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乡村的田野里喝一杯咖啡,已成为时下流行的一种农旅休闲方式。近日,这阵“村咖”风也吹到了凤卧镇吴潭桥村,返乡创业的周涵、施荣环夫妻将自家的多肉种植大棚改成咖啡馆,独特的风景和创意引来不少市民游客打卡,沉浸式感受乡野意趣,也为凤卧乡村带来看得见的发展契机和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
藏在大棚里的咖啡馆
冬日里宁静的乡村,推开白色木质小门,大棚咖啡馆的外观与常见的农业种植大棚没什么两样,透过薄膜和白纱窗帘能瞧见里头碎石铺路,满满当当地摆放着形态各异的多肉,三两顾客捧一杯咖啡闲坐其间,偶有微风拂过,混着咖啡醇香与午后暖阳的独特气息,时光在这一刻变得缓慢而温柔……
相比咖啡的口味,可爱的多肉、乡村独特的自然禀赋和氛围感是吸引市民游客的首要因素。“乡村环境令人身心松弛,还有多肉和咖啡相伴,也更能激发灵感。”家住水头镇的文字工作者施女士坦言,快节奏的生活导致平时很少静下心来,大多数时候都是买一杯咖啡打包,边工作边喝,而能坐在这里喝咖啡很惬意,是真正的享受。
缘何在多肉大棚里开咖啡馆?2016年,向往乡村生活的周涵、施荣环夫妻俩在老家吴潭桥村开辟出2亩多多肉大棚,结合线下体验式的互动销售,前两年的生意经营得风生水起。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受疫情影响,多肉生产、流通、销售的节奏被打乱,线下销售渠道受阻,一度陷入困境。“我们两个喜欢旅游,喜欢到处打卡各种类型的咖啡馆,思来想去还是决定从自己的爱好入手,在多肉大棚里开设咖啡馆。”经过2个多月的构思、设计与重新装修,多肉大棚焕然一新。大棚薄膜意外成就满幅窗景,在保留原有多肉植物的基础上,不同景观区植入了丰富多样的灌木、乔木品种,棚内原木装饰与室外庭院风景相呼应,让店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最佳拍照打卡点。
酒香也怕巷子深,乡村咖啡馆往往因为地理位置导致受众群体受限,如何引来流量?周涵和施荣环从咖啡馆落地就开始思考这一难题。在凤卧镇相关部门的帮助下,结合自身接待能力,利用抖音、朋友圈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与周边的农家乐联动,开业以来,最忙的时候一天下来能卖出百来杯咖啡,连带着村里的人气也旺了。“希望我们经营的咖啡馆能丰富大家来凤卧旅游的目的地选择,为家乡的文旅发展增添动力。”施荣环说。
特色产业激发乡村活力
周涵和施荣环夫妻并不是凤卧“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早在去年上半年,凤东村“一树时间”咖啡屋刚开业便吸引市民游客去乡村感受诗和远方。一杯咖啡,让渴望从快节奏中暂时慢下来的年轻上班族沉浸式体验乡村慢生活,不仅为创业者带来可观的收入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样使得和美乡村有了更高的认知度、辨识度,带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折射出乡村能级跃升的新思路。
“千万工程实施20多年来,乡村游不再只是一张桌子、几张板凳的传统农家乐模式,原汁原味的乡村是村民家门口的风景,更成为许多城里人惦念的精神家乡。”凤卧镇红旅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凤卧是中共浙江“省一大”召开地,拥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多张国家级“金名片”,也是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近年来,该镇聚力村居环境美化、基础设施优化、产业提档升级,充分汲取革命遗址遗迹、非遗文化、美丽河湖、凤东柚子等特色元素,打造集萃人文、承载记忆、寄托乡愁的革命老区,发展“红+绿”文旅IP。同时,凤卧镇还依托农产品展销中心、百艺工坊和共富联盟直播间等载体,创新开设“乡镇夜校”“技能实践基地”等文化课堂,开展技能培训进景区、进企业、进工坊等系列活动,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随着文旅强城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精品民宿、特色咖啡店、星空露营基地等新业态在凤卧各村社的田间地头“生长”出来,它们或依偎在溪流之畔,或点缀在稻田之旁,“兜售”着乡村的绝美风光与宁静氛围,创新农文旅融合发展消费场景和应用场景,也成就了凤卧镇发展的底气和蜕变的信心。
“瑞平苍高速和南北连接线工程等项目完工后,凤卧将全面迎接高速时代带来的流量红利。”凤卧镇红旅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该镇将持续围绕交通路网建设沿高速田园风景线、康养旅游风情线、美丽乡村示范线,并通过整合闲置厂房、土地资源,依托各村社自然资源、人文特色、经济基础,在留住乡风乡韵乡愁的同时,不断增加活力元素,推动新业务、新项目和特色产业落地,以“资产存量”变“发展增量”,使乡村文旅产业迸发出更多可能。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一审:黄梦雅
二审:郑贤俊
三审:陈维莉
如有侵权或违规内容,请联系删除
本公众号法律顾问:李志军