议话题。几乎没有中间地带,人们非黑即白,自成两拨:一拨觉得这纯粹是精英们的小把戏,不过是想借此机会炫耀一下,博取点关注,“装”“跟风”的嘲讽此起彼伏;另一拨倒是看得开——谁说酒吧就不能聊哲学?谁规定学术就得正襟危坐?一边小酌,一边学点知识,这不爽吗?
9月27日晚,Neighbor House举办了第一场“学术酒吧”活动,由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哲学与艺术双修大咖周羽之分享主题为《从哲学角度聊人生是轨道还是旷野》的哲学沙龙。图源:受访者提供
外界声音太多,Kevin只能平静回应一句“不想再喝无聊酒了。”这是他做学术酒吧的第一动机。在他运营的自媒体账号里,唇枪舌剑是评论区的日常,面对种种唱衰的声音,他心态还算不错,一次次淡定地回复网友:“真不是搞噱头,而是一直都希望能开一家像电影《午夜巴黎》中那样有精神追求的文艺小酒馆,毕竟纯喝酒的社交局实在太消耗人了。”
但是,“在深圳有那么多像巴黎一样聊哲学的人吗?”“牛马累死累活一周,去酒吧还得继续学?”追问接连不断。这段时间里,Neighbor House依旧人气不减,社群账号里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约好周末要来这里聊戏剧表演,看古典乐演出,也不断地有人问Kevin:“怎样加入你们?”
现在,不妨来听听Kevin怎么说。
10月4日晚,Neighbor House邀请到演员林心担任第二场“学术酒吧”活动嘉宾,进行了一场主题为《当我们聊戏剧时,到底在聊什么?》的戏剧沙龙。图源:受访者提供
Q&A 深活问答
Q:深活方式
A:Kevin
PART. 01
“社群”
Q:请先介绍一下Neighbor House的团队背景。
A:我们有三个合伙人,创始人是老孟,他从字节跳动离职之后做了这家Neighbor House。我一开始是做金融的,后来到了金融行业的品宣部门,所以有蛮长时间的活动策划和新媒体的经历,现在主要负责Neighbor House的内容、社群和活动三个模块。另外一位是财务投资人,他人在外地。
Q:是什么契机,促使你们创办了这家学术酒吧Neighbor House?
A:从我们决定做学术酒吧,再到出圈,这其实是一个从偶然性到必然性的过程。
偶然性是指我和老孟的相识。其实蛮机缘巧合的,当时有一个朋友拜托我做一个系列活动,我就在小红书上刷帖子,老孟正在给Neighbor House找关于活动和内容策划的人,我就给他发了一个私信,就这样建立了联系。
我曾经也有思考过其他火热出圈的bar,发现这类文化类的bar非常看中创始人基因,当创始人本身对于文化不够敬畏,做活动的初衷就只是为了增加客流,虽然站在商业角度来说没问题,但它确实会让一个有趣的事情变得很无聊,最终面临瓦解。
但老孟不太一样,他跟北京跳海酒馆的梁优是好朋友。跳海是先从内容、社群做起的,后来逐渐走到融资,再到现在全国几十家门店。“先有社群再有店”的模式让跳海很成功,社群的重要性也刻在了老孟脑子里。所以当我和老孟沟通说要在Neighbor House做一系列以社群为主的内容活动时,我们几乎是一拍即合。于是我加入了Neighbor House,开启了一种和跳海相反的——“先有店后有社群”的运营模式。
Q:积累酒吧社群用了多长时间?
A:在我加入之后,Neighbor House才开始大量地铺社群。就用了短短半个月,我们已经从一个社群变到了八个社群,覆盖了近3000人。我们任何一个社群都是超高活跃的状态。
Q:你认为社群的价值在哪里?
A:我本身就是社群的既得利益者。刚来深圳的时候,在朋友的介绍下,去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社群,在那里短时间内认识了大量的人,交到了来深圳后的第一批朋友,包括我新媒体公司的合伙人。这种社交方式的成本很低,我不需要请客吃饭、来回寒暄才能和别人熟悉起来,它给了我很大帮助。
而且我发现,这两年不想上班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好像都在探寻怎么从这个“点”到那个“点”,都希望去看看别人在干些什么,当时我就在想,既然人们存在这种需求,那为什么社群没有变现的价值呢?
在Neighbor House的社群里,你看到的不是各种广告,而是一群品牌的主理人、创业者、博主、音乐家、艺术家、投资人等等,还有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同时我们每天都会有一个“每日话题”供大家讨论,比如在我创立的第一个社群“不被定义的人生”里面,大家就能够打破各自的信息壁垒,去认识更多其他领域的人,通过彼此看见更多生活的可能性,为当下的困扰找到一点解决的灵感。这就是我觉得社群最有价值的地方。
10月6日晚,Neighbor House邀请到国内著名古典吉他演奏家管沧老师,举办了一场音乐沙龙,从古典吉他视角看西方音乐史发展。图源:受访者提供
PART. 02
“热度”
Q:Neighbor House的第一场活动火了之后,在您社交媒体的评论区里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比如觉得学术酒吧太卷,或者搞噱头等等,面对这些评论,您目前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以及会如何应对呢?您是如何定义学术酒吧的?
