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有韧性:用智慧为数字上海“强筋壮骨”

企业   2024-10-31 10:04   上海  


 从石库门到云端——我们的人民城市

编者按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杨浦滨江杨树浦水厂段矗立着一座红色雕塑,是当之无愧的网红“打卡点”。五年前的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这里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理念”,上海城市更新自此进入新篇章。


从石库门里红色通信的发源地,到今日云端上的智慧城市,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上海不断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


五年间,人民城市理念深植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上海以开放包容的胸怀,用科技赋能城市生活,用文化滋养城市灵魂,用绿色装点城市容颜,让每一位人民在这座城市中都能找到归属感,让每一位建设者在这座城市都能获得成就感。


为此,《IT时报》推出“从石库门到云端——我们的人民城市”系列报道,感受这座城市建设中的温度和速度,体验它进化中逐渐涌现出的“智慧”和韧性,然后眺望它的未来。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建设韧性城市就是让城市像弹簧一样,能够从容应对外界压力,并快速恢复原状。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颜文涛等在《上海韧性城市规划:关键议题、总体框架和规划策略》中指出,许多非确定性的破坏因素,即“扰动”对城市的“韧性”造成挑战,“高效治理”成为抑制“扰动”的一种城市能力,也是城市居民核心需求中的高阶层次诉求。


人民城市建设5年来,上海在城市治理中诠释着自己的“韧性”。当台风等突发灾害发生时,城运中心的智慧大脑在减灾、救灾、灾后重建等方面都发挥着一网统管作用;市民服务热线12345为遇上急难愁盼问题的市民解忧;随申办从“生老病死”全生命周期呵护百姓生活点滴;街道、社区、乡村换上“新颜”,宜业、宜居、宜乐、宜游哪个不是需要智慧加持的技术活儿!


一网统管

城市大脑的自我修复


一场暴风雨过后,一棵大树突然倒伏,设置在此处的高清摄像头抓拍到这个镜头后,系统通过图像识别判断出险情,自动报警,一通电话打到负责该片区的网格员手机上,15~20分钟后,险情被处理。


一个能够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有机生命体,一座城市,如果要承载人民的建设成果,传承人类文明,必须具备足够的“韧性”,在面对挑战时,可以快速适应变化、抵御冲击、快速恢复,而人工智能、一网统管系统,是推动城市治理自动化闭环形成的“绣花针”。


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管理部门有着不同的应用场景需求,且差异巨大:比如城市管理部门,要监测占道经营、车辆违停、高空抛物等违规现象;住建部门需要加强对工地、建筑的安全监测,应急部门则想借助技术手段对暴雨、火灾等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进行监测、协调……“一网统管”,难便难在如何“统”。


在奉贤区城运中心的三楼平台,有一块需仰望才可看清全貌的超级大屏幕。它高5.4米、长19.2米,如同一张大脑横剖图,展示着奉贤全域所有“底层细胞”和“神经元感知”。


暴雨过后,某低洼处是否形成积水?以往网格员要亲自到现场查看,如今,设在此处的高清摄像头不仅会抓拍现场,还能智能分析和预警派单。


除了“眼观六路”,上海电信还将为奉贤打造一套“触摸八方”的新建神经元(物联网)平台,在街镇社区、工地、地下空间等试点场所,部署的传感器的“数据心跳”通过上海电信NB-IoT网络上传后,管理者可随时随地了解这些区域的风速、吊重、回转、变幅、环境、燃气、路灯、消防栓、水质等实时情况。比如,在平时少有人去的民防地下空间,通过这些智能设备,可以实时监控是否违规开门、是否烟雾过大、是否漏水或者出现其他不安全因素。


一屏观全城,如今建设在云上的数字之城,正让发生在城市“毛细血管”中的每一个小“梗塞”被看到、被疏通,更可以像医生一样,对城市这座生命有机体提出预警。

市民服务热线12345

一座“连心桥”“暖心线”

在上海,有这样一条和市民相守12年的热线——12345,小到油盐酱醋,大到生命救援,全天候感受这座城市的“心跳”,守护市民的生活和安全之需。


由上海电信承接的市民服务热线12345运行至今,服务市民的能耐越来越大。试运行之初,其有200个坐席、460名话务员,每天早8点到晚8点提供服务;运行至今,坐席已超过400个、话务员增长至近900名,7×24小时全天候提供服务。依托中国电信星辰大模型等先进技术,热线正积极试点“大模型智能专席”。


无论残障人士,还是老外游客,除了通过语音客服外,还能通过多媒体客服、外语客服、手语客服等获得最暖心的连线。以外语客服为例,在上海,居住着超过20万外籍人士,2020年1月1日,12345外语服务正式开通,提供英、法、德、日、韩等10种外语服务,目前已能提供18个语种的外语支持。


铃声响起,按下接听键,12345手语客服人员田露面对屏幕上出现的市民,打起了一连串的手势。2019年5月,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与上海市残联合作,正式开通手语视频服务。


在5年的手语客服经历中,田露为残障人士解决过劳动仲裁、开店流程等相关问题。除了接听残障人士“来电”,12345手语视频客服还赋能基层,如果残障人士去社区服务中心等地办理业务,和工作人员交流出现问题,也可以连线手语客服进行翻译。


“听障人士以前只能让相关机构转达诉求,如今能和普通人一样‘拨打’12345,太方便了!”一位残障人士这样评价。


作为市民热线,12345是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市民热线往往是最先知道的。比如在普陀区,噪音扰民的问题一直是12345市民热线投诉的热点、难点。