A:我很清醒,“学术酒吧”就只是一个热词,热度总会过去,所以它不能被当作正经的生意模式来做,我估计这个热度最多维持到圣诞节吧。
其实我初衷就是想做一个像电影《午夜巴黎》那样的文艺小酒馆,并不想搞噱头。只是恰好在这个当口,“学术酒吧”这个词火了,那我就干脆先用了这个名头,所以现在网友针对我们的点,主要就是“学术”这两个字。
有人会觉得,真正研究学术的人怎么可能在一个酒吧里讲课呢?我不这样认为。首先我们不做学术大讲堂,不是某个人站在中心输出,剩下的人全部安静地做笔记,是上学还没有上够吗?就是大家围在一起喝酒,顺便还能听到一些观点,没必要上纲上线。
其实这种模式是可以追溯历史的,比如我国古代的文人雅集、茶馆文化,再比如西方的沙龙文化。放到今天,这样的文艺小酒馆为社群提供了一个线下交流的实体场所,是一种以内容和活动来做空间,带动酒水销售的经营模式,所以Neighbor House不算一个单纯的酒吧,而是一个创新的综合空间,当“学术酒吧”这个词的热度过去以后,我们的本质核心——给酒吧加入活动和内容——还是会保留。
Q:在深圳这个搞钱文化盛行的城市,创建《午夜巴黎》式的小酒馆似乎与主流生活相悖,同时也会引发人们对于酒吧“精英化”的担忧。目前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很火热,您是怎么看待的?
A:从2015年毕业,一直到19年,我都是待在上海。那时候我经常去一家叫“夏朵咖啡”的店,它在复兴中路,靠近上海音乐学院,每周都会做一个叫“夏朵星期天”的栏目,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音乐演奏。百元内的票价,一杯咖啡,就能听到世界最尖端的小众音乐,见识到厉害的演奏家。这是十年前上海的生活。当时我就已经萌生了“我要做一个这样的酒馆”的想法。
而我来到深圳以后,我发现我的生活越来越无聊,深圳哪里都很好,就像新加坡一样,很新,但是来到深圳半年之后,我突然有那么一刻,很怀念在北京什刹海旁边,吹着风喝着咖啡那个感觉,它有破败的东西,也有新的东西。
但转念一想,尽管深圳的主流文化偏向功利,但年轻人内心仍然渴望更丰富的精神生活。我在北京上海的时候,大家基本上就是打一份工,但深圳不一样,很多人身上都有一些毫不相关的标签,比如他既是企业高管,又是个摄影师,同时还是某一个行业的培训师。我自己也一样,我本来是个做新媒体的,然后我又开了个酒吧。大家学习新鲜事物的劲头很足,也愿意寻求更多样的社交生态。这说明在深圳开一家这样的小酒馆是有意义的。
另外就是我不会像电影里一样走精英路线。我们不设置门槛,不需要你发表多少论文、有多少头衔你才能来。我们有一个十分钟的开放麦试讲环节,表达能力、风格、调性各方面都合适的话,我们就会安排专场活动。所以我认为它和深圳的文化水土是不冲突的。
10月13日晚,Neighbor House携手「无边古典音乐」,与古典吉他演奏家濮小博和大提琴演奏家陈湘薇共同发起首场小酒馆音乐会。图源:受访者提供
PART. 03
“活动”
Q:您是如何寻找主讲人资源的?主讲人有报酬吗?
A:主讲人都是我这些年做金融认识的投资人、创业者,还有我自己也玩音乐、玩古典吉他,在这方面也积累了一些资源。现在出圈之后,也陆陆续续有人找我想做活动。
我们上次邀请到了演员林心,是张颂文的同班同学。说实话,按市场价,我可能根本请不到她。还有那次古典吉他分享,请来了管沧老师,业界的顶尖人物。可以说他们都不是为了钱来的,但我还是尽量能多给就多给。
他们都有一样的困境。管沧老师毕业于荷兰海牙皇家音乐学院,他一般的表演场合就是大的音乐厅,底下一大堆的观众。这个形式在国内非常的单一,但在欧洲是不一样的,比如在维也纳这样的音乐城市,可能某个人他的奶奶是个弹吉他的,舅舅是个拉大提琴的,一家人凑到一块就开始玩音乐了。这种氛围,他们在国外留学时就特别向往。所以,在我们这个小空间里,他们可能找到了那种一直想要的文艺氛围。大家聊天不全是工作,话题特别广,小众音乐也变得不那么遥不可及,融入了生活。
我们也给了这些主理人实实在在的回报,就是流量。比如羽之,他做了好多年的哲学线下课,学员都很精准,大多是阔太太。但那次哲学活动火了之后,他说他每天打开社交媒体,粉丝都是噔噔噔地涨,那感觉还挺爽的。
所以他们虽然没有一下子就赚到巨额报酬,但他们都看到了这个活动的潜力,就像形成了一个正向的磁场,给我的反馈都挺好的。
Q:从举办第一场活动到今天,有遇到过什么困扰吗?
A:目前最大的困扰就是来的人太多,我非常担心场地不够用。虽然这么说可能有点凡尔赛,但真实情况确实如此。我们是运气比较好,第一轮就火了,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对哲学感兴趣,而且他们大多数本身也不是从事哲学行业的。这么多人来,但是我们的空间就这么大,到最后很多人是站着的状态,挤得门都推不开。
我们一场活动差不多50个人,我非常担心,人家付费过来,你让人家站着,这算怎么回事?但后来发现,大家似乎还挺享受这种氛围的。无论是原始人围着篝火,还是现在的围炉煮茶、围炉夜话,或是三人行圆桌派,围坐的形式总能营造出一种特别的氛围。相比之下,如果一个人站在讲台上,其他人一板一眼地在下面坐着,就显得无趣多了。
张贴在Neighbor House酒吧墙上的《电影嘚卜嘚,你想拍电影吗》的电影创作沙龙活动海报,该活动入选为2024蛇口戏剧节系列活动之一。摄影:粟玺
PART. 04
“未来”
Q:在一些关于其他城市学术酒吧的报道中,谈到了此类空间对于人文学科较为友好,继而又有“文科无用论”的评论呼声。而Neighbor House除了人文社科类,后续会推出理工科类的内容主题吗?在选择主题时,您秉持着怎样的原则或考量?
A:关于理工科类的活动主题,我们确实有所规划,并且已经收到了许多来自评论区的呼吁。例如,我们很快就会推出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活动。
然而,在选择主题时,我们会避免那些过于狭窄、专业性过强的内容,比如专注于讲解一个齿轮的制造过程,这样的内容可能听众范围相对有限。
我们认为话题和分享内容应该具备一定的普适性。我们的目标不是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或严格的逻辑演绎,而是以一种更贴近大众、易于理解的方式来探讨这些问题。以人工智能为例,我们更倾向于关注它涉及的伦理性问题以及实际应用场景,而非纯粹的技术细节。此外,有一类主题是我们坚决不会选择的,那就是任何形式的洗脑或传销活动。
Q:在热度逐渐减退之后,Neighbor House计划对其经营策略做出哪些调整,以确保持续发展?
A:热度褪去之后的话,才是对于创新最大的考验。我们希望Neighbor House始于小酒馆,但它不止于小酒馆。我们会继续从用户的精神需求方面入手,参考跳海来说,它已经从一个小酒馆衍生出了多种业态,比如说它有自己的文化产品,甚至有了自己的民宿和其他的综合空间,我们也希望能在这种模式上进一步探索出更多不同种类的空间。
此外,我们在线上部分也做了非常多的内容,比如林心老师的表演课就非常受大家欢迎,我们可能会把这些文化类的产品做成课程,或者做成更有意思的社群,使它衍生出更多的互联网产品和实体产品。在未来中后期的时候,我们也会探索资本融资的路径。
10月26日晚,《电影嘚卜嘚,你想拍电影吗》电影创作沙龙现场,主讲人是曾担任北京电影学院表演指导老师的演员林心。摄影:粟玺
📝
在深圳这座24小时不打烊的城市,Neighbor House如同一个秘密据点,为年轻人展开另一种生活的想象。周末的夜晚,放弃商场里的游园,他们选择拐进蛇口的小巷,找点不一样的节奏。
一杯特调在手,昏黄的灯光下,每个人脸上都写着“初来乍到”的好奇。但很快,高声的讨论冲淡了社交焦虑,思想的力量,盖过了人与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分野。
于是,即兴的表演展示成了情感宣泄的出口,古典吉他的演奏让忧伤在这一刻得以共通,哲学课则是一场在同温层之外思维火花的碰撞。在场的人有程序员、艺术家、创业者、大学生……各行各业,五花八门。本来或许八杆子打不着的人,因着同样的缘由短暂相聚在这里,奇妙地思考着同一个问题。
而当聚会结束,人们若有所思地走出酒吧,带着一些之前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又回归都市忙碌日常。
图 片
受访者提供
撰 文
远生
编 辑
渔云
延展阅读
READ MORE
OCT-LOFT咖啡指南
精神宣言书店
野草寮,猛走音乐之路
我们在蛇口给深圳过生日
关注我们
FOLLOW US
公众号&小红书:深活方式
▏来源:已获授权转载自深活方式
· END ·
这里是「人文深圳」的精神角落,
专注呈现有质感的「艺文深活」。
创号于2015,深圳17W+文艺迷之选。
点击关注👇 星标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