2022年,12345热线平台联合普陀区环保局、区建管委、区城管执法局连发三期专报汇总噪声诉求,以“12345+噪声”为专题,提出针对性建议,多次指导施工单位做好防护措施,避免矛盾产生,同期区测评的市民满意率提升了7.4%。同时也减少了因噪声投诉延误工程进度,激发了企业参与普陀建设的积极性。


为了充分挖掘热线数据中隐含的需求,推动城市治理的精细化,热线平台进一步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和预测。在“12345+噪声专题”之外,又继续做了“12345+物业管理”“12345+环保”等专题。“对普陀来说,充分利用好这些数据,是帮助城市治理智能化升级的重要方式。”普陀区城运中心副主任何骏慧表示。


12345,这个电话号码很简单、很纯粹,藏在每个市民心里,它是城市与人民之间的“连心桥”“暖心线”,是上海对人民的承诺。

随申办

安全感和幸福感满满在线

上海就有一张“高效治理”的名片——随申办,这是一款全民App,早已融入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让城市运转得更加高效便捷。


2004年7月20日,上海市民信箱的开通试运行,成为上海市民踏上信息化治理的起点。彼时,市民每月可收到自己的个人信用提示、公用事业账单、“四金”缴付记录、信用卡对账单等重要信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市民信箱不断“变身”:2013年11月,市民信箱启动市民云App建设,2019年,作为上海市“一网通办”总门户移动端App,“市民云”正式更名为“随申办市民云”,成为全国首个突破千万用户的政府服务移动平台。从最初的纸质申请、排队等待,到3000多项政务在线办理,上海市民依靠这一App,就能走遍上海,办理几乎涵盖一位市民全生命周期的所有政务服务。


比如上海市民熟知的“一件事”,现在衍生为“出生一件事、身故一件事、灵活就业一件事、医疗付费一件事、职工退休一件事”等几十件“一件事”,每“一件事”都是从市民急难愁盼问题中演化出来的最贴肉的生活场景。以前新生儿父母办理证件,至少要跑5个部门11个环节,需要两三个月才能办完,现在只要在线填一次表,几天内就可以搞定,纸质证件快递到家。


“2012年我生大宝,为了拿生育补贴,我还专门去街道事务中心跑了一次,环节多,办理烦琐。这次办理的便捷性刷新认知,《预防接种证》《出生医学证明》等都可以在线办理,几乎不用跑线下。”2022年,二胎妈妈朱小姐向《IT时报》记者说。


因为随申办,上海市民获得了满满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生命的漫长旅途都在随申办上一笔一笔刻下痕迹。

智慧社区

垃圾分类、电梯监控

已是“传统”AI能力

如果将基础建设比作城市坚实的骨架,人民比作血肉,那么数字化赋能就是强劲的筋,在自然灾害、人为风险面前,展现出强大的城市韧性。


瑞金二路,保留着上海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林立的老洋房曾是孙中山、周恩来、巴金等名人生活过的地方;红色电波曾在这里将黎明前的上海与世界相连。如今,上海电信通过5G、AI、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为这条历史底蕴丰厚的街道书写下现代智慧的篇章。


布设在老小区出入口、垃圾投放点等位置的摄像头有了AI算法的加持,能够第一时间捕捉垃圾占道、车辆乱停、火灾隐患等风险,还支持人员在岗识别、重点人员管理等功能。


“技术可以做到事先发现和预警,再结合社区事中高效处置和事后追溯,我想这便是新基建的力量。”瑞金二路街道办事处主任米文蕾说道。


除了“传统”的垃圾分类、电梯监控、火情识别等AI能力,高空抛物AI监控在部分小区也得到重用,成为守护人民安全的“AI之眼”。


2019年,闵行区新虹街道的爱博四村就引入了上海电信高空抛物监测系统,8套高空抛物监控设备形成对高空抛物事件预测、监督、溯源等闭环式智慧监管,仅运行3个月就监测到17起高空抛物。


如今,高空抛物监控平台更聪明了。一旦监控视野中发现有从高处坠落的物品,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捕捉,并对抛物的移动轨迹进行跟踪,同时将报警信号传递到社区治理平台。


据天翼视联科技有限公司相关人士介绍,算法原理是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对大量的高空抛物样本数据进行学习,从视频流中形成多张图片,按照抛物线和自由落体物理特性做识别分析。若是像飞鸟、落叶或台风天刮下的物体,出现横向偏移则不会被判定为高空抛物。

数字乡村

村里的数字化不比城里差

当城市大步向前的时候,上海的农村也紧随其后,水域防治、消防安全、防汛防台等在乡村显得格外重要。


数字乡村应该是一幅怎样的场景?数字大屏这颗“智慧大脑”一屏管全村;AI摄像头化身“数字保安”,识别进出车辆、人员;智能音柱如同“安全卫士”,实时播报着安全警告……这是上海青浦区先锋村如今的样子。


2024年国庆节前夕,上海电信与青浦区先锋村、崇明区石沙村联合开展过一次别开生面的数字乡村观摩会,“数字乡村”示范村呼之欲出。


视频监控、AI识别、天翼云播是数字乡村的三大核心能力,在汛期来临时,水库两岸视频监控摄像头会通过AI算法识别水位高度,一旦发现水位变化异常就会触发天翼云播告警信息,提醒附近居民安全防范。


今年年底前,上海电信将助力创建150个这样的数字乡村,让村民们感受到“咱村里的数字化不比城里差”。



转自:IT时报 公众号



中国电信上海公司
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展示企业形象、产品品牌及服务举措